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館清代瓷器-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京故宮館清代瓷器-爐宮廷使用和收藏陶瓷器至遲可上溯至唐朝,至清末皇宮內保存的陶瓷器達數十萬件之巨。目前這些瓷器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國內外其他一些博物館及私人也有零星收藏。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寶庫,在近百萬件藏品中,陶瓷器占三十四萬餘件。如今,故宮博物院所藏中國古代陶瓷可謂自成體系,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國陶瓷生產八千年延綿不斷的歷史,特別是所藏宋代五大名窯及明、清官窯瓷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世界上均堪稱首屈一指。[1]
黃釉描金秋葉形筆掭,清乾隆,高1.4cm,長12.5cm,寬16.5cm。清宮舊藏
筆掭葉形,通體施黃釉,釉面瑩亮,釉色黃中泛紅,葉緣紅色愈深。器面的葉脈描畫清晰並以描金裝飾,器底亦雕出葉背脈絡,全器宛如疊置的大小兩片秋風中飄落的紅葉。 此器取秋葉的自然形態,以合於筆掭之用。濡筆之際,當令人有歲月如流、時不待我之感念。 鬥彩竹紋竹節式蓋罐,清康熙,通高16.7cm,口徑4.2cm,足徑11.7cm 罐小口,直頸,斜平肩,圈足,帶蓋。罐身以凸弦紋為界分成三段竹節式。器蓋亦竹節形,上、下緣凸鼓,蓋頂以覆彩技法繪團菊紋,黃蕊紅瓣。器蓋及罐身竹節處均以連珠紋裝飾成竹根點斑,通體繪多組竹葉紋,竹葉填綠色淡彩。底雙圈內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裝飾上大量使用單一色彩屬於鬥彩瓷器中的特殊品種。單一色彩在明成化年間的鬥彩瓷器中已有所見,康熙鬥彩中單一色彩器物的製作則更趨精緻,並具清新雅淡之趣。
鬥彩紅龍鳳蓋罐,清康熙,通高13.1cm,口徑4.6cm,足徑10.4cm 罐小口,矮直頸,豐肩,扁圓腹,臥足,帶蓋。腹部兩面以礬紅彩分別描繪龍、鳳戲珠紋。鬥彩只用作裝飾頸、肩、脛、蓋等次要部位的輔助紋樣。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器主題龍鳳紋搶眼奪目,繪製精細,以鬥彩作邊飾,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具體體現了康熙鬥彩瓷器中綜合裝飾技法的運用。
紅地琺瑯彩纏枝蓮紋瓶,高13.2cm,口徑4.4cm,足徑5.4cm 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平底無釉,里施白釉。通體飾琺瑯彩,紫紅地,藍、白、黃彩料繪畫紋飾,頸部飾變形蟬紋,中間連以變形小蟬,腹部飾折枝蓮紋。底部方欄內刻楷書「康熙御製」四字款。 此器是琺瑯彩瓷器初創時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頗似銅胎畫琺瑯,風格樸實凝重 。
五彩蝴蝶紋瓶,高44cm,口徑12cm,足徑13cm
瓶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白釉五彩裝飾。頸中部繪如意頭紋、錦地朵花、圓點紋各一周,頸、肩相接處繪錦地如意紋一周,肩下至足部繪飛舞的彩蝶,間以蜻蜓,外底青花雙圈內繪靈芝。畫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彩蝶三五成群、或聚或散的景致,極盡寫生之妙。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極高的聲譽,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評,與後來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於五彩採用單線平塗法施彩,彩料濃艷深厚,透澈瑩亮,彩燒溫度較粉彩略高,畫面給人以艷麗、堅硬的感覺,因而又有「硬彩」之稱。康熙以後,隨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產,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為摹古的對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稱作「古彩」。清末寂園叟《陶雅》曰:「康窯彩畫,往往官窯不如客貨,亦一奇也。官窯力求工細,下筆不肯苟率,自奇所長。客貨信手揮灑,老筆紛披,時或有獨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貨」即民窯燒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豐富多樣,特別是大件的鳳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壺春瓶、觀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樸、凝重、挺勁見長。其裝飾題材極為豐贍,且多「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滿繪蝴蝶,「蝶」與「耋」諧音,「耋」意為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長壽之意。
康熙五彩蝴蝶紋瓶以斑斕的色彩、細膩的畫風描繪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圖畫。每隻蝴蝶的姿態和敷彩均不相同,有的採用青花加彩使圖案具有立體效果,有的在綠色蝶翅上點綴黑彩魚子紋,還有的在蝶翅的紅色斑紋上施以熠熠生輝的金彩。青花與釉上紅、黃、藍、褐、黑、紫、綠等諸彩相結合,整個畫面五色繽紛,光彩奪目。
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為上品,此件蝴蝶紋瓶從施彩到繪畫都頗具代表性。
五彩耕織圖瓶,高46.5cm,口徑12.3cm,足徑13.2cm 瓶洗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搗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稱「棒槌瓶」。瓶身彩繪4組紋飾。口部以綠彩墨線勾畫回紋一周。頸部繪通景山水人物紋。肩部繪梅花錦紋及4個開光,開光內繪琴棋書畫。瓶身以五彩繪養蠶、碓米2組主題紋飾,每組繪6人於室外勞作,並題「舂碓」、「分箔」及五言詩2首。 舂碓圖題詩為: 娟娟月過牆,簌簌風吹葉。田家當此時,村舂響相答。 行聞炊玉香,會見流匙滑。更須水轉輪,地碓勞蹴踏。 分箔圖題詩則描寫了織布養蠶的勞動過程: 三眠三起余,飽葉蠶局從。眾多旋分箔,早晚磓滿屋。 郊原過新雨,桑拓添農綠。竹間快活吟,慚愧麥飽熟。 圖紋空間補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紋飾。足內青花雙圈,無款識。 康熙瓷器中反映農耕題材的紋飾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朝廷對農業的重視。此瓶紋樣即出自康熙時所繪的耕織圖中的兩個片斷,其情景描繪得真實生動,器物製作精緻,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寫實風格的藝術佳作。
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高5.2cm,口徑11cm,足徑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裝飾。足內施白釉,有胭脂彩雙方欄「康熙御製」圖章式款。 琺瑯彩瓷器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此碗在寶石藍地色的襯托下,以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具有康熙朝琺瑯彩瓷器的典型特徵。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8cm,口徑15cm,足徑6cm
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御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
琺瑯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於當時流行的鬥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於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琺瑯彩瓷器全部採用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精選細胎白瓷,運京後再由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畫彩,經爐火低溫烘烤而成。由於康熙時期琺瑯料依賴於進口,故造價較昂貴,琺瑯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瑯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艷麗,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青花加彩花鳥紋碗,清康熙,高7.8cm,口徑15.3cm,足徑7.2cm
碗墩式,敞口,深腹,圈足。口沿和足牆皆有雙弦線,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碗外壁以青花加彩裝飾,繪兩雉雞、雙飛燕,襯以山石、牡丹、玉蘭。一對雉雞立于山石上昂首遠眺,尾部一垂一翹。雙燕上下翻飛,極具動感。山石用青花描繪,使用分水法表現陰陽向背。牡丹花用色較多,有紅、黃、綠、淡紫等色,繽紛艷麗。此裝飾題材寓意「玉堂富貴」、「喜報春來」。
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高6.6cm,口徑14.5cm,足徑6cm
弧壁,圈足,底有藍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體極薄,屬於半脫胎,內外釉白如雪,瑩潤如玉。碗外壁一側繪雉雞牡丹花,另一側題墨彩詩句,色彩鮮艷雅逸,畫法精工絕倫。畫面中心是一雄雉雞,在山石牡丹叢中尋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絨光如絹,絢爛奪目。雉雞的頭頸是滕黃色,背部藍綠相間,腹腿鐵紅,尾羽赭褐色。周圍的山石花草以粉紅、藕荷、杏黃、淡黃、水綠等嬌嫩顏色相襯托,直如一幅工筆花鳥畫般美妙動人。又配五言行草書體詩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繡雲」。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麗」及「金成」、「旭映」。
琺瑯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瑯」,於清康熙五十一年燒造成功,雍正時得到極大發展,自乾隆以後衰落。雖然僅存七十餘年,但將中國古代彩瓷發展到頂峰,製作出一大批精美絕倫,聞名於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粉彩花卉紋碟,清宣統,高1.9cm,口徑7.5cm,足徑3.7cm 碟撇口,折腹,圈足。內外邊緣均飾藍色寬帶一周。碟心繪粉色桃花一枝,旁有一叢青草。外底署青花「大清宣統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此碟藍色的口沿配以粉嫩柔美的桃花,新穎別致。
黃地紫綠龍葡萄紋碟,清光緒,高2.3cm,口徑13cm,足徑8cm
碟撇口,弧腹,圈足。通體黃地施彩。碟內飾雙環線,里心為二龍戲珠紋,二龍一紫一綠。外壁飾四組折枝葡萄紋。外底墨書「大清光緒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為瓷器釉上彩產品。其燒制過程是先在素胎上刻以紋飾,覆透明釉入窯燒造,然後在刻好的紋飾上按需要繪彩,其餘部分施黃釉,再入窯低溫燒成。
綠地粉彩公道杯,清光緒,通高6cm,口徑12cm 此為宜興窯作品。杯呈荷葉狀,圜底,釘狀三足。整器以宜興紫砂為胎,內外施綠釉,外壁點綴團花。杯內心為一頭梳雙髻、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仙人,面對一施黃彩的圓柱而坐。圓柱中空,內有紫砂陶質細長浮柱,作壽星狀,圓柱上圍繞浮柱有5個紅點。 公道杯產生於宋代,在飲酒時用於行令,以助酒興。此杯圓柱上的5個紅點分別指向在座的飲酒之人。當酒慢慢倒入杯中時,圓柱中之浮柱緩緩上升,壽星面對哪個紅點,便由相應之人飲酒。浮柱上有刻度,當刻度露出時若還繼續斟酒,則被視為有失公允,酒會從仙人身下的小孔處流出杯底。
鬥彩花卉酒杯,清嘉慶,高4.4cm,口徑6cm,足徑2.4cm
杯撇口,深腹,矮圈足。外壁以鬥彩為飾,繪山石、蘭花等內容。足底署「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這種造型與紋樣的小杯是對康熙十二月杯簡化的結果,是乾隆朝不再生產十二月杯以後的一種替代品,從嘉慶朝到宣統朝都有燒造,其造型、紋飾大體一樣。由於其紋樣多為蘭花、山石,故也稱鬥彩蘭石酒杯(或盅)。
紫地軋道粉彩描金帶托爵杯,清乾隆,高28cm,口徑7.8cm,足徑7.9cm 爵杯扁長圓口,二柱,柱頂為圓球形,有尾有流,深腹,下腹弧收,小平底,三足外撇。托盤中間有凸起的山形支柱,支柱的三個凹槽恰好支撐爵之三足,盤底三長弧形條足。 爵杯外部與托盤通體以胭脂紫釉為地,爵杯內壁與托盤底部均為藍地。爵杯與托盤的裝飾風格相同,用軋道工藝飾底紋。爵杯以粉彩黃弦紋或黃地藍勾蓮紋帶為界將主體紋樣分隔為幾部分:杯身粉彩描金夔龍紋,足上部繪獸面紋,下部繪變體蟬紋。盤中的山形支柱滿繪青花海水江崖和壽桃紋,盤內底外緣和外壁繪夔龍紋,與爵杯紋飾相呼應。盤底中心留白書青花「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此爵杯在造型上仿照三代青銅器式樣。生產和使用瓷質爵杯作為祭器是元明清三代的通例,此種形制的帶托盤爵杯,目前所知最早見於乾隆朝,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八年(1743年)御窯廠奉旨燒制的「洋彩」器中就有此種爵杯,一為胭脂紫色地,一為黃色地,軋道錦紋和夔紋,製作都極為精細。所見實物還有青花器,同類器物在光緒朝也有仿造。
「懋勤殿」款龍紋印盒,清嘉慶,通高7.7cm,口徑22.5cm,足徑14.5cm。清宮舊藏 印盒扁圓形,子母口,圈足。蓋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雲紋為地,其上各繪兩條金彩五爪行龍飛騰於雲海之間。底足內施白釉,書「大清嘉慶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盒蓋面正中金彩方框內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懋勤殿」位於紫禁城內乾清宮西廡,殿名取其懋學勤政之意,其中藏貯圖書典籍。清沿明制,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於此。此件印盒即為當時殿內所陳設的御用文具,至今盒內還殘存有當時用過的硃砂印泥。
窯變菊瓣式扁壺,清雍正,高8.2cm,口徑7cm,足徑7cm 壺扁形,通體菊瓣式,圈足,壺身一側有短流,另一側為半環形曲柄。通體施鈞釉,外底有八處支釘燒痕,底印陰文「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 窯變釉是清雍正時期創燒的仿宋代鈞釉品種,以銅紅釉為主,還含有其它多種金屬元素,經過氧化還原,呈現出美麗的月白、藍、紫、綠、醬、青、褐等色彩,與紅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千變萬化的流蕩的條絲和斑片,奇妙無比。
粉青釉茶壺,清雍正,高11.6cm,口徑7.5cm,足徑14.5cm 壺斂口,扁圓體,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蓋與壺以子母口套合,蓋面微隆起,上附橋形系。通體施粉青釉,光素無紋。壺流及壺口沿因釉層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此壺造型簡練,線條硬朗但不失流暢,色澤清淡素雅,釉質較溫潤,是一件賞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時期青釉瓷器的生產無論是配方還是對燒制技術的掌握均達到了歷史顛峰,故此壺釉色呈現出完美的效果。
粉青釉尊,清雍正,高13.3cm,口徑21.2cm,足徑11.6cm 尊廣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體滿施青釉,只在肩部飾一道凸起的弦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尊線條優美流暢,雋秀嫻雅,在造型上頗具藝術韻味。雍正時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樂時期同類釉色品種的產品,但和永樂時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時期的粉青釉釉層更顯純潤厚實。
鬥彩勾蓮菊瓣尊,高25.7cm,口徑22cm,足徑15.6cm 尊撇口,圓腹,高圈足外撇。整個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規整端莊,器外以鬥彩繪豎向勾蓮花紋,構圖新穎別致,色彩淡雅,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雍正鬥彩系仿明成化鬥彩工藝製作,在紋飾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藝方面都進了一步。其突出表現,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鬥彩雞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達亂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時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單純的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的傳統工藝,將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使鬥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鳥人物為裝飾題材的雍正鬥彩,釉下青花勾線,釉上填繪各種色彩,均填彩準確,不出邊線,且追求色彩的變化,在一朵花內填以紫紅黃綠青等多種色彩,反映了雍正鬥彩製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
粉彩鍾馗醉酒像,清康熙,高16.8cm,底長29cm 鍾馗依山石而坐,頭戴黑色軟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雲龍紋蟒袍,腰系黃色絲帶,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着一仿宋官窯酒罈,右手持杯,兩眼微閉,醉意朦朧,自得其樂,背後有一紅蝠紋瓶。山石後側刻陰文 「康熙年制」四字楷書款。人物生動傳神,釉彩濃淡相宜,華美自然。 自古以來,鍾馗多以猙獰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劍,捉拿妖魔鬼怪。後來,鍾馗逐漸演變成為迎富、納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風格與傳統的鐘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其醉態使人覺得和藹可親,詼諧可愛。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見,鍾馗像更為稀有,此件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五彩竹紋筆筒,清康熙,高14.2cm,口徑18.4cm,底徑18cm。清宮舊藏 筆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器外壁一面繪墨竹兩枝,透過茂盛的竹葉隱約可見嫩枝新發,生機勃勃。竹枝於黑彩外又潤以綠彩和赭石色少許,風格蒼勁瀟灑。另一面題行書詩句:「終獲萬龍化,曾留彩鳳吟」,末有紅彩陽文篆書「西」「園」聯珠方印。底施釉,無款。 清康熙朝官窯瓷器的裝飾畫面有許多出自當時名畫師的手筆。此筆筒所繪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勁有力,深淺相宜,富於層次感,有如畫在白紙上的國畫一般生動細膩,絕非一般工匠所能為。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濃艷,與純白的底釉構成強烈的色彩對比,賦予此筆筒不同凡俗的審美意趣。此墨彩筆筒將詩、書、畫、印結合於一體,為康熙朝五彩瓷文具中的精品。
釉里紅四魚紋水丞,高8.3cm,口徑6cm,足徑5.3cm 丞斂口,圓腹,臥足,形似缽。內外施青白釉,足沿無釉。外壁飾釉里紅游魚,姿態各異。外底心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釉里紅是康熙時瓷器的重要品種之一。康熙時期瓷器有落本朝款的,也有仿前朝款的。此件水丞造型、紋飾具有康熙時期特點,只是落了明代宣德款而已。
灑藍釉描金花卉紋帶蓋糊斗,清康熙,高6.2cm,口徑3cm,足徑3.3cm。清宮舊藏 糊斗分蓋、器兩部分,均施灑藍釉為地,描金為飾。蓋折沿,平底;器敞口,直頸,扁圓腹,圈足。蓋頂以描金繪朵花紋,蓋之折沿及器口沿處皆繪卷草紋一周,且對應留一凹槽,器頸部飾如意頭及點珠紋,腹部繪4組朵花紋。足內白釉無款。 糊斗為文房中盛糨糊之器,加蓋以防鼠竊。此器形制穩重大方,色調清雅,描金紋飾顯露出皇家的富貴氣派,是宮中專用的盛糊之具。
鱔魚黃釉缽,高32.7cm,口徑30.6cm,足徑27.3cm 缽斂口,圓腹,腹下漸收,瘦底,圈足。缽內外通體施鱔魚黃釉,底陰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鱔魚黃釉屬於鐵、鎂結晶釉,清代宮廷檔案稱之為「廠官釉」。由於燒成工藝的某些差異,廠官釉的色調有多種變化。清雍正時期廠官釉品種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鱔魚黃、瓜皮綠等。此缽釉色偏黃,色如鱔魚皮色,勻淨優雅,且器型規整,為典型的雍正朝製品。
仿鈞釉菱花式花盆托,高6.6cm,口徑24.3cm,足距10.2cm 盆托折沿,通體六瓣菱花式,下承以三個雲頭形足。里外滿施仿鈞釉,底刻陽文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釉色皆仿宋代鈞窯式樣,形體端莊古樸,釉層晶瑩肥厚,釉面色澤雅致。
鬥彩荷蓮圖鼓釘繡墩,高52.9cm,面徑31cm 墩面徑、底徑相若,器身長圓,呈鼓形,有四雲頭形鏤空裝飾。墩面為紫地軋道粉彩裝飾,其中心為天藍地鬥彩裝飾。器身大面積的荷蓮紋為藍地鬥彩加繪粉彩,釉上填礬紅、綠、藍、白、紫、青花等彩料。上下各有一周紫地金彩鼓釘。 繡墩盛行於明清兩代。此繡墩為乾隆時的代表作品,製作精美,應用了多種彩飾工藝,而層次分明,使繡墩端莊古樸的造型透出幾分俏麗的情調。色地上以鬥彩進行裝飾本已艷麗,此器又增加了軋道粉彩工藝,愈顯奢華。
粉彩開光嬰戲圖獸耳瓷鼻煙壺,清乾隆,通高6.5cm,腹徑4.6cm。清宮舊藏 煙壺呈扁圓體,細頸配銅鍍金圓蓋,下連銅鍍金勺。頸部飾勾金回紋一周,肩兩側對稱獸面銜環耳裝飾。通體飾琺瑯彩軋道西蕃蓮花,正面為圓形開光,內繪嬰戲圖,兒童神形描繪生動自然,畫工精細。橢圓形足,足牆一周以金彩繪鼓釘12個。足底紅彩篆書「乾隆年制」橫行四字款。 此壺造型規整,胎質細膩,圖案紋樣清晰,整個畫面使用了紅、粉、綠、黃、金等色,色彩豐富,濃淡相宜,恰到好處。尤其是粉彩、琺瑯彩並用,使煙壺愈顯珍貴。
木紋釉粉彩牡丹紋書式墨床,清乾隆,高4.8cm,長8.8cm,寬4.2cm 墨床仿木幾式,墨床邊及四側面施醬褐色仿木紋釉,床面飾白地粉彩牡丹紋,床面一邊貼塑粉彩書卷,又如床上置枕,可供濕墨倚靠。 清乾隆朝的瓷質墨床多有仿竹木釉、家具式者,其造型均秀巧新奇,施釉刻意摹仿竹木器的質地感,並施以五彩、粉彩等紋飾,成為一類清雅優美的文玩。
粉彩開光鏤空花卉紋燈罩,高29.7cm,口徑10.8cm,足徑11.2cm 燈罩直口,長腹,圈足。形似燈籠,中空,口底相通。口、足上各繪黃地粉彩朵花紋一周,肩、脛均施抹紅鏤空變形蕉葉紋,腹部為鏤空綠地粉彩錢紋綴以紅蝠,四面各有一開光,開光內繪白地粉彩四季花蝶草蟲紋。開光四周施藍地粉彩纏枝菊花紋一周。 這件粉彩鏤空開光花卉紋燈罩製作工藝高超,鏤空技術精湛,紋飾色彩豐富艷麗,畫面生動有趣,燭光透過空隙映照開光處的畫面,似一幅優美的國畫小品。這是一件既實用又具觀賞性的粉彩瓷器珍品。
仿古銅金釉三足爐,清乾隆,通高33.1cm,口徑14.9cm
爐仿銅質香爐的式樣,嵌入式爐蓋,直口,束頸,沖天繩耳,扁圓腹,下承三柱狀足。口沿處印陽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橫排篆書款。通體施金彩,飾模印和鏤空花紋。蓋面均分為6瓣,每瓣圓形開光內鏤雕雙螭紋,開光上方模印變形龍紋一周,蓋鈕為鏤空蓮花荷葉紋。爐頸部與爐身三個桃形開光內凸印蟠螭紋,腿部凸印變形蟬紋。 陶瓷器上裝飾金彩始於唐代,宋代定窯與建窯亦有燒制,元明時期金彩的使用增多,工藝上多為金箔貼金。清代普遍採用描金,將金粉溶入膠水中,摻入適量鉛粉,在瓷器上描繪後經低溫烘烤,最後用瑪瑙棒或石英砂摩擦使其發光。此爐工藝裝飾細膩精巧,通體遍塗[[]]金彩,充分顯示出清乾隆時期高超的陶瓷仿古工藝。
松石綠釉鏤空花籃,清乾隆,高13.5cm,口徑15.9cm×9.9cm,足徑5.8cm×4.4cm 花籃呈元寶狀,寬口沿,兩端上翹,短頸,扁圓腹,圈足微外撇。口沿下飾金彩活環12個。提梁由兩串金彩套環與三片鏤空火焰紋瓷片組成。外底署胭脂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通體施松石綠釉,以鏤空龍穿花紋裝飾。 乾隆時期,瓷器的製作集歷代名窯之大成,達到了歷史高峰,精妙奇巧的器物層出不窮,以瓷器仿製的各類工藝品達到了亂真的程度。此花籃釉色與松石顏色幾無區別,並大量採用鏤雕與活環工藝,其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古銅彩蕉葉紋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徑17.5cm,足徑8.5cm 花觚仿銅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器身施古銅彩,局部紋飾描繪金彩,器體模印蕉葉紋,束腰處模印夔龍紋。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古銅彩的燒制較為複雜,首先要在高溫下燒成茶葉末色釉,再於其上加繪金彩和綠銹斑色,然後入窯低溫二次燒制,才能達到古舊斑駁的效果。乾隆時期的瓷器仿製出類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銅器最為成功。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樸,紋路清晰,令人叫絕。
墨彩竹節式臂擱,清康熙,長17.2cm,寬6.9cm。清宮舊藏 臂擱長方形,上下等寬,通體施白釉,正面上下兩道竹節紋之間以墨彩繪竹葉圖,畫旁題有「琅玕枝竿疏」五言詩句。畫面上端竹節外凸飾鼓釘一周。 臂擱又名「秘擱」,竹質居多,但瓷質臂擱更具特色。此器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節形狀模擬逼真,墨彩濃重,畫筆疏簡,文人氣質極濃,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