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回民街和它的美女老闆們(190)(孫婷)

回民街和它的美女老闆們(190)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回民街和它的美女老闆們(190)》中國當代作家孫婷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回民街和它的美女老闆們(190)

回民街,老西安人叫它「回坊」或者「坊上」,是長安城鼎鼎大名的回族聚居地。其實,「回民街」這個叫法是不確切的。回民在鐘鼓樓附近的定居處並非一條筆直的街道就容納了全部的人口。這條「街」實際上包含了諸如北院門、北廣濟街、西羊市、大皮院、小皮院、廟后街等等縱橫交錯的多個裡弄巷道。外地遊客來西安遊覽,多半只在回民街的外圍打轉,逛逛特色餐廳,看看旅遊紀念品,很少有人往那些小巷子名牌下的延伸小道走下去——一來巷子裡居住的都是回族居民們,少有針對遊客的生意店鋪;二來人生地不熟,巷子窄而深邃,人們總怕會走入死胡同里出不來。回民們依寺而居,大小清真寺概有10座。在坊外漢民以及佛教寺廟和城隍廟的四圍包合中,他們始終承繼着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傳統的生活習慣。

回民街在全國響噹噹的名聲多是與「吃貨」們的大力宣傳分不開的。有趣的是,這條街不像其他城市那樣,遊客去的小吃一條街總是與當地居民口中宣稱的美食街大相徑庭。在西安的街頭,你若隨便拽住一個本地人,問他哪裡的美食最能體現古城特色,十個人中會有九個給你同樣的答案:回民街。剩下那一個基本會說:「三秦套餐。」(「三秦套餐」是西安人對涼皮、肉夾饃和冰峰汽水的調侃) 與「三秦套餐「不同,回民街的美食大到一頓正餐,小到各種零食小吃,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的食物以及用料,於細微處都能體現出回民與漢民截然不同的風俗習慣以及生命信仰。

所謂傳統、風俗或者信仰,到底都是關乎人的,它們的價值亦只能由人得到彰顯。

油糊餡店的女老闆:我們家的餅和面都是最傳統的做法

油糊餡,也叫「油糊璇」,陝西話似乎更傾向於後者的叫法。這家油糊餡的店面位於麥莧街上。大蓮花池街、二府街、紅埠街與麥莧街在擁擠的人流中交匯成一個小小的十字路口,路口向南十來米遠就是出名的「賈五油糊餡」。其實,店名是我在網上搜到的,每次來這裡買油糊餡,都是直接衝到店面跟前,名字倒不甚記得。

店裡人手不多,也只經營蒸面、稀飯和油糊餡。許是因為店面小、廚房暗的緣故,其他人都面目模糊,只有女老闆與食客們打交道,所以她的面目我記得最清楚不過。

女老闆三四十歲左右,個頭中等,皮膚白皙,舉止里透着一股麻利勁兒。雖是整日與油膩膩的牛肉餅打交道,但渾身上下乾乾淨淨的,周身看着十分爽利。她的眼睛倒不大,不是回民典型的「歐式眼窩」,但鼻樑高高的,頭髮自來卷,很是耐看。食客們來買油糊餡時,她總是乾脆地問他們:「吃還是帶走?切不切?切成幾份?」不多一句廢話,簡單明白。後來我仔細觀察回民街其他店鋪的老闆,發現他們大多說話爽快乾脆,便疑心陝西人「生冷蹭倔「的性格多半襲自歷史上後來才遷居於此的北方遊牧少數民族。

女老闆的油糊餡不僅在坊外有名,便是坊上的居民也常來她家買餅,或者吃蒸面。每天一到中午,店外就排起長長的買餅隊伍,有人甚至開着車來買餅,一買就是十幾個。窄窄的麥莧街被那寬大的汽車擠得更加水泄不通,偏那四條街匯成的小十字近在咫尺,如此一來,店外馬路上的電動車、自行車、摩托車、蹦蹦車連錯車的縫隙都沒有了,行人更是抬腳不知路在何方。每每遇到此等擁塞,人們總是習以為常的無奈表情。

餅的供不應求是常事,特別是中午時段。你要麼等着,要麼晚些再來。一鍋餅出鍋時,往往是和女老闆提前打過招呼的食客先拿到手,後來的只有看着眼饞的份兒。頭幾次在這裡買油糊餡時,我不明就裡,所以總是干站着排隊,或是緊巴巴地趕着時間早點來,好錯過飯點。幾次來回,我看出了門道,最近一次去買油糊餡,我用商量的口吻,讓女老闆提前給我留一個餅,我先把錢給她。她聽了後說:「你幾點過來?」我想了想,說:「十二點半。」她便接過錢,乾脆地說:「你準時過來,要餅的人多,太晚了我就賣給別人。」原以為生意好,她不願意做我這小買賣,卻沒想到她如此爽快地就接過我的錢,應了我的要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我心裡一陣熱乎。我暗暗加快腳步,趕緊去辦其他事情,好不負自己的承諾,準時過來取餅。

油糊餡店主營油糊餡,還做蒸面和稀飯。我在這裡吃過一次蒸面,完完全全就是記憶中小時候我在家裡吃到的蒸面,做法和味道全無變化。我兒時最不喜歡吃這種做法做出來的麵食。蒸面很乾,所以得配上一碗紅豆稀飯或是菜湯。油糊餡店的蒸面無論從吃法還是做法上都與傳統無異,所以我只吃過一次便不再光顧,亦是我之情理之中了。這也可由女老闆自己的話來印證。有一次我去買油糊餡,見一位老者正坐在幽暗的店裡吃麵,邊吃邊與女老闆聊天。只聽她說,她家的面一直都是傳統做法,從調料到麵條的選用,再到爐子的使用,全部是老手法、老用具,不摻任何人工添加劑,沒有任何香料,也不用現代化的電爐。女老闆的言談中頗有得意驕傲之情。我聽後暗自佩服,也明白了為何自己終是不愛她家蒸面的緣故——因為我自小就不愛吃啊!若是她的蒸面「現代化」了,我只怕還能吃上一碗呢!

我走出油糊餡店,回頭看了一眼這家將大部分街道的光影都擋在門外的小小店鋪,在心底悄悄地慨嘆,傳統的流傳給予一個人的,往往是骨子裡的篤定,給予一個群體的,是對自身所處社會的文化身份的確定,而給予一個民族的,是靈魂深處的自信與堅守。

正是这份承自传统的确定性,让油糊馅店的女老板骨子里满是信心与骄傲。这种身份的确定性,亦是她得以诚信待人接物的活水源泉。

馬文砂鍋的女老闆:這個女人不簡單

在坊上,馬文砂鍋與穆薩砂鍋並駕齊驅。穆薩砂鍋開在大皮院的街面上。大皮院是坊上最出名的一條窄巷,網上推薦的很多回民特色美食餐館都錯落地開在大皮院百米長的街道兩邊。穆薩砂鍋店面大、整齊、經營時間久,知名度很高,但是它家的做法油膩,所以愛的人愛不釋手,不愛的人則轉身就走。我便是那轉身就走的食客中之一。坊上的砂鍋,我最鍾情馬文家的。

2009年,單位搬到蓮湖巷的以後,中午管一頓餐飯的待遇也隨之化為雲煙。許是單位已身處回坊,信手拈來可謂美食遍地,中午請阿姨做飯還不如去外面覓食來得痛快自在,所以這項福利竟是不經意間就停掉了。馬文砂鍋就是在這不經意間被我發現的。

馬文砂鍋的店面基本屬於城管和衛生部門聯合檢查整治的重點對象,有潔癖者慎入。中午人多時,老闆就在街對面隨意地擺上十幾張高低不同的無背凳子,四散在窄窄的人行路面上。高板凳當桌子,食客們窩在低板凳上,喝着冰峰,吃着滾燙的砂鍋。

頭一次去馬文砂鍋,店裡的那個女人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這女人大概四十開外的年紀,個頭約一米六五的樣子,瘦瘦的身材,臉龐也是瘦長的模樣,皮膚很白,扎着頭髮,坐在那裡腰背挺得很直。她說話的聲音尖細、乾脆、清楚。砂鍋店總讓我有一種產權不明晰的模糊感,分不清到底誰是老闆,又或者他們都是老闆,因此我姑且認為這女人是馬文砂鍋的女老闆吧!

回民街這種聚集了古城大多數極具少數民族風情的美女出沒地,馬文砂鍋的女老闆算不上是典型的美女,但不知怎的,她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打眼看過去,女老闆神清氣爽,周身上下乾淨利落,打扮得也是伶伶俐俐。她不說話時,身上隱隱散發着一種優雅,讓人覺得美好而又不敢親近;及至開口說話,她便又是頭腦清晰,思維毫不凌亂,舉手投足間,女強人范兒十足。去砂鍋店裡吃的次數多了以後,我最佩服女老闆交待廚師做砂鍋時一絲不亂的說話態度。爐子放在進門靠左手邊上,有兩排,一次可放十個砂鍋,中間騰出一條窄道供人進出,女老闆就坐在出入店門的右手邊。砂鍋店裡的每個人都分工明確,女老闆每天的職責就是招呼客人,在本子上記下食客們吃什麼砂鍋,要哪種口味,有什麼特殊需要,然後發給客人一個圓形數字牌。客人們拿着牌子,只需等待叫號,便可吃到一碗熱辣的砂鍋。每天飯點時,馬文砂鍋店外就擁擠不堪,女老闆也是最忙碌的時候。中午雖然人多,砂鍋出爐慢,有不少人還要打包帶走,中間難免有時間差,但我從未見過她將食客們的菜單搞亂過哪怕一次。人多時,她也不慌不亂,口齒伶俐地逐一報着幾號爐子做哪樣砂鍋,微辣還是麻辣,鹽多還是鹽少。站在爐子邊上的廚師聽到後,亦是不慌不忙,緊張有序地忙碌着。這小小的店面讓我驚嘆它的運作制度如此明確、清晰、簡單明了。每個人都責任到位,便沒有了偷懶耍滑的機會,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只需找該環節的責任人追究便可,權利與義務相輔相成,將這家店經營得風生水起。

當然對一家餐館來說,僅只是經營得當,不足以成就它的名氣,口味才是重中之重。有一次去吃砂鍋,碰上也是一位回頭客,我倆一同站在爐子邊上等各自的砂鍋。就在我目不轉睛地盯着廚師從各種調料罐里往每個砂鍋傾灑各式調料時,旁邊這位突然問女老闆:「你這現在撒的是什麼調料?跟鹽一樣?」女老闆笑道:「這可不能跟你說。這是我們的獨家配方,沒有它,我家砂鍋就跟別家一樣的味道了。」廚師也笑道:「這可不是鹽,剛才那個罐子裡的才是!這配方是我們自己配出來的,別處沒得賣!」

呵!怪不得馬文砂鍋看着不甚起眼,但是食客們都認它。

單位搬到曲江後,我幾乎沒有再光顧過馬文砂鍋了。再次去吃砂鍋時,發現馬文家已經盤下了隔壁的店面,座位多了許多,但是老食客們還是喜歡坐在露天的街道旁,窩在小板凳上,喝着冰峰,吃着滾燙的麻辣砂鍋。

冒菜店的女老闆:你這麼美

大皮院一直向里走,能經過好多坊上有名的餐館。燕燕炒米、穆薩砂鍋、高家烤肉、童家臘牛羊肉、定家小酥肉、莉莉大盤雞……隔幾步就是一道美食盛宴。熟食特色店鱗次櫛比地開着張,買生牛羊肉亦推崇老清真寺隔壁的生肉店。在名角兒一家挨着一家的大皮院,索菲亞冒菜既非坊上的傳統美食,亦無名氣在外,我撞進這家店裡,實屬意外。

幸而,這是個美麗的意外。

第一次走進這家店時,我正百無聊賴地在大皮院裡里外外地亂逛,四處尋覓午飯的着落。天天在這些名氣響噹噹的餐館周圍轉悠,即便不吃重樣的,久而久之,人的味蕾也會退化不少,美食也不美了。美,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那天走到大皮院的丁字路口,往廣濟街方向看去,東南亞甄糕和劉紀孝臘牛羊肉店驕傲地矗立在街角,兩兩相望。劉家的臘牛羊肉店外永遠都在排隊,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家店到底什麼時候人能少一點兒。我嘆了口氣,目光收了回來,散散地看向左手邊一家嶄新的店面。幾個星期不來,這裡新開張了一家冒菜店。想想冒菜厚重的麻辣味道,味蕾一瞬間被激活。人就是這樣,一旦有了目標,也就有了動力。我快步進到店裡,抬眼看了看,乾淨整潔,一絲不亂,白白的牆上掛着阿拉伯文的牌匾——坊上的餐館裡幾乎都掛有阿拉伯文的匾額。剛坐下準備點餐,眼前闖入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多麼漂亮的孩子啊!圓嘟嘟的臉上鑲嵌着一對寶石般的圓眼睛,明眸善睞,眼窩很深,美麗的雙眼皮上貼合着濃密捲曲的長睫毛。這麼一雙明眸讓我居然起了不小的嫉妒心,何況它們還嵌在一個孩子的臉上!寶石般的眼睛配上這無邪純真的臉龐,乾淨純粹得讓我不肯挪開自己的視線。隨意點了幾個菜後,我叫老闆過來拿菜單,她「哦」了一聲,慢悠悠地走過來。眼前走過來的是一個凡人麼?我疑心「仙女下凡」四個字也不足以形容那種美。這世上有很多類型的女人,有的以氣質取勝,有的以才氣見長,有的單憑相貌足以傲世群芳,而我眼前這個女人便是僅靠精緻的面容就能讓人魂不守舍的女人。見了她,小男孩那姣好的容顏馬上有了根源可溯。臉龐倒也罷了,不甚相像。這女人的面容較孩子更加精緻立體,長長的脖頸托着小小的鵝蛋臉,烏黑的頭髮挽成高髻,盤於腦後,被暗色的頭巾遮蓋住,俏麗的高鼻襯得一雙明眸更加深邃。眼睛與那孩子的卻是相似極了。我讀過一些阿拉伯作家描寫姑娘的詩歌,很多人喜歡用「葡萄般的眼睛」「月亮一般明亮的眼睛」來形容心愛的姑娘的眸子,眼前這個女人讓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詩里描繪的美。她沒有施粉着黛,淡黑色的雙眉聽話地伏在雙眼之上,唇色泛着淺淺的紅,唇角微微上揚。我一時呆住,目不轉睛地盯着這張美麗的臉,她卻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收走了菜單,回身進入廚房。

那天以後,我開始經常光顧索菲亞冒菜店,不為吃午飯,就為多看一眼女老闆。時間久了,我慢慢看出了一些門道。這家店是夫妻倆一起開的,丈夫是廚師,她負責招呼客人。他們育有兩個男孩。我第一次見到的那個孩子是老大,除了眼睛遺傳了媽媽的美麗外,長得更像爸爸,老二則更像媽媽。回民大多早婚,他們似乎更是恪守穆斯林傳統的夫婦,所以年紀看着都很輕。除了用漢語與食客們簡單交談外,很少與陌生人答言,彼此之間說話也都是阿拉伯語,我根本聽不懂。我雖然經常光顧她的店,也算是常客了,但還是沒有和他們夫婦閒聊過一句。不過,美是不分民族的,對我來說,隔幾天看看這麼美麗的容顏,也很賞心悅目。

真正的美女都是美而不自知的,這話若用在冒菜店的女老闆身上,亦不為過。對於我的頻頻來訪以及無處不在的眼神追逐,她竟似毫無知覺一般,待我一如頭次見面時一樣不咸不淡,既無親切好客之情,也無冷淡疏離之感。我恍惚覺得她就是文學作品中常提到的「貓一樣的女人」。不知她是習慣了人們對她美貌的讚嘆,還是不自知自己的美麗?我倒覺得她這樣很好,很好。她有着真主賜予的一副花容月貌,卻不見驕奢輕薄之態;她有着月亮般柔和嫵媚的姿色,身上卻沾染着市井生活的兒女情態。明艷的外貌並未擾亂那顆虔誠樸素的靈魂,對於生活,亦感謝真主賜予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是當下最適合的安排。

這樣的女人,真的很美。

市井與信仰

回民街是長安城最有市井氣息的一處所在,亦是信仰與生活最為交融的所在。坊上的煙火氣與虔誠的宗教氣妥帖地融合在一起,讓人間一顆顆孤獨的靈魂有了虔誠的依託,也讓天上的神明得到人世的敬畏。回民街里那些出名的餐飲店,除了與自身過硬的口味有關外,與店主們的誠信經營密不可分。我時常想,為什麼回民街的老闆總是讓人覺得很「硬氣「?一句性格使然是不足以概全而論的。這其中,信仰給予一個人內心的篤定,才讓他們有底氣不放棄自己的良心,有硬氣敢誠實經營買賣。

唯有帶着一顆虔誠的靈魂和敬畏的心,才能讓他們身在世間,心在天堂。 [1]

作者簡介

孫婷 ,1981年生於西安。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