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伯溫故里《授經圖》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割癭》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 第七卷。

目錄

原文

夷門之癭人,頭沒於胛,而癭代為之元。口、目、鼻、耳俱不能為用,郢封人憐而為之割之。人曰:「癭不可割也。」弗聽。卒割之,信宿而死。國人尤焉,辭曰:「吾知去其害耳,今雖死,癭亦亡矣。」國人掩口而退。他日,有惡春申君之專者,欲言於楚王使殺之。荀卿聞之曰:「是不亦割癭之類乎?春申君之用楚非一日矣,楚國之人知有春申君而已,春申君去,則楚隨之,是子又欲教王以割癭也。」

譯文

河南開封有一個脖子上生了腫瘤的人,他的頭埋沒在肩胛里,而那腫瘤就代替了他的頭,原來的口、目、鼻、耳全都不能使用了,有個在郢地守典封疆的官員非常可憐他,要幫他把腫瘤割去。人們說:「脖子上的腫瘤不可以割。」他不聽,終於把它割了。過兩夜,人就死了。國人都埋怨這個幫忙的人,他卻辯解說:「 只知道割去了他的病害而已,如今他雖然死了,但腫瘤也去掉了啊。」國人掩口笑着退去。過了幾天,有個憎惡春申君專橫的人,要報告楚王,要楚王把他殺掉。荀卿聽了這件事說:「這樣做不也和割腫瘤的做法是一樣的嗎?春申君被楚國所重用,不是一天兩天了,楚國的人們只知道有春申君罷了,把春申君去掉,那麼楚國也要隨他去掉了,這是你又想教楚王來割腫瘤啊。」

評語

治病的目的是為了救人。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僅有良好的動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收到實際效果。做到動機和效果的完美統一,這樣才算是達到了自己善意的目的。否則,善意的也將成為讓人誤會成惡意之舉。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劉基於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2]。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3]。」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視頻

割癭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