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通與創新:宇文融與盛唐時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朝宰相

來自網絡的圖片

變通與創新:宇文融與盛唐時代提起中國古代那個朝代比較富有,唐朝一定占據一席之地,強漢盛唐也是一直流傳下來的說法。[1]

而唐朝的經濟如此發達,必定離不開一些財政高手,在唐玄宗時期,就有這樣一位能人,他因為能賺錢,一步步晉升成了宰相

但就在他走上人生巔峰時,卻因為一件事直接被打落雲端,只做了99天宰相就被一貶再貶,最終在流放途中含恨而終。

他就是宇文融,起於微末,一步步進入大唐權力核心,卻不知收斂,最終為自己招來了禍患。

宇文融是京兆府萬年縣人,他走上仕途後,第一個擔任的官職是一個小主簿,差不多是入仕的最低點了。

但他卻兢兢業業,在其位謀其事兒,將自己手下的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條,而且任勞任怨,並不覺得自己官職太低,就敷衍做事。

那時候,有很多憑藉關係步入仕途的官員,經常秉持「做一個和尚敲一天鐘」的態度,遇到什麼事情能不管就不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但宇文融不同,無論大小事,無論平頭百姓還是富豪鄉紳,只要是他分內的事情,都會事無巨細的做好。

時間長了,他的才幹逐漸被發掘,開元初年,在京兆尹源乾曜的推薦下,他成為了正八品的監察御史,一下子平步青雲,從一個地方官成為了京官。

成為京官後,宇文融很快就迎來了第一個任務。

當時是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初期,雖然國力強盛,但在繁華之下,國家也衍生出了很多隱患。

其中土地兼併問題,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土地兼併越嚴重,地主階級力量就會越強,對國家的長久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而在唐玄宗執政初期,在各種制度的制定下,大財主手中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土地。

而且很多時候,財主得來土地的手段並不光明,他們也會巧取豪奪,迫使一些農民不得不變賣土地和房產。

而這些被迫害的農民,最終都淪為了佃農。

佃農的出現,對百姓的幸福無疑是更大的傷害。但佃農問題早已存在,從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依附地主的佃農。

到了魏晉南北朝,佃農的地位更加低下,他們的身份被一併列入地主家籍,也就是沒了自由。

想要獲得自由,必須經過放免和自贖手續,可佃農被剝削一輩子,根本沒有足夠的錢贖身。

到了唐朝,佃農的身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統治者准許其戶籍獨立,這讓一部分佃農和地主的依附關係減弱。

但到了唐玄宗時期,佃農現象又開始泛濫,甚至對國家經濟造成了影響。

百姓都賺不到錢,人口不斷流失,國家收不到稅,這樣下去,朝廷的基本開銷都無法維持,這讓唐玄宗很是苦惱。

而造成這種原因最主要的就是逃戶數量過多,社會中存在很多逃避戶籍管理的流民。這些流民沒有戶籍,導致朝廷的賦稅、徭役、兵役都失去了徵收對象。

即便強行徵收,也是無處可收的局面,既然都已經成了流民,那意味着一無所有,唯一有的只是一張嘴,最多加一個討飯的碗。

根據《舊唐書》中記載,在一些地區,流民逃戶的比例甚至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國家財政不亮紅燈才怪。

而就在唐玄宗發愁的時候,宇文融站了出來,他提出「檢括逃戶,增加稅賦」的建議。

意思就是,通過檢查戶口,將一些隱瞞不報,活着逃亡人口搜出來,將其遣送還鄉,然後在進行賦稅的增收。

辦法很簡單,在宇文融之前也不是沒有人提出來,可唐玄宗讓其制定集體計劃時,卻沒有人能說出個一二。


並不是沒有能人,實在是搜括逃戶和土地,事情牽涉太廣,關係重大,而且逃戶都是歷史長期遺留下來的,處理稍有不當,非常容易引起社會波動。

而在唐玄宗在位初期,大臣們追求的都是「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很多人不敢觸及這個敏感話題。

宇文融提出檢括逃戶正中玄宗下懷,他立即命其指定檢括之法,本意是試一下宇文融的才華。

不曾想僅僅12天,宇文融就擬定了一個完整的括戶方針,以及具體辦法,他設立勸農判官20餘人,分往天下十道,檢括田疇,招攜戶口。

為了使逃戶主動歸籍,宇文融還採取了輕稅的優惠政策,不但允許逃戶選擇落戶地點,還允許其五六年減少賦稅,其他的雜稅甚至可以不交。

在宇文融的辦法下,括戶推行很快,當時是「老幼欣躍,惟令是從」。


唐玄宗也很高興,給宇文融升了官,成為御史中丞,之後宇文融又負責漕運,廣開稻田,給朝廷大大增加稅收。

國庫充盈,唐玄宗高興,於是讓宇文融當了戶部侍郎,沒多久又拜黃門侍郎,一路當上了宰相。

根據《資質通鑑》記載,宇文融成為宰相後,依舊主持大唐財政,這期間,國庫豐盈,收入日漸增多,唐玄宗很多年都沒有為錢發過愁。

但就在宇文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他卻迷失了自己,開始結納朋黨,整日在丞相府中歡飲達旦。


而且在朝廷上,他也不把許多人放在眼裡,經常駁斥別人的意見,因此樹立了很多敵人。

不過憑藉他的理財才能,唐玄宗對這些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能給朝廷賺錢的人,不傷害國本的情況下,是允許有一些特權的。


但宇文融除了狂傲外,還猜忌心很重,他怕信安王威脅他宰相的位置,於是讓御史構陷信安王。

事情被信安王知道了,提前將事情告訴了唐玄宗,玄宗很生氣,覺得宇文融結黨營私,於是將他罷為汝州刺史,宇文融僅在宰相位置上待了99天。


成了汝州刺史後,宇文融依舊不得安寧,以前的對頭將他做的惡事一件件找出來,讓他一貶再貶,最終被流放崖州,在途中身患重病死去。

可嘆宇文融這個理財高手,精明一世,最終還是敗給了私慾。[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