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哥特式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哥特式教堂,歐洲中世紀流行的、體現修長輕快風格的教堂建築形式。

建築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建築藝術[1]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顯示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以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 維空間(包括頂面)和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律感[2]等,而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和「石頭寫成的史書」。

簡介

「哥特」本為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野蠻遊牧部落的名稱。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拉斐爾在給教宗利奧十世的信中最先用到「哥特式」一詞,藉以批評文藝復興之前中歐及北歐的建築樣式,具有「野蠻」的貶義。但哥特式藝術與哥特人毫無聯繫。其發展分為早期哥特式(約1140—1194)、盛期或光輝哥特式(1194—1280)和晚期或火焰式哥特式(約1280—1500)三個階段。

哥特式教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飛券以及新的框架結構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高聳而富有空間感,再結合鑲嵌有彩色玻璃的長窗、遍布教堂的浮雕群像,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