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際鶴類基金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際鶴類基金會

是一個非盈利的民間自然保護組織,其宗旨是通過向人們提供經驗、知識,激發興趣,致力於挽救世界範圍內的鶴類及其棲息環境。

歷史

ICF於1973年由讓·索伊(Ron Sauey)和喬治·阿其博(George Archibald)創建。當時兩人都是康乃爾大學博士生,他們在進行鶴類研究和撰寫博士論文時,深深地被鶴類的美麗和神奇所吸引。同時,令他們深感擔憂的是世界上許多種鶴類處於瀕危的境地,他們決心創建一個從事鶴類研究和保護的基金會。索伊的父母十分支持他們的想法,並將位於威斯康辛州巴拉布市郊的一個養馬場以每年1美元的價格租給了他們。索伊和阿其博把養馬場改造成了鶴類繁殖中心,並在這裡創辦了國際鶴類基金會。1979年,ICF購置了自己的土地,把總部移址至目前占地面積225英畝的地方。自1983年以來,ICF已經建成了辦公大樓、遊客中心、圖書館、賓館、鶴類展覽中心,以及一個擁有100多隻鶴的大型飼養場。世界15種鶴類在這裡都可見到。

主要貢獻

首先在鶴類的飼養繁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下面幾個方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功績:(1)在1975年,在西半球首先孵化了丹頂鶴;(2)在1976年,首先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孵化出了白頭鶴;(3)在1979年,在北美首先孵化出澳洲鶴;(4)在1981年,首先孵化出了白鶴;(5)在1984年~1986年,首先使用「隔離飼養」方法把人工飼養的鶴釋放野外;(6)在1993年,ICF第一次自己孵化出了肉垂鶴,從而成為首家能繁殖所有15種鶴的機構。

機構組成

國際鶴類基金會由一個26人組成的董事會管理。科學顧問組成員21人,由國際上知名的鳥類學家和鶴類研究者組成,中國著名的鳥類學家。[1] 鄭光美王岐山教授是其中的科學顧問成員。吉姆·哈里斯為現任主席,下有35名雇員。每年,大約有13~15名實習生和50~70名志願人員協助野外生態、鶴類飼養繁殖以及環境教育工作。國際鶴類基金會以及她在過去30年在鶴類科研和保護方面所做的貢獻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地的鶴類研究和愛好者的關注,目前有10000多名會員支持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工作。

主要工作

ICF的主要工作領域涉及環境教育、科學研究、生境恢復和保護、飼養繁殖、鶴類再引入等諸多方面,目前,在世界上22個國家直接參與40多個項目。

在美國,ICF與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署威斯康辛州自然資源局、美洲鶴恢復行動小組、遷徙行動等多個政府和非政府機構聯合正在實施建立美洲鶴東部遷徙種群的行動。在2001年10月,第一批美洲鶴幼鶴由超輕型飛機引航,由威斯康辛州尼西達出發,開始了它們1218英里的長途旅行,在48天後,有7隻到達了佛羅里達的察撒霍威孜卡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2002年秋季,又進行了第二次超輕型飛機引航美洲鶴遷徙的活動。在第二年春季時,則由這些美洲鶴自己北遷。從2003年至2005年計劃還要進行3次超輕型飛機引航的美洲鶴人工遷徙。希望在2005年以後,這些美洲鶴變得經驗豐富,像一百年前那樣能夠獨立向南遷徙。不僅如此,它們還會帶着新加入的幼鶴一塊走。性成熟以後,還能在這片土地上自然繁衍。

在非洲,ICF與濕地國際合作,從1999年開始評估非洲荒漠草原地區黑冠鶴的現狀、分布以及威脅因子。2000年和2001年,又對從塞內加爾埃塞俄比亞的非洲20多個國家進行了一次全面的黑冠鶴種群調查,評價塞內加爾河沖積平原的農業活動對黑冠鶴種群的影響,並為黑冠鶴及其棲息地的自然保護行動計劃。

亞洲地區,在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的川赤國家保護區,ICF幫助越南保護瀕危赤頸鶴的越冬地區以及其他濕地稀有鳥類,協助越南同行制訂長期的保護管理計劃和宣傳教育活動,試圖恢復這個國際重要的濕地的原始狀況。在中國,ICF支持國家白鶴GEF項目,對白鶴遷徙路徑上的白鶴和其他重要國際水鳥實施監測、研究及保護。[2]

參考文獻

  1. 國際鶴類基金會在中國. [1992年5月]. 
  2. 全球鶴類現狀、威脅及優先保護綜述. [2013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