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中了探花比狀元高興的原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探花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古代中了探花比狀元高興的原因從隋朝就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能夠金榜題名,就可以改變社會階層,成為朝廷的官員。所以古代大多數讀書人的人生最大目標都是考上狀元。但是為什麼古代中探花的人會比中狀元的人還高興呢?說出來你可能都不相信。[1]

科舉考試的考場上,屢屢失敗,屢敗屢戰的"高齡"考生比比皆是。就如上面提到的范進;還有唐代詩人孟郊,在考中進士之後騎着快馬,一天看遍長安城的花,但大家是否知道此時的孟郊也已經46歲了;就連曾國藩的父親曾麒書,考到秀才的時候也都43歲了。而那些爺孫同科的現象就更是見怪不怪了。

由此可見,古代的科舉考試其實含金量比近代到現代加起來的所有考試都要高。因為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的統計,在古代社會,文盲率高達90%以上。而不是文盲的人,大部分人認識的字也不多。可以知道,在古代社會讀書的人,其實是極少的!

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考中的由低到高依次分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秀才有免除個人賦稅和徭役、領取微薄工資的權利,但是到了舉人就有做官的資格了。進士可以說是最高級別的"學位"了,由皇帝親自做監考老師,在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被稱為"狀元",舉人要去殿試必須先投狀,第一名為狀頭,所以稱之為狀元,而榜眼探花則分別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前三名合稱"三鼎甲"。

狀元的待遇肯定要比探花好得多,但是在古代考中探花的人卻更高興的主要原因是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中探花的人一定要長得非常好看!

中了探花不僅僅是意味着才高八斗,還意味着中舉人容貌非凡,是一種才華和顏值的雙重肯定。探花的才貌得到了皇帝的"官方認可",這也就自然而然會成為朝中大員為自家女兒擇婿的最佳人選。

所以,古代中探花要比中狀元的人還高興。就像是和珅,就是一個典型而又有名的探花,就因為長得好看、俊俏,乾隆皇帝才會在初期對他那麼賞識以及對他提拔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顏值都是很重要的。但也慶幸現在是一個考試不用看臉的時代,即使我們做不了顏值擔當,還是可以朝着學霸的方向努力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中探花也比中狀元還要高興,畢竟被人夸好看,誰不開心啊。[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