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首都博物館簡稱首博[1],位於北京長安街西延長線上、白雲路的西側,復興門外大街16號,原館址是「北京孔廟」。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
截至2015年末,首都博物館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常設展覽藏品數量為5622件,展館有地上五層、地下二層。先後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8年12月,北京首都博物館獲得「2018中國品牌旅遊景區TOP20」稱號。
景區簡介
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館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孔廟內。孔廟占地2.2萬平方米,創建於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經歷代修葺,三進院落保存完整。主體建築有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等。明、清進士題名碑林為國內僅有。兩側殿廡闢作展廳,面積2000餘平方米,環境幽雅寧靜。
為了容納更多的藏品,以及服務更多的參觀遊客。1999年,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於1999年得到北京市政府批准,2001年12月正式奠基興建。首都博物館新館於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亮相於中華第一街——長安街西延長線上,位於西城區白雲路的西側(復興門外大街16號)。首都博物館新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新館的展覽陳列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鑑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展陳。 首都博物館以其宏大的建築、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成為一座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稱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並躋身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博物館行列。
首都博物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是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面向21世紀的大型現代化文化設施,新世紀北京市標誌性建築之一。由於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5月24日,首都博物館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的稱號。
現任領導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兼首都博物館黨委書記(法人代表):郝東晨
館 長:郭小凌
副館長: 齊密雲
副館長: 安理
副館長: 黃雪寅
副館長: 陳建國
副館長: 楊文英
部門設置 辦公室(下設兩個二級部門:外事辦公室、檔案辦公室)
人事部(下設兩個二級部門:貫標辦公室、科研工作管理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
督查辦公室
財務部
安全保衛部
開放管理部
物業管理部
宣傳與資訊中心
數字首博管理部
文物保護修復中心
社會教育部
藏品保管部
研究與展示中心(下設四個部門:展覽一部、展覽二部、展覽三部、綜合部)
文化產業部
文物資源調查徵集部(下設兩個部門:古代文物徵集部、近現代文物徵集部)
博研所籌備處
設計理念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以文物為本,為社會服務」,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首都博物館是 當代建築大師 崔愷的精彩作品。其設計源自於「博物館是聯繫歷史、現代和未來的場所」的理念,將傳統的材料與現代的材料並置,來表達對歷史與未來的描繪。傾斜的青銅體破牆而出,生出文物發掘的意象; 懸挑的大屋頂無疑在影射中國傳統的出檐,而懸掛式框架磚牆模糊了古代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廣場的起坡取材於 皇家宮殿高台建築的手法,烘托出了宏偉的巨構。簡潔的矩形平面與北京的城市格局相互協調,非對稱的形體呼應街道轉角空間。青銅、木材、磚石等傳統的材料代表北京悠久的歷史。不鏽鋼頂棚、 玻璃幕牆和先進的建造技術表現新北京的現代。陽光大廳, 四季竹院,將景觀空間引入了博物館,室外下沉竹園延伸至室內,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空間的封閉、沉悶的感覺,營造了開放型的、溫馨的、明亮的文化休閒環境。園林與文物展廳之間的 時空交錯,表現出特有的 東方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