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衛閩鎮地處邵武東部,東與順昌大幹鎮接壤,西北與拿口鎮相鄰,南與洪墩鎮交界,富屯溪、鷹夏鐵路、316國道穿境而過,水、陸交通十分方便,衛閩火車站年貨運量1200個車皮,距市區55公里,距京九高速公路順昌道口45公里。素有「水果之鄉」、「水電之鄉」之美稱。全鎮轄衛閩、外石、謝坊、高坊、王溪口、陳坊6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48個村民小組。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0594公頃,常住人口6787人。[1]

中文名: 衛閩鎮

行政區類別: 鎮

地理位置: 邵武東部

面 積: 10594 公頃

下轄地區: 6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599(+86)

郵政區碼: 354006

人口數量: 6787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閩H

目錄

歷史沿革

衛閩鎮宋朝時屬於富陽鄉,元朝時屬陽下鄉,

明清屬十五都,

民國屬洪墩鄉,

1949設衛石鄉,

1958年屬紅東公社,

1959年紅東公社改洪墩公社,

1980公社遷址衛閩村,稱衛閩公社,

1984年改為衛閩鄉,

199511月撤鄉建鎮。

行政區域

2011年末轄衛閩、外石、謝坊、高坊、王溪口、陳坊6個村民委員會,48個村民小組,20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氣候

多年平均氣溫18.2℃,1月平均氣溫7.5℃,極端最低氣溫-8.5℃(1999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氣溫27.9℃,極端最高氣溫39.5℃(1971年7月31日、2003年7月20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4.2℃。生長期年平均290天,無霜期年平均263天,最長337天,最短23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91.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841.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6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7月,尤以6月為多。極端年最大降水量2455.9毫米(1998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1190毫米(1991年)。

地形地貌

最高點位於王溪口村中村組的雞公窠,海拔1100.6米,最低點位於高坊村村部,海拔140.5米。

水文

境內主要河道為富屯溪,流經外石、衛閩、王溪口、謝坊、陳坊、高坊6個村,長26千米,流域面積1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7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王溪。

自然資源

衛閩鎮轄區內有南平市屬衛閩林場。衛閩鎮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1.6%,集體林4462公頃,毛竹457公頃,毛竹蓄積量70萬根,生態公益林1170公頃。利用境內豐富的水利資源,已開發下灑口,王溪口、平溪、中村4座水電站,電站裝機容量4500千瓦,正建設中的高坊金衛電站裝機容量10000千瓦。鎮轄區已探明非金屬礦有:熒石、石英、鉀長石、水晶石、花崗岩等;金屬礦有:鉬、銅、鋅、鐵等。

人口

2017年,常住人口6787人。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7256人,參保率99.4%。

新農村建設

衛閩鎮村民因316國道和項目建設的征地補償、農田水利灌溉、林業山場分配等問題引發了較多信訪問題和異常事件的發生,影響了當地的穩定和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針對現狀,鎮領導班子結合五個「民心工程」組建「老年協會」,充分發揮老年協會組織的作用,將其與「平安協會」聯姻共建。各村老年協會積極發揮餘熱,自發地開展對村里不穩定因素的觀察和排查,解決了不少矛盾糾紛,如在農村實行殯葬改革初期,大多數村民抱怨公墓路途遠、不方便,不願進公墓的老大難問題,老年協會大加贊同殯葬改革,主動動員宣傳殯葬改革利國利民,做起了小輩們的思想工作,平息了多次異常風波,成功地化解了該鎮殯葬改革實施中一些難題。衛閩鎮已評選出52戶「平安示範標兵戶」;36戶「困難老人戶」;900名「好壽星」。「老年協會」通過評選「平安示範戶」、幫扶「困難老人戶」、爭當「好壽星」的有效舉措,成功調解了各種矛盾糾紛已達20多件次。通過他們的努力,今日的衛閩鎮文明風尚,社會穩定得到了明顯好轉,較好地促進了該鎮的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老年協會」在獲得表彰獎勵的同時,也獲得了無尚榮光的美譽。

科教文衛

計生率均在95.5%,連續三年保持全市一類先進鄉鎮。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衛閩鎮有12個單位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2005年精神文明建設榮獲二等獎,名列全市鄉鎮街道第5名。文化、教育、衛生不斷發展,2004年、2005年中考名列全市農村中學第一、第六名,初考名列全市農村第一、第二名,2005年中心小學被評為「南平市文明」學校。2005年小學適齡兒少入學率100%。畢業率100%,初中入學率100%,畢業率100%,外石村、衛閩村被評為市衛生村。2004年獲市「雲錦杯」籃球賽第二名,2005年被評為市第九屆全民健身節先進單位。

基礎設施

轄區內有南平市屬衛閩林場,邵武市屬槎溪林業采育場,鐵道部十六局謝坊基地,衛閩、陳坊兩個火車站等上級所屬單位,是邵東片商品集散地。2002年以來,先後共投入2100萬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近270萬元,用於改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水庫維修,電灌站建設、煙田基本建設以及防洪堤工程等,投入資金550萬元,鋪設水泥路9條,長14.6公里。全鎮安裝程控電話1280門,建有移動,聯通移動電話信號站2座,開通了鎮區及高坊村,謝坊村寬帶和國道沿線小靈通業務。實現了「三個村村通」即: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閉路電視、村村通班車。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戶,人數18人,支出58319元,比上年增長55.9%,月人均270元,比上年增長96.8元,55.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7戶,人數317人,支出428310元,比上年增長50.6%,月人均112元,比上年增長36.5元,48.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7人,支出71928元,比上年增長23.7%;農村臨時救濟650人次,支出57420元,比上年減少5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7290元,比上年增長11106元,19.8%。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781人,參保率99.9%。

經濟

第一產業

衛閩鎮大力發展水果、煙葉、小徑竹、食用菌、油茶、畜牧業等。種植蜜桔、胡柚、橙、雪柑、奈、李、琵琶、楊梅等水果5600畝,煙葉1909畝,小徑竹2650畝、油茶2500畝,發展食用菌200萬袋,母豬、群鴨、肉兔、商品羊、等畜牧業發展較快。2005年衛閩鎮實現社會總產值27820萬元,農業總產值6362萬元,企業總產值12579萬元,比1990年778.8萬元增長1615%,財政收入388萬元,比1990年113萬元增長34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663元,比1990年852元增長547%,2002年至200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21000萬元。鎮黨委、政府按照「壯大四個支柱產業(煙葉、鄉鎮企業、畜牧業、流通服務業),培育三個新興產業(中小莖竹、食用菌、訂單蔬菜),提升兩個傳統產業(水果、油茶)的經濟發展思路,加快農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現有煙葉1300畝、中小莖竹2000畝、油茶2500畝、蔬菜1500畝、食用菌(袋裝香菇120萬袋、巴西菇2萬平方米)、牧草2500畝。境內有鑄造、奶牛養殖、土池養鰻、水電開發等投資500萬元或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另外,還引進竹木加工、礦產加工、母豬養殖等一批小型企業。

第二產業

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2.2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6.51%。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3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3億元,比上年增長18%。

視頻

衛閩鎮花千谷莊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