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奔書懷》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作於安史之亂爆發後,詩中敘述了作者自己參加永王李璘幕府的初衷乃在「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並非有逆志。

《南奔書懷》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詩歌結構是由作者個人的理想和永王軍勢興而轉敗的過程兩條意脈交結而成,兩線勾連,各有分工,形成條理有序的完整、嚴密的詩篇。全詩含有憂時憤世,為國立功的現實色彩,是研究李白事跡的重要依據之一,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南奔書懷》[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別名;《自丹陽南奔道中作》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南奔書懷》

遙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爛。甯戚未匡齊,陳平終佐漢。

欃槍掃河洛,直割鴻溝半。歷數方未遷,雲雷屢多難。

天人秉旄鉞,虎竹光藩翰。侍筆黃金台,傳觴青玉案。

不因秋風起,自有思歸嘆。主將動讒疑,王師忽離叛。

自來白沙上,鼓譟丹陽岸。賓御如浮雲,從風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爭爨。草草出近關,行行昧前算。

南奔劇星火,北寇無涯畔。顧乏七寶鞭,留連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長虹日中貫。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

感遇明主恩,頗高祖逖言。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

白話譯文

長夜何其漫漫,徒然高歌着《白石爛》。

寧戚未做齊臣時是個商販,陳平最終作了漢朝大官。

彗星橫掃河洛地區,想以鴻溝為界把天下分成兩半。

大唐氣數未盡,眼下還多災多難。

永王執掌着節旄,兵符在手是國家的靠山。

我為他起草文書如登上黃金台,美酒滿杯佳肴滿案。

並非因為秋風已起,我早有歸山之念。

主將之間互相猜疑,永王的大軍忽然離散。

自從來到白沙洲上,丹陽岸邊鼓譟而行。

賓客衛士如浮雲,聞風各自消散。

城上被砍斷的手指可捧,城上用人骨燒飯。

匆匆逃出關隘,進退維谷沒有成算。

形勢緊急南奔,北兵勢大無邊無沿。

環顧沒有七寶鞭可留,道邊把追兵拖延。

太白星夜裡吞昴,大白天長虹又把日貫。

秦趙相戰兄弟相爭,茫茫天下從此大亂。

幸遇明主知遇之恩,仰慕祖逖當年的誓言。

過江時對着流水發誓,此去定要恢復中原。

拔劍砍向前面的柱子,悲歌不已難以重言。

作品鑑賞

全詩以撫時念危、憂國傷亂為主脈,共分三個層次,在敘述自己入幕前後的經歷中,表露了作者孜孜不倦的思想追求。

第一層,從開頭到"自有思歸嘆",寫詩人渴望從政匡濟的夙志,和成為永王幕賓之後動搖不定的思緒。李白生活的年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特殊歷史階段。唐帝國的昌盛繁榮催發他產生了高度的自信力和宏偉的政治抱負。憑藉個人的才能,他選擇了不同於一般士子通過科考做官的道路,力求由隱而仕,走"終南捷徑"。他的希望與日趨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天寶年間,長安三載的為宦生活使他目睹了封建統治者的腐朽與兇殘,體會到政治迫害的冷酷無情。他帶着痛苦的精神創傷和全身避禍的念頭再度南北漫遊,以尋求新的出路。然而,個人的不幸沒能完全冷卻他的報國熱情,"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火焰仍在胸中燃燒。作品開篇寥寥四句,便把詩人這種複雜微妙的心態,含蓄曲折地表現出來。寧戚、陳平是歷史上齊桓公和劉邦的輔弼大臣,對安邦治國皆有所建樹。不過寧戚未仕之前,為待明君而輔甘願隱遁山林,以"飯牛"為業,自得其樂。陳平求官之後,幾易其主,先投魏王咎做太僕,後從項羽入關征戰,均因難展襟抱又依劉邦,終算找到了滿意的歸宿。李白借典詠志,委婉吐情。言外之意是說,自己雖浪跡天涯也不忘懷國運民生,一旦遇到明主就能為之籌謀獻策,實現經世濟民的偉抱。安史叛亂,國難當頭,身為一介布衣的詩人始終在密切地關注着時局的變化。"欃槍"四句詩人以古代星象、八卦之學發表了對形勢的看法。他認為,中原上空出現了慧星,它的長尾橫貫河北、河南之區。這恰是安祿山叛軍鐵蹄蹂躪廣大北方,割據兩河大半土地,進行稱雄作亂的標記。儘管帝國江山遇到了深重的災難,但是,天道沒有變,國祚不可搖撼。這裡,讀者透過天人感應神密色彩的薄霧,足可領悟到詩人憂國的焦慮,對復興的渴望。基於此,即不難理解和評價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的事情。璘是玄宗第十六子,他奉乃父於逃蜀途中所下"制置"之詔,以抗戰平亂為號召,大張旗鼓經營長江流域。當其水師開赴九江,棲身廬山的李白,在"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的邀請下,出於"為君談笑靜胡沙"之志,於是下山充任幕佐。詩歌"天人"二句就流露出歡欣鼓舞、樂觀自豪的情緒。"天人"指永王璘。

李白相信,這位光彩照人的大王充任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仗鉞秉旄,發號施令,指揮三軍,便能給統轄之地帶來"春日遙看五色光"(《永王東巡歌》其三)的希望,讓人久盼的太平景象指日可待了。"侍筆"兩句寫詩人初做幕僚的得意之態。他受到永王的禮遇,博得府主的厚愛,不能不感恩圖報。他的同期詩作《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把自己赴永王軍宴視為"如登黃金台",感到很榮耀。他激勵同僚:"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功成身退是李白的人生追求,他來永王幕府也不例外。可是沒多久他的思想出現了新的矛盾,"不因"二句是問題的明證。導致他思想轉變的根由是什麼恐怕一時難以定評。就鬥爭形勢考查,永王奉詔赴鎮是在玄宗得知太子李亨即位靈武之前,待玄宗禪位,永王至江陵召募數萬將土之後,肅宗與永王的衝突才逐漸公開化。李白對統治集團內部明爭暗鬥缺乏了解,以為"永王正月(肅宗至德二年)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隨着肅宗兄弟鬥爭的激化,李白看清了問題的真象,他不願違背下山報國的初衷,打算退隱,這是含情入理的。當然也不排斥另說,認為永王辟聘李白僅為籠絡人心,而非用其經綸之才。不然,李白入幕不久就不會產生"徒塵黍幕府,終無能為"(《與賈少公書》)的嘆息。不管哪種因素起作用,歸根到底還是統治者的昏聵自私葬送了詩人,使他不能為慘遭禍辱的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才智和忠愛。

自"主將動讒疑"到"留連道傍玩"為第二層,描述永王所部分崩離析的見聞,反映了詩人憂懼、迷茫的心境。"主將"兩句是這層詩意的簡括,點出了永王軍隊潰敗的首要原因是主將狐疑猜忌,各懷異志。肅宗懂得,其弟占據東南要地,控制江淮租賦,如果羽翼豐滿,必成心腹之患。因此,當永王拒絕聽從他的歸蜀之命的時候,則開始着手部署了翦除之計。李璘覺查後,戰幕拉開,而其部下將帥因反內戰卻首議退路。《新唐書》本傳載:"(季)廣深知事不集,謂諸將曰:'與公等從王,豈欲反耶?上皇播遷,道路不通,而諸子無賢於王者。如總江淮銳兵,長驅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掛叛逆,如後世何?……於是,(渾)惟明奔江寧,馮季康奔白沙,(季)廣琛以兵六千奔廣陵"。


全篇最後一層,寫詩人報效祖國的意志和決心,及其大志未遂的悲憤。這一層如通首詩的聚光點,展現了李白靈魂的光輝。其情詞激楚,慷慨磊落,詩人的風采節概如在眼前。古時有一種傳說,認為人的精誠之氣上達於天,就會出現長虹貫日,太白食昴之類的天象。詩中"太白"二句採用誇張手法,形容自己懷有一團愛國的赤誠和噴吐進發的救亡熱情。這類虛說雖屬浪漫,卻富有詩意。它與"秦趙"兩句構成了內蘊豐富的隱喻世界,宣達了詩人有口難言的複雜心理。

"秦趙"的詮釋依照郭沫若的看法是:"《史記·趙世家》雲:'趙之先與秦共祖'。中衍之後飛廉有子二人,其一日惡來,其後為秦:惡來弟日季勝,其後為趙。故秦與趙乃兄弟之國。"而李白以"秦指肅宗集團,趙則喻永王軍勢"。由此推斷,在北寇氣焰囂張,國家岌岌可危,百姓不遑安處的非常時期,肅宗兄弟非但不能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反而丟開民族的敵人於不顧,干戈相見,殃及愛國的兵民,這不能不叫人痛裂心肺。作品從"感遇"至煞尾六句,詩人抒發了如怒濤奔涌似的感情。

李白之所以棄隱出世跟隨永王,確"因天下亂離,四方雲擾,欲得一試其用,以擴清中原,如祖逖,非敢有逆志"(王琦語)。對此,詩人捫心自問亦無愧色,其忠肝義膽冰清玉潔,生死不渝。可惜,詩人不僅壯志成空,而且成了從王為亂的逆臣。真是出師未捷名先毀,世人終難信高潔。這樣的恥辱、這樣的冤枉,更是無法向人評說。詩人拔劍擊柱,悽愴悲歌。在這沉雄豪邁的詩句中表現了一顆潔美的心靈和黑暗的現實在劇烈的撞沖,仿佛奮鬥一生、掙扎一生、苦悶一生的悲劇主人公在呼號。詩歌結尾如重錘擂鼓,沉着有力,饒有餘音。

李白詩多以主觀抒情為主,即使在那些敘事性較強的篇章里,也往往是借客觀事物勾動胸中的感情狂瀾,將它化為崢嶸駿發的藝術形象。比較而言,這首《南奔書懷》在整體謀篇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全詩結構是由兩條意脈交結而成。一是寫作者個人的理想,此線順貫整個篇章,首尾遙應,展現了詩人終生縈懷心際的精神支柱;另是寫永王軍勢興而轉敗的過程。這條線因事而顯,反映了作品基本情節發展的概貌。兩線勾連,各有分工,前者重在抒情,後者以敘事為主,互相轉合,不枝不蔓,形成條理有序的完整、嚴密的詩篇。這種構思自有它的妙處。一來可以把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讓其生姿動態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獨自的人格美。二來能夠避免長篇古體詩因一味寫事而沉悶,或筆筆寫情而空洞。如此詩兩者相參,以情馭事,由事生情,和諧統一,才會有助於加強詩歌的張力。

名家點評

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此篇自引寧戚、陳平,蓋以自況,思得見用於世之意。"欃槍掃河洛,直割鴻溝半",謂祿山反叛,覆陷兩京,河北河南半為割據。天人,謂永王璘。……"侍筆黃金台……,自有思歸嘆"、謂在永王軍中雖蒙禮遇,而早動思歸之志,當是察其已有逆謀,不可安處矣。太白之於永王璘,與張翰之於齊王囧,事略相類,故引以為喻。惜乎其不能如翰之勇決,潔身早去,致遭污累也。……"自來白沙上……從風各消散"、言軍中擾亂,賓幕逃奔之狀,……其曰"舟中指可掬,城上骸爭爨",甚言其撓敗之形有若此耳。"草草出近關……留連道旁玩",自言奔走匆遽之狀。"太白夜食昴,長虹日中貫",喻己為國之精誠可以上干天象。"秦趙興天兵……志在清中原",明己之所以從璘者,實因天下亂離,四方雲擾,欲得一試其用,以擴清中原,如祖逖耳,非敢有逆志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自傷其志之不能遂,而反有從王為亂之名,身敗名裂,更向何人一為申論。拔劍擊柱,慷慨悲歌,出處之難,太白蓋自嗟其不幸矣。蕭士贇曰:"此篇用事偏枯,句意倒雜,決非太白之作。"果真灼見其為非太白之作耶?抑為太白諱而故為此言耳。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1] 詩詞古文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且把詩文釀美酒,再斟一杯君願否?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7-07-11 16:39
  4.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