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第二初級中學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第二初級中學以智育為重向一線課堂要質量,以體育為基體教融合彰顯學生活力,以美育為要不斷提升學生審美情趣,以勞動為本在實踐中培育勞動精神,努力構建美麗校園、平安校園[1]、數字校園、書香校園[2]、文明校園、和諧校園,努力辦好人民滿意學校

目錄

校園諮詢

漢光武帝劉秀故里,南都帝鄉河南南陽瓦店鎮

瓦店鎮,這個名字對於全國人民來說可能是比較陌生的,對於河南人來說可能也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於南陽人來說應該是非常熟悉的。瓦店鎮歷史悠久,曾是水陸碼頭,交通發達。因為這個鎮西依白河,白河古稱「淯水」,天然的地理位置使這裡的水運直通漢江長江,陸路則為雲貴兩廣官道。商業繁榮,有「小長安」和「銅瓦店」之稱。

南陽有南都帝鄉之稱就緣於瓦店鎮,為什麼呢?因為漢光武帝的故鄉就是在這裡,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西漢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他出生的時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當年稻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元始三年(公元3年),劉欽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和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依,只好回到祖籍舂陵鄉(今南陽宛城區瓦店鎮),依靠叔父劉良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新朝天鳳年間(公元14年―公元19年),劉秀到長安,學習《尚書》,略通大義。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就要反對了,我們不妨從瓦店歷史沿革說起:西漢時,瓦店稱為小長安,屬淯陽縣。東晉以後稱為林水。元代時,始稱瓦店。明清時期,為瓦店保,屬南陽縣;為南陽縣京襄通道重要驛站,稱為林水驛。1956年2月,改為瓦店中心鄉;同年12月,改為瓦店區。1985年12月,由瓦店鄉改為瓦店鎮。

目前境內現存眾多名勝古蹟,如光武祠、鄧禹橋、貴人鄉碑等。如今的瓦店鎮第二初級中學原名光武中學,校址為宛南名剎——泉莊寺。學校西500米的八里舖又名白水村,村內有古石碑三通,其一上刻「漢光武帝故里」,其一刻「貴人鄉碑」

如今的瓦店鎮第二初級中學學校院內還有一棵一千多年的古槐樹,相傳就是當年劉秀他把馬鞭杆扎在這個地方,後來,竟然奇蹟般地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據《資治通鑑》記載,此地曾發生過一場關於光武帝的生死之戰。劉秀兩兄弟率族人起兵,奪取棘陽後,打算進攻宛縣。清晨,大霧瀰漫,經過此地時,與王莽的軍隊相遇,兩軍在此激戰,起義軍大敗,劉秀宗族幾十人遇難。王莽的軍隊乘勝向南進軍,在兩河之間紮營。

此時,劉秀的哥哥劉演臨危不亂,表現出強大的組織能力,盡散家產,賞賜將士,並說服新市,平林各路義軍,共同抗敵,一舉擊敗王莽的軍隊,向北兵臨宛城。

也許是這一段特殊的經歷,人們在此建了一座「光武祠」,後來,佛教盛行,遂改祠為「泉莊寺」。

瓦店鎮歷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如今的瓦店鎮也是南陽市的經濟重鎮之一,瓦店人正以拼搏向上的精神大步向前,把家鄉裝扮得更加美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