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鴻南與《黎母山》(葉傳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鴻南與《黎母山》》中國當代作家葉傳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唐鴻南與《黎母山》

從二0一八年《黎母山》雜誌改版後,由於封面設計之大氣、黎族苗族風情濃厚、整體質量甚高等因素,故外地文友對它總是讚賞有加。在讚賞的同時,文友們把目光停留在執行主編唐鴻南這一名字上。文友們在來信中提到,唐鴻南是樂東黎族自治縣人,他怎麼跑來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主編《黎母山》雜誌呢?

文友們對詩人唐鴻南產生好奇,這很自然。望着窗外層層翠巒,聽着群鳥的鳴叫聲,聞着陣陣幽香,我便回憶起唐鴻南來瓊中編輯《黎母山》的往事。

記得,唐鴻南以前在海口三亞等地打工。他雖然是打工族,居無定所,但他不忘寫作,空餘時間都用來積極創作散文詩,兼寫一些散文,作品散見《民族文學》《散文詩》《星星》《中國詩人》等多家文學刊物,並收入《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集·黎族卷》《中國年度優秀散文詩》《中國散文詩年選》等選本。出版散文詩合集《奔騰的心》、散文詩集《在山那邊》。因成績突出,文學水平高,他很早就加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海南省作家協會、海南詩社,成為聞名遐邇的黎族作家。在二○一四年八月,他與詩友來瓊中加林村採風,之後創作了散文詩《加林村印象》(二章)。此二章散文詩,觀察仔細,描寫生動,詩中有畫,真情動人,故被選入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的詩文集《美好加林》中,獲得讀者的好評。在對有才情的唐鴻南加深了解後,我不由地對他加重了敬佩之情。

二0一六年五月,唐鴻南經過筆試、面試後,被海南省瓊中縣加釵農場機關招聘為工作人員。唐鴻南很珍惜這份穩定的工作,他服從領導安排,認真做好每一件工作,苦累並快樂着。他積極做好本職工作,且心態良好,我為有這樣一位詩友而高興。

有一次,逢星期日,唐鴻南出來縣城找他的同學黃鵬和我喝茶。在聊天中,當他得知瓊中仍然沒有成立縣作家協會時,其便向我提出建議,能不能由我領頭籌建縣作家協會?我答覆,只要他、黎少才、劉霞等人肯配合工作,我可以領這個頭。聽了我的答覆,他豎起大拇指,說:「我們一定配合你搞好籌建縣作協的工作。」

同年十月,我完成《關於籌備成立瓊中縣作家協會的申請》及附件(一)、附件(二)等文件的寫作,唐鴻南完成《瓊中縣作家協會章程》(徵求意見稿)的寫作,打印後即報送縣文聯,等待批准。緊接着,由我、唐鴻南、黎少才、王清才等人廣泛聯繫並徵得文友們同意,縣內外四十位文友表示有加入瓊中縣作家協會的意願。

同年十一月二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學藝術聯合會批覆了我們提出的申請,准予「瓊中縣作家協會」成立,業務主管為縣文聯,同時同意我們提出的職務候選人名單,其中唐鴻南為副主席職務候選人之一,請我們按章程規定召開成立大會選舉。

同年十二月三日,縣作家協會成立大會於縣城舉行,我被選為主席,唐鴻南被選為副主席之一。

縣作家協會成立後,經我們努力爭取,縣委宣傳部同意我們接手編輯《黎母山》雜誌。這份雜誌,原是縣委宣傳部主辦的綜合性文藝刊物,計劃在每年的「三月三」節前出版,曾於二00七年出版號刊。之後,由於編輯人員頻繁變動等原因,該刊物被迫停辦。接手後,我、鴻南、黎少才、劉霞、王清才等人分工合作,把組稿責任落實到個人。就這樣,我們用兩個月的時間便把各方面內容的文稿編輯出來,然後經縣委宣傳部審查通過,再送印刷廠印製。二0一七年三月下旬,我和唐鴻南一起至海口拉回印好的《黎母山》,即本年第一期(總第二期)。發行後,文友們在欣賞的時候,還發出了長長的感慨之聲。一本雜誌,出了號刊後即停辦,十年後再復刊,怎麼不使人感慨萬分呢?

需要說明的是,組稿人員中,人人盡責盡職,沒有資金補助也依時完成各自的任務,且毫無怨言,令人感動。尤其是唐鴻南,他一邊做好本職工作,一邊多方與各地文友聯繫優質文稿。徵集到文稿後,他還要及時把全部文稿編排出來傳來我處,請我及時打印報送縣委宣傳部審查。接着,樣稿出來後,他、少才兄和我三人要認真校對,有時累得實在不行,我就建議他出來喝茶,放鬆一下。最後,校對任務完成了,我才發去短信說:「鴻南辛苦了。問好!」他很快回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覺辛苦。謝謝!」看着他的回覆,我想了很多,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覺辛苦。」鴻南說的話,是一種豪邁樂觀的良好心態,是甘願吃苦而不計較的熱愛工作精神的表現。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表現,難能可貴。由此,我想到了長征中的中國工農紅軍:他們從江西出發,人數是八萬餘,湘江激戰後人數銳減至三萬多,但是紅軍沒有被嚇倒,他們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下,人人奮勇爭先,四渡赤水,爬過雪山,走過草地,最終勝利到達目的地。這樣前無古人的壯舉,只能是由那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覺辛苦」的人才能做出來的事情。我還想到了為改變蘭考的落後面貌而敢於吃苦的焦裕祿同志,為造出原子彈壯我國威而甘願吃苦的科學家鄧稼先,等等。有了這種精神,前進路上什麼困難都可以去克服,進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這樣的例子,多得數不勝數。在新時代,唐鴻南繼承和發揚了紅軍和先進人物的做好工作而不怕吃苦、甘願吃苦的精神,這是值得人們去學習的。

是年八月至十月,唐鴻南擠出寶貴時間和縣作協其他成員下鄉收集民間傳說,同時還與我、黎少才等人配合再次完成《黎母山》第三期的編輯出版工作。

二0一八年一月,唐鴻南向縣作協提出建議,他說,我們前面編輯的《黎母山》,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的,但與外地上檔次的雜誌比較,就顯得古板,是上不了大台面的。為此,他想參照《人民文學》等國內高檔次的文藝刊物來進行改版,使《黎母山》雜誌在新時代也能綻放出它美麗的姿容。經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唐鴻南的建議是正確的,應該採納。而後,唐鴻南出任執行主編,我和黎少才兄則全力配合他做好編輯工作。

同年,新的《黎母山》雜誌,即二0一八年第一期(總第四期)甫一出版,就獲得讀者的廣泛好評。好評之一,是採用了著名詩人望坡居士的刊名題字。這個題字,穩重而高雅,形象而厚重,得體而醒目,百看不厭。好評之二,是採用了文友王雪的封面設計。這個設計,素雅大方,黎族苗族風情獨特,內涵豐富,吸人眼球。好評之三,是欄目安排合理,黎族苗族文化這一重點內容很突出,這對更好地宣傳瓊中,樹立瓊中文化品牌,無疑是有莫大的好處的。好評之四,是書法、攝影、繪畫、歌曲等作品優中選優,做到少而精,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好評之五,是全部文稿質量高,二百多頁版面中優秀之作甚多,所占的比例較突出,從中可見編輯對文藝的敬畏之心,其敬業精神可感。可以這樣說,改版後的《黎母山》雜誌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獲得讀者好評乃是意料之中事情也。

雜誌改版,一炮打響,好評如潮。但是,唐鴻南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產生一絲不思進取的念頭。他對我說,我們要乘勝前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今後還要編輯出版更好的《黎母山》雜誌來。果然不出所望,當看到二0一九年第一期《黎母山》雜誌,即(總第五期)刊物,讀者更是喜出望外,紛紛豎起大拇指,贊曰:《黎母山》雜誌由詩人唐鴻南來擔任執行主編,此瓊中文化之幸也。

二0一九年四月九日下午,詩人唐鴻南從中國作協五指山市調研座談會上傳來好消息,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在會上翻看《黎母山》雜誌後,他十分高興地說:「瓊中縣《黎母山》雜誌辦得好!」為此,省文聯領導還當場表示,要及時同瓊中縣領導協調,大力支持瓊中縣作協辦好《黎母山》雜誌。

知名詩人王輝俊對《黎母山》評價說,確實辦得很高雅,而且有地方民族特色,獲得中國作協領導的肯定是應該的。知名作家羅燈光也對《黎母山》作出很高的評價,他說,改版後的《黎母山》雜誌,封面雅致、簡約、大氣,欄目設計獨到,地域民族特色鮮明,厚重而可讀,其喜獲中國作家協會高層好評,令我非常振奮。瓊中縣作家協會,「亞克西」!

唐鴻南現在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作家協會第一任常務副主席,也是《黎母山》雜誌的執行主編,對這一以黎族苗族文化內容為主的文藝陣地的健康成長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因此,我作此文,記錄其先進事跡,希望大家向他學習,同心協力把瓊中黎族苗族文化建設得更好,這便是寫作此文的目的。至此,我忍不住要吟詩一首,詩曰:

黎母山頭竹木鮮,百花鮮艷映藍天。

壯懷豪唱驚溪月,風韻悠悠代代傳。 [1]

作者簡介

葉傳雄(1959.5~ ),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黎族。字含章,號黎山處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