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北故宮十大鎮館有哪些珍寶,富春山居圖排名第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北故宮鎮館之寶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台北故宮十大鎮館有哪些珍寶,富春山居圖排名第幾說起各個博物館的寶藏,其實都有相當多的故事,而且無論哪個博物館的寶藏都是非常強大的。今天就來說說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十大珍品,看看都是些什麼。其實很多人都已經聽說過了,那麼這十個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分析揭示其中的奧妙![1]

台北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稱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山博物館。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台灣省最大的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研究中國古代美術史和國學的重鎮。

台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台北市石林區山治路二段221號。它建於1962年,於1965年夏天竣工。總面積約16公頃。為了模仿中國傳統宮殿建築,主樓有4層,白牆綠瓦,主院呈梅花形。廣場前有五座六柱高聳的牌樓,整個建築莊嚴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國子監的皇家舊藏,由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北平故宮博物院、北平國家圖書館收藏。商周青銅器、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刻等都是稀世珍寶。展廳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超過69.6萬件。讓我們來看看市政廳的十大寶藏。

第十,青崔玉白菜(老百姓眼中的第一名玉,人氣最高)

「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位列國寶榜第一。像「肉形石」一樣,「一年四季開放」,故宮不敢隨意更換展品。即使國外有大博物館想借展,故宮也拒絕。很多島內外的遊客一進入故宮,首先會問「玉白菜」放在哪裡,一定要看到「玉白菜」才會慶幸你來了。

「崔玉白菜」是一種綜合形式,非常受歡迎。綠葉上有兩隻昆蟲。後腳伸展的大的是蟈蟈,小的是蚱蜢。仔細看從坦尼斯烏斯頭上伸出的兩根鬍鬚。雖然不明顯,但如果從左側仔細看,可以發現左側的須距頭部大約少了一厘米,但長須的後半部分仍附着在菜葉上。

「玉白菜」原是清代雍和宮的陳設品,據說是光緒金妃的嫁妝之一。白菜象徵着純真和純潔,綠葉上雕刻着兩條象徵着生育的蚯蚓,希望能生很多子子孫孫。玉雕師利用玉石的天然顏色分布,切割研磨出鮮嫩淋漓的白菜。

九.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壺(汝窯唯一傳世無紋傑作,造型精美)

盆底刻有刻有乾隆御題詩、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北宋御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身高6.9cm,橫23 cm,豎16.4cm,口徑23cm,足徑 19.3×12.9cm,體重670g,橢圓盆,微口,四雲形足;胎壁較薄,足稍厚。全身覆蓋天青釉,極其均勻濕潤;釉底邊緣略呈淡藍色;釉面的稜角是淺粉色的。腳是包着燒的,底部有六個精緻的支釘印記,輪胎顏色略帶米色。整個器物釉面寧靜歡快,純淨無紋,據考證是唯一一件傳世之器。

八.北宋汝窯荷花暖碗(汝窯代表)

此碗呈十瓣蓮花狀,碗的腹壁略呈圓形,直口略收口,口邊花瓣連接流暢,圓腳略高。整個器皿從底部到口部厚度均勻,釉薄而不透明,有藍釉,薄片。整個器物釉面飽滿,圓腳內底燒有五塊支釘墊,支釘點極細,支釘胎土呈灰黃色。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中國古今最著名的瓷窯。該窯位於今河南省寶豐縣梁青寺。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聞名,宋代詩人葉昆在《潭柘寺·畢橫》中記載:「本朝命汝州製造青窯器,因定州白瓷太難用,河北唐、鄧、耀州皆知,汝州為頭。」

從宋哲宗北部元佑元年(1086年)到惠宗崇寧五年(1106年),汝窯燒宮瓷只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傳世產品很少,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

七.黃原王鞏富春山居圖(黃的代表)

富春山居圖,長33厘米,寬636.9厘米,紙墨兩用。這幅畫始於鄭智七年(1347年),完成於鄭智十年。這幅畫是清朝順治年間被火燒的,分為兩部分。這幅畫的前半部分是單獨裝裱的,改名為「殘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是元代黃主畫家、晚年領袖黃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藝術成就可謂空歷代無人能及。

這幅名畫流傳數百年,歷經滄桑。從畫上的題字看。這幅畫最初是由一個無用的禪師畫的。一百多年後,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賺。從明萬曆年間到明萬曆年間,為大畫家董其昌所有。但很快轉手,被宜興的吳志舉給藏了起來。吳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兒子。武玉故意建富春軒藏在家裡。武玉把這幅畫視為珍寶。臨終前,他想模仿《蘭亭序》中唐太宗殉道的例子,請人把這幅畫放入火中焚燒殉道。幸而侄兒吳目光敏銳,又用另一卷畫卷,將富春從火中搶了出來,以免「火殉」。然而,這幅畫的前部已經燒掉了一英寸,分成了兩部分:長部分和短部分。

不及物動詞北宋范寬西山行旅圖(正宗范寬,有東方蒙娜麗莎之譽,台北故宮之寶)

這幅畫描繪了一次山水之旅,氣勢恢宏,體現了北方山水畫派的特色。圖片從上到下分為三段,代表前中後的距離,非常豐富空。圖片的簽名是偷偷寫在主峰左側的劍遠峰。

西山行旅圖》一直被譽為范寬的代表作,葉間題字「范寬」。全世界的評論家都稱讚這幅畫。徐悲鴻曾高度評價這幅畫:「中國所有的珍寶中,有兩件在故宮。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范仲禮的《西山行旅圖》,氣勢恢宏,高遠古老,萬人之作。這幅畫是巨型畫框,占總面積三分之二的一座小山,突兀得令人咋舌!」

范寬(約950-1027),北宋人,字中正。中國古代著名畫家擅長畫山水,重視寫生。優雅、正直、不落俗套。他的作品大多氣勢恢宏,境界遼闊,氣勢恢宏,墨韻濃郁,筆法剛強。晚年的卜居生活在華南和太華,身處自然世界,風景如畫。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

第五、五代,趙興第一幅雪景圖(五代名家原畫,題字)

此絲墨套色 垂直25.9 cm,水平376.5 cm。全卷描寫了長江沿岸漁村的第一場雪景。天空寒冷,蘆葦林、河岸大橋,一片初白,寒風蕭瑟,河水被微波;漁民禦寒捕魚,騎驢人縮身前行,展現了江南初冬漁民和遊客的生活狀態,山水畫傳神。圖中,樹的石筆是法老的硬筆,水的圖案用筆尖流暢,天空空用白粉作小雪,呈現雪花飛舞的光芒。

趙干,江寧(今南京)人,南唐李時畫院學生。擅畫山水樹木,勝于山水,多為江南風光。畫「樓觀、船艇、水鄉、魚市、花竹,錯落如景,雖在城市的氛圍中,一眼望去卻像一條河。」(宣和畫譜)

四、宋·蘇軾《黃州寒食帖》(蘇軾代表作,後有黃庭堅後記,可與王羲之《蘭亭》《顏真卿侄三行書》並列)

元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四十五歲。由於宋代最大的文學監獄五台詩案遭到新黨的拒絕,他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為應永同鄉。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獨,在生活上感到沮喪和痛苦。第三年四月,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元三年(1100年),藏書家張請黃庭堅觀看,並題詞,與原作交相輝映。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首詩是一首引起人們興趣的詩,是蘇軾貶黃州第三年寒食節發出的人生嘆息。這首詩蒼涼而感傷,表達了蘇軾此時憂鬱而孤獨的心情。正是在這種心情和情境下,這首詩的書法受到了啟發。整個書法跌宕起伏,輝煌奔放,不缺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三.唐顏真卿給侄子的紀念手稿

顏真卿《祭侄稿》草書墨跡。長28.2厘米,寬72.3厘米,25行,共230字。這篇文章是顏真卿為他的侄子寫的悼詞草稿,他的侄子紀明被叛軍安祿山殺死了。本來這部作品並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因為極度的悲痛和憤慨,心情一直難以平復,錯誤和困難增多,有時被抹黑。但正因為如此,這幅書法才顯得凝重而澀,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充滿了手勢,純粹的神筆,自然之美。元朝時,張敬艷題詞說:「我以為與其寫信,不如告訴,不如寫信。丐幫高是一個官職,雖然是開放式的,但最終是一個繩索契約;因為一時興起,簡的書相當放縱;而且起草是無意的,忘記的是他的手掌,真的很精彩。」元代,仙玉樹將此帖評價為「天下第二行書」。在這個正版帖子裡,所有乾渴的筆和你握筆的地方都歷歷在目,可以讓人看到寫筆的過程和筆畫的奇妙變化,對學習草書大有裨益。最初的痕跡現在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二、西周石三盤(銘文多,銅質優)

散盤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直徑:54.6厘米,底徑:41.4厘米,重量:21312克銘文:19行 357字早在商代中期,青銅器上就出現了銘文,比甲骨文出現的時間要早。然而,西周以後,在青銅器上刻銘文變得非常流行,所有重大事件,如祭祀、戰爭、獎勵甚至契約都記錄在青銅器上。三盤出土於康熙時期,嘉慶時期進貢北京。作為慶祝嘉慶皇帝生日的禮物,成為皇家收藏。盤上銘文共 357字,記載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今天,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的三國,在西北方向遭到了國家的侵略。這兩個國家通過談判達成和平,確定了國界,並割讓土地作為補償。過程和合同被作為證據放在盤子上。三盤的形制和紋飾表現出西周晚期青銅器的質樸風格,文字線條靈活,是研究西周青銅器銘文的重要材料。

一、西周毛丁公(碑文字數最多,形制為古拙)

西周的毛丁公身高53.8厘米。清代陝西岐山縣周元出土。毛丁公出土於清末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14年)陝西岐山縣。毛鼎出土後,多次保密。抗日戰爭期間,危險被日本軍方奪走。抗日戰爭勝利後,民間把丁送給了大眾。現在由台北故宮博物院保存和展出。銘文中有楊雯的格線,是西周中後期製作銘文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價值外,毛丁公在中國古代文獻學和書法藝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毛鼎是中國2800多年前的祠堂祭祀用具。它的內壁鑄有500字的銘文,這是商周7000多件有銘文的青銅器中最長的一件。碑文的內容可以分為七段,大意是:在周宣王登基之初,他渴望振興政府。他要求自己的叔叔毛公替他治理國家內外大大小小的政務,勤政無私,讓毛公的人當護衛保護皇室。最後,他給了一個慷慨的禮物,所以毛公鑄造了一個鼎,並把它永遠傳給了他的後代。從內容推斷,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鑄毛丁公時,其碑文是真正的西周優於《尚書》的史料,是研究西周歷史最珍貴的文獻。因此,毛可以把看作是世界的瑰寶。[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