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嘎達梅林(無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嘎達梅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嘎達梅林》中國當代作家無名的散文。

作品欣賞

嘎達梅林

那是195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個琴房裡,一位來自南方的22歲女學生正伏案在一打稿紙上畫着奇奇怪怪的如豆芽一般的符號。她時而激情澎湃,瘦弱纖細的手臂在空中有力的揮舞幾下;時而感動的雙眼流出晶瑩的淚花,還不時在鋼琴上彈出一個個音樂的片段與和聲。她這是在作曲,使用的是引入中國剛剛幾十年的五線譜以及歐洲古典音樂作曲理論及技法

她是在作曲,這是她的大學畢業作品,是對從她兩位老師江定仙,陳培勛教授那裡學到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技法掌握情況的全面檢驗和匯報,作品的形式是被稱作「交響樂」。她又是在寫詩,用音樂寫就一首輝煌的史詩,獻給幾年來帶給她心靈的震撼、洗禮和感動的那些偉大,所以她給這首作品選用的體裁也正是「交響詩」。

當她完成最後一個音符,姑娘長舒一口氣,臉上現出一種平靜和滿足,雖然眼角的淚痕依然清晰可見。她把稿紙抱在胸前如母親擁抱自己的孩子一般,是自信,是不舍,是期盼,她相信自己的作品不是應景之作,是經過多少個日夜的煎熬,一種無法自已的感動從內心深處發出,應該無愧於那個英雄的傳奇,她給作品起的名字就叫《嘎達梅林》。

交響詩《嘎達梅林》以經面世便震動了整個樂壇,首次公演就獲得如潮的掌聲,隨後不斷被各大交響樂團搬上舞台,其後還被作曲家劉文金改編成民族管弦樂作品進行演奏。《嘎達梅林》的唱片一版再版沒完沒了,經過廣播電台的傳播迅速為全國甚至全世界所熟知,東歐以及許多國家把這首作品和晚幾年出現的另一首交響樂《梁山伯與祝英台》稱作中國交響樂「雙珍」。當然她的作者,那位二十多歲的南方姑娘辛滬光也一舉躋身於著名作曲家的行列,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為數不多的第一批卓有成就的女作曲家之一。

辛滬光,女,江西萬載人,生於上海,1948年考入南昌高中,1951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於江定仙,陳培勛兩位老師。大學期間受其同學美麗其格(《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作者)的影響,對蒙古族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又從她的同學,後來成為她的愛人,學習單簧管演奏的包玉山那裡了解到,在包玉山的家鄉,內蒙古哲里木盟,即現在的內蒙古通遼市流傳着的一個傳奇英雄「嘎達梅林」的故事,並被深深打動,發誓要創作一部反應這一英雄傳奇的音樂作品。在隨後的歲月里她越來越迷戀上了蒙古族音樂,畢業時已成名的她毅然放棄大城市優厚的生活工作條件,和包玉山一起來到內蒙古草原,進入內蒙古歌舞團擔任作曲。她多年風餐露宿深入牧區,搜集整理了大量蒙古族民間音樂,創作了近千部各類音樂作品。後調入內蒙古藝術學校任教,開創了內蒙古正規化音樂教育之路,培養了大批蒙古族音樂人才,被譽為蒙古族交響音樂的奠基人。

在內蒙古生活26年後辛滬光調入北京歌舞團從事作曲,退休後投入大量精力整理蒙古族文獻,2005年病逝於美國紐約,享年78歲。

大師的身影雖然已經遠去,但她的作品會長久的迴蕩的人間。學習音樂的後人會從她的作品中吸收營養,很多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論述《嘎達梅林》交響詩的藝術特點、成功之道以及產生的意義等等。對於我們普通的欣賞者,除了享受她帶給我們的藝術之美以外,津津樂道並感到好奇的是作曲家和她作品之間傳奇般的佳話。

人們首先驚奇的是這樣一部波瀾壯闊氣勢磅礴,充滿着英雄主義陽剛之氣,史詩般的宏篇巨作竟如何會出自一個年輕的江南女子之手?在許多聽眾的想象里,《嘎達梅林》的作者應該是一位身材魁梧,有蒙古血統,熟悉草原的男性,所以才會把草原呈現的那樣美,把草原上的故事講述的那樣生動。而一介江南女子那柔軟細膩的心思中是怎樣照顧得了那遼闊的與天際相連的茫茫高原,瘦弱的身軀是如何裝得下雄兵百萬呢?

其實,據作曲家的兒子,當今著名音樂人三寶的介紹,他的媽媽當年創作《嘎達梅林》時,還從來沒有去過內蒙古,其對於內蒙古,對於草原的了解除了普通大眾都知道的關於草原的常識,不外乎聽她的蒙古族同學的講述。

然而, 正是這看似有違藝術創作規律的現象卻成就了我國當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傳奇。當這一音樂上的傳奇和草原上的那個英雄的傳奇連在一起的時候,竟然總會讓我們聯想到冥冥之中的某種「天意」,那音樂是收到了草原之魂召喚和授意而成吧,那是去除了人工雕飾的天然,是草原英雄的傳奇以另一種形式在向世人展現而已。

「嘎達梅林」是一位蒙古族起義英雄的名字,漢名「孟青山」,內蒙古哲里木盟(今內蒙古通遼市)人,生前曾是當地一名下級軍官。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一些地方軍閥和鄰近的內蒙古上層王公相互勾結,私下交易強占大片草場,招募大量漢族人進行農業開墾,廣大蒙古族牧民失去草場依託流離失所,生活困頓。抗議的怒火在牧民之間點燃,那位被稱作嘎達梅林的下級軍官挺身而出,為了保住蒙古人民的土地,他先是帶領蒙古族牧民長途跋涉瀋陽(當時很多蒙古王爺住在生活條件優越的瀋陽)向蒙古王爺請願,得不到結果後又帶頭拒絕把土地交出的命令,隨被抓入大獄。不久他那年輕而剛烈的妻子「牡丹」帶人劫獄救出嘎達梅林,他們索性帶領群眾舉行武裝起義,

武裝起義的烈火在蒙古大地轟轟烈烈燃燒了五年,最終在蒙古統治者和軍閥的聯合絞殺下歸於失敗。19**年嘎達梅林被東北軍閥張學良的部下***所殺,他們割下嘎達梅林的人頭被送給蒙古王爺,又被在草原上巡迴展示,以警示牧民武裝反抗的下場。但英雄嘎達梅林的精神和和英雄事跡卻在草原上流傳開來,隨後一首《嘎達梅林》的民歌被到處傳唱:「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啊,不落長江不起飛,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我們從交響詩《嘎達梅林》裡面也聽到了民歌《嘎達梅林》的音樂旋律。

我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曾經從廣播裡很多次聽過這首交響樂,當時只是喜歡,聽着好聽,然後,很多年由於各種原因好像再沒聽到。一直到了近期我忽然想起打開來再聽,音樂剛出便如遠年的陳酒,開壇已醉倒一片,此時卻已不再僅僅是喜歡,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一遍遍聽來,那旋律便又占據了我的所有空間和時間,在心頭盤桓不散。

當時我正教着一幫學習管樂器的學生,雖然他們剛剛學了幾個月,我硬是顧不上教學規律,匆忙把交響詩《嘎達梅林》裡面兩段有代表性的旋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吹,但並不告訴他們名字。等學生學的差不多了,我告訴他們這是一首交響樂《嘎達梅林》裡面的旋律,並把音樂放給他們聽。

學生們聽的很認真,臉上有驚訝,有興奮,有喜悅……。完了我問他們好聽嗎?他們很大聲的喊:「好聽」,有個學生說「我從來沒聽過這麼好聽的音樂」。

我把一壇遠年的陳酒重新開啟,讓那不朽經典回到我們的生活讓人認識,我想我能做的也僅此而已了。

[1]

作者簡介

無名,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