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川南分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川南分院(即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創建於1958年,是以生物技術為手段,從事水稻、玉米、油料、高粱、烤煙、蠶桑、茶葉等作物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技術研究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有一辦兩部三中心十個研究所共16個內設機構。

通過多年的持續努力,川南分院在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服務「三農」等方面成效顯著,取得的科技成果和推廣面積在全省名列前茅。先後被評為「全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1]、省級衛生先進單位,是「國家水稻原原種基地」、全國水稻、玉米、油料等品比試驗基地,國家產業技術體系水稻、茶葉、蠶桑綜合試驗站單位,省委省政府「中國白酒金三角」釀酒專用糧產業化承擔單位、 「宜賓翠屏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宜賓市現代農業示範場」單位。

相關資訊

省農科院副院長張雄參加川南分院中藥材澤瀉現場測產觀摩交流會

由川南分院承擔的四川省農業科學院2022年度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與示範轉化項目—「富硒水稻-川澤瀉」輪作示範推廣在翠屏區進行了綜合技術集成與示範,現正值澤瀉收穫期。2月15日,宜賓市經濟作物產業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在翠屏區白花鎮集中村開展示範區澤瀉現場測產會。四川省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張雄,科技合作處處長雷曉葵、李洪浩博士蒞臨現場指導工作;宜賓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廖運碩,宜賓市經濟作物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廖茜、副主任黃娟,宜賓市糧油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郭威、朱穆君;宜賓市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黃楊、規劃與產業科科長張志斌、陳茹玉;翠屏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伍燕翔;白花鎮黨委書記顏天祥、副鎮長凌惠強等領導專家出席會議。

在現場測產會上,經專家組考察,隨機抽取了3個田塊各20m2進行了實收測產。結果顯示,核心示範區澤瀉塊莖縱切面平均長度為67.32mm,橫切面平均長度為57.70mm,平均產量(鮮重)為563.36kg/畝,折合乾重約為169.01kg/畝,產值達3380.20元/畝。專家組一致認為:「富硒水稻-川澤瀉」輪作模式通過合理銜接茬口、適度密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控等綜合技術配套,推廣了稻藥輪作模式共計130餘畝,雖然在2022年遭受了60年未遇的極端乾旱,田間缺水導致澤瀉移栽推遲,對澤瀉產量的形成造成較大影響,但是仍然為提高當地農民收入起到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建議進一步加大該項目的示範推廣力度。

測產結束後,測產組召開了翠屏區稻藥輪作現場觀摩交流會。首先,測產專家組組長廖茜宣讀了測產結果。隨後,項目負責人川南分院副院長張德銀匯報了項目實施情況。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廖運碩對利用冬閒田實行稻藥輪作發揮保障糧食安全、助農增收作用給予了肯定。

最後,張雄副院長在充分肯定我院項目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強調,一要繼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2]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加快推進農業強省、農業強市建設;二要認真總結凝練稻藥輪作技術,儘早謀劃做好2023年工作,加強防災減災技術研發和儲備,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補齊工作短板,繼續發揮科技成果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耕地保護、助農持續增收等方面的作用;三要加強稻藥輪作模式的示範推廣和裝備研發,向規模和效率要效益,依託紅色資源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推行「三產融合模式」促進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現稻藥輪作模式效益最大化,切實以產業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