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京大學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是在原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的基礎上,於2002年組建而成的教學和科研單位。北京大學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是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廣泛分布的沉積地層以及賦存於其中的礦產資源,地球歷史時期生物的起源、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歷史,地球46億年以來的環境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變歷史。本學科的研究可使人們認識地質歷史中的生物多樣性,了解自然歷史,可使人類充分認識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為未來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提供預測的基礎。本學科相關的研究可為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的勘探、開發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發展歷史
北京大學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是在原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的基礎上,於2002年組建而成的教學和科研單位。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是北京大學最早的理科學科之一。李四光、葛利普(A. W. Grabau)等著名學者曾在這裡任教,已有20餘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從這裡開始他們的科學研究生涯,為我國地層古生物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學科介紹
北京大學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具有完整、系統的本科—碩士—博士培養體系。畢業生可進入古生物學、地層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地礦、油氣、煤炭等資源、能源相關的產業部門和諮詢、服務機構,政府部門以及博物館等公益性機構。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是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廣泛分布的沉積地層以及賦存於其中的礦產資源[1],地球歷史時期生物的起源、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歷史,地球46億年以來的環境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變歷史。本學科的研究可使人們認識地質歷史中的生物多樣性,了解自然歷史,可使人類充分認識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為未來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提供預測的基礎。本學科相關的研究可為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的勘探、開發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地層學主要致力於全球地層層序的建立以及時序關係的確定,即地層系統的建立、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地層學是一切地質工作的基礎,許多重要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都賦存於沉積地層中。地球具46億年的演化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地球上生活過形形色色的生物,它們以化石形式保存在不同地質時期的地層中,如鼎鼎大名的三葉蟲、恐龍。現今地球上的物種都是漫長演化的結果,而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是記錄這一生命演化歷程的唯一載體。對化石的研究,構成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
科研成就
北京大學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共有教員1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1名、教授7名(包括長江特聘教授1名)、「青年學者」研究員1名、副教授3名。學術隊伍梯隊合理,研究方向多樣,涵蓋地球生物學、演化古生物學、地層學、沉積學和古環境研究等多個領域。研究所已在沉積地層學、前寒武紀地球生物學、古生代無脊椎動物與地層學、早期維管植物、中生代地層及脊椎動物群、新生代古環境與古海洋學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形成優勢和特色,已在Nature、PNAS等國際頂級刊物發表多篇論文。研究經費充足,年均項目為20—25項,主要來自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等。
研究所教員在國內外學術團體中有廣泛任職,如國際地層委員會泥盆紀分會委員、國際地層委員會三疊系分會通訊委員、國家古生物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國土資源部化石資源和國家地質公園諮詢顧問等,並擔任多個國內外學術刊物的副主編或編委,如Palaeoworld、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地學前緣、古脊椎動物學報、古生物學報、地層學雜誌等。
人才培養
北京大學史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所重視學生培養。已有兩人獲李四光優秀大學生獎(2010、2014),多人獲博士生校長獎學金(年均額度4.6-5.8萬元),多人獲樂-白獎學金、張昀獎學金等。重視國際合作,多名研究生以聯合培養方式赴國外高水平大學深造。
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包括:中國地質博物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國家海洋局青島海洋研究所、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蘭州大學、雲南大學、勝利油田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所或國企;或斯倫貝謝等大型跨國企業;或選調為重慶市、成都市等省市的公務員;或出國留學深造,如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賓州州立大學等。
參考文獻
- ↑ 世界十大最稀缺礦產資源 ,搜狐,2021-12-08
- ↑ 大學的院士、教授和講師,有什麼區別?今天算長見識了 ,搜狐,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