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劃花芭蕉湖石執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劃花芭蕉湖石執壺
圖片來自ifuun.com

劃花芭蕉湖石執壺,年代為明初洪武永樂(約為14世紀),屬於龍泉窯出土的青瓷。全器釉層肥厚,瓶身呈現青潤光澤,多處細微長開片。現藏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瓶身似玉壺春瓶,頸部修長、腹部寬大,一側為曲拱起的板狀長柄銜接頸與腹部,另一側則為稍粗的長微彎流口,並在器身相間橫接處有一雲形板片,做維持堅固的功用。整體以刻花方式裝飾紋路,使得立體及陰影的呈現較為明顯。

從瓶口延伸至瓶底,主要的腹部景觀為一幅由欄杆、芭蕉、湖石組合而成的庭園寫生景,器瓶其他區域則搭配如意雲紋、蓮花紋等形式繞著瓶身裝飾,而在瓶底部分,圈足足緣切削無上釉,色呈朱褐色。

功能上,以執壺命名,是為一種用於宴會時秉持斟酒的酒壺盛裝器。

歷史

  • 年代:明初 洪武到永樂(約為14世紀)
  • 出產地點:此執壺出產於龍泉窯

早期龍泉窯在燒造工藝和製品面貌上都沿襲了元代的方式和特點。根據大窯楓洞岩考古發現,洪武永樂二朝,龍泉青瓷與景德鎮瓷器一樣同為御用瓷器。明早期龍泉窯是中國青瓷發展歷史上最後的亮點。[1]


龍泉窯是中國的名窯,因在中國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開創三國兩晉南宋到達鼎盛,元代開始往海外運輸發展,而明代繼續燒造,至清代沒落。

現藏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統一編號為故-瓷-016957-N000000000。

器型

瓷器外型

瓶身如玉壺春瓶式,具有撇口、束頸、垂腹、圈足的特色。此器瓶瓶口有如牽牛花朵般向外擴展的造型,並還外加了一層圍在外壁口的圓圈壁,以變化的弧線修飾頸部線條,呈現柔和流暢感,沿著頸部下來在腹部的部分則是較為寬大,形似啤酒肚在腹部的尾端較為凸出,而最後則是圈足部分的收口。

而兩側分別為曲拱起的板狀長柄和長灣流口。板狀長柄銜接頸與腹部,有著如耳朵般的彎曲的形狀,而另側的長灣流口,只有細微的彎度並與器身間橫接雲形板片,可做為維持固定的效果。

  • 尺寸:高31.3公分 口徑8.1公分 底徑11公分
  • 功能:酒器,盛裝器。通常用於宴會時秉持斟酒。

裝飾設計

整瓶體外壁佈滿花紋且有細微的長開片,頸部有蕉葉上仰,並有回紋、轉枝靈芝花環繞瓶身各一周,腹部以一幅欄杆、芭蕉、湖石組成生動的庭園寫生景,芭蕉位置在腹部中間,佔據了主角位置,並由湖石及欄杆襯托景色,另外一旁的流線、幾何形、波浪狀式花紋也增添此景致的活潑生動感,另外正反兩面景致呈現重複。在近底處有蓮瓣紋環繞一圈。除了足圈有如意雲紋的刻劃,流口的周壁亦有數道轉枝花的紋路。

裝飾技巧主要有刻劃、模印、鏤雕等,到了明初,元代常用的貼花和露胎貼花的裝飾方法已較少見。

明代早期的龍泉窯,花紋裝飾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紋飾有回紋、S紋、竹節、蓮瓣、菊花、蕉葉紋、纏枝花,而龍、鳳、魚、以及吉祥動物紋則罕見。)

刻花在青瓷裝飾中廣為採用,指的是以竹製或鐵製工具在半乾的坯胎上刻劃線條、圖案的方法。主要包含兩種:

  1. 半刀泥:刻刀採用斜角進入,只是傾斜的角度不同。所刻出的刀痕內深外淺、寬窄不一,燒成後由於刻痕使釉厚薄不一,顏色濃淡不同,使所刻花紋得以顯現。
  2. 浮雕:先用鉛筆將要刻的圖案畫在坯體上,用刻刀沿鉛筆線條將其刻一遍,再來將外部的泥料刻去,使育呈現樣式的外形顯露,按照一定順序將它刻出,刻好後如果覺得不太滿意,線條有些不流暢,可利用毛筆沾水修飾。

裝飾方法發展

刻劃花裝飾其實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並曾經盛極一時,但到了南宋,由於石灰鹼釉的運用和多次上釉技術的掌握,龍泉窯青瓷轉向注重釉色上的使用,相對紋飾的裝飾在比例上較少量。南宋主要是多次上釉,因此釉層也較厚,而當釉層一加厚,原先的刻劃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蓋,所以到了元代,因應轉變又流行露胎、貼塑、模印等裝飾手法,這樣玉質感的釉色和花紋圖案的裝飾效果才可以兼得,而到了明代,龍泉官窯器更將刻花與厚釉結合得恰到好處,從而使刻花裝飾工藝取得了新的突破。

青花瓷、鳳紋搭配纏枝花卉紋及單色瓷釉器,是明初官窯的典型作品。此青瓷器具官樣風格,其使用的紋飾較為常見,低調卻不失奢華感。在材質方面,品質較好,屬於精品。所謂的官樣模式主要是因為明初時,浙江龍泉窯和江西景德鎮都是陶瓷產業的主流,產品行銷全球各地,廣佈海外市場,同時也供應官方的使用。

而此時的官窯,政府直接發下樣式遣官管理,常制下品質與產量都有一定的控管,成品揀選後會直接送至朝廷供皇室與官府使用,由於是官方決定並發放幾個固定形式,因此會看到相當大量燒製的成品擁有類似的造型紋飾。另外宣德年間開始,在官窯瓷器上書寫皇帝年號成為定製。

色澤

此青瓷器施罩青綠釉色並帶點墨綠色,溫潤柔和,帶給觀看者舒適感。整體表面帶有光澤、透明度好,似玉般光潔圓潤的質感,為品質上較為良好的精品。 圈足方面,底緣無釉,使其燒後呈現朱褐色,造成此種現象是因為,明代燒製技術的改變,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因此外底無施釉。

明初早中期龍泉窯產品大量外銷海外,且也作為朝貢貿易的賞賜品,有官方在監督並會送瓷器給皇宮使用,所以會有品質相對優良的精品青瓷,且通常較精緻,做法上則延續元代多次施釉,因此釉層豐厚,並保有玉質感。但至明代晚期後,走向衰弱,多數產品僅施一次釉,釉層較薄且較劣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