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品名稱:《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闋寫鴻見人,下闋寫人見鴻,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托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為詞中名篇。

目錄

原文

譯文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居的人獨自往來,仿佛天邊孤雁般縹緲的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2]

賞析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 ,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這兩名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 ,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這裡 ,詞人以象徵手法 ,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 」,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視頻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