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勿忘在莒的典故

勿忘在莒

來自網絡的圖片

勿忘在莒的典故齊桓公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勿忘在莒,意思是比喻不忘本。出自《呂氏春秋·直諫》。下面一起來看看「勿忘在莒」的典故講了什麼故事。[1]

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小白,曾去莒國避難,一心成就一番霸業,勤學苦練,廣攬賢能。成為國君之後,他選賢任能,改革齊政,使國富兵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九合諸侯」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結盟,齊桓公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盟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以管仲為首的扶臣常提醒齊桓公,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崢嶸歲月,對齊桓公成就大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莒,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境內。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發現也證實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模的部落王國。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據《春秋》記載,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國疆域相當遼闊,擁有介根等三十一個城邑,大體相當於今東臨黃海,北到山東省膠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陰,南到蒼山、郯城、臨沭和江蘇省贛榆的範圍。在春秋初從計(在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遷莒後,國勢強盛,不斷與齊、魯、晉會盟,對周圍小國征戰。

該典故中,鮑叔牙說:「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講的是這樣一段往事:春秋時期,齊襄公昏庸,齊國發生內亂,公子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的姥姥家避難。齊襄公去世後,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這便是著名歷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來。

到春秋中後期,因屢遭征伐,莒國疆域日小。戰國時期,前431年為楚所滅(另說齊先滅莒,後又為楚所取)。後屬齊地。前350年,齊國修建長城,經莒境東莞北部山嶺至琅球入海。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攻克齊都臨淄,七十餘城淪陷,唯莒與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齊閔王出奔莒城,次年被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田單堅守即墨,後來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

不過公元前431年莒國為楚國所滅。後疑似復國,最終為齊所滅。《漢書·地理志》記載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戰國策·西周策》則記載「莒亡於齊」。後齊人以莒為「五都」之一。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聯合五國攻田齊,占領齊國大部,田單輔佐齊襄王憑藉莒、即墨二城復國。雖然莒對齊桓公有恩,但是後世依舊被齊國滅亡。[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