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及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及笄

中文名: 及笄

外文名: Coming-of-age ceremony;

拼 音: jí jī

所屬學科: 文學

所屬領域: 詞語

詞 性: 名詞

詞 類: 年齡詞

及笄,漢語詞語。又叫「既笄」。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周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1]


詞目

及笄,拼音:jí jī


引證解釋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註:「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舊唐書·后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聰惠……年未及笄,皆能屬文。」


湯顯祖《牡丹亭.第一○出》: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議婚》:「 潤玉 年已及笄,要覓一婿,斧柯之任,相屬何如?」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論年紀雖則一十四歲,身材長成,倒象十六七歲及笄的模樣。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魯老先生有個令愛,年方及笄。」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吳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古語年齡段

古語年齡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髮結之。」又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老者便對布庫里雍順道:『小女 伯哩年將及笄,如蒙不棄,願附姻好。』」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余自束髮讀書軒中」(歸有光《項脊軒志》)。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弱冠:古代漢族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有關古詩文

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四十七


監泰州鹽稅,出內供奉官王昭明監壽春縣酒稅。初,修有妹適張龜正,卒而無子,有女實前妻所生,甫四歲,無所歸,其母攜養於外氏,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會張氏在晟所與奴奸,事下開封府。權知府事楊日嚴前守益州,修嘗論其貪恣,因使獄吏附致其言以及修。


舊唐書·列傳·卷二


士、尚宮宋氏者,名若昭,貝州清陽人。父庭芬,世為儒學,至庭芬有詞 藻。生五女,皆聰惠,庭芬始教以經藝,既而課為詩賦,年未 及笄,皆能屬文。長 曰若莘,次曰若昭、若倫、若憲、若荀。若莘、若昭文尤淡麗,性復貞素閒雅,不 尚紛華之飾。


參考來源

  1. 及笄第一星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