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別樣風采積萃苑(李九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別樣風采積萃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別樣風采積萃苑》中國當代作家李九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別樣風采積萃苑

書法,是華夏民族聰明、智慧與創造力最集中的表現形式之一,有着強烈的吸引力、儀式感和大眾參與性,具有鮮明的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是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大藝術。這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帝王將相、豪傑俠士、平民百姓,流連、徜徉、沉醉其間,並為之傾倒。這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並一直散發着藝術的魅力。

積萃苑的匾額楹聯集中體現了這一特色藝術,其楹聯是通過《中國楹聯報》以專題徵稿的形式,向全國詩人學者、楹聯專家徵集,然後從7000餘件應徵作品中遴選出25件精品力作,分別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海、聶成文、何應輝、姚奠中、陳巨鎖等以不同書體揮毫潑墨,或遒勁、或豪放、或端莊,或靈秀、或飄逸,書風曠達超逸,筆墨深厚蒼古,在書家參差錯落,起伏跌宕的線條變化中,達到「字骨詩魂」的藝術境界。可謂「隨形而綽其態,審勢而揚其威,每筆皆成其形,每字各異其體」,給人以美的愉悅和享受。如「古城秀苑積千年精粹,驍將名人匯一世風流」「窗外遠岫吞吐雄關春色,眼底古今盡顯文物昌明」「日月無聲聽韻律,樓台有意續人文」「積厚重人文涵古韻,萃和諧景象展新容」「滿苑春光堪積萃,一番建樹不平凡」「彩繪鋪錦繡憑欄賞疊翠,詩詞發春華依韻鑄靈章」「不用琢磨原質樸,曾經濃縮是精華」等等,其楹聯對仗工整,意境深邃;其書法筆墨酣暢,體勢各異。嚴謹中蘊浪漫情調,簡約中富清逸之氣,靜穆間含奇崛之勢,靈動中見穩健沉着,充滿了節奏感和變化美,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可謂文字與景物交相輝映,書法與楹聯相得益彰,讓積萃苑的文化品位上升到了極致。

中國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已有木雕品。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施彩木雕標誌着古代木雕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唐代木雕工藝趨於完美,許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傑作。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木雕藝術與之相伴相生,滲透在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中。而造型端莊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積萃苑木雕藝術,同樣續寫着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積萃苑的建築,無論梁架、斗拱、額枋,還是門窗、屏扉都栩栩如生地雕刻着龍鳳、人物、花草、祥鳥、吉獸等精美圖案。構圖生動、刀法流暢,堪稱一絕。如木雕門額「龍鳳呈祥」、「鹿鶴同春」「仙鶴牡丹圖」「獅滾繡球」「八仙過海」「桃園結義」「夜讀春秋」「百鳥朝鳳」「金魚戲水」「喜鵲登梅」等等,情趣盎然,形象逼真,皆有深刻寓意。特別是積萃苑北圍牆木雕精品「百福屏」,由青石底座、大框木屏體、扇畫牡丹頭戴三部分組成。屏中心以100個字體各異的「福」字按序排列,中間一個大「福」字,四周圍99個小「福」字,呈現出一種雄輝大氣、樸拙典雅、重心穩健、氣定神閒的韻致,集中體現了闔家和睦、多福多壽的美好願望和祈盼。「百福屏」東西兩側各配二幅圓壽圖案,中間分別配蘭花紙墨,青竹筆硯圖案,頂部中心以扇畫形狀分開三部分,刻篆體「載德」「喜」「福」四字,兩邊配富貴牡丹圖案,突出主人厚德載物的思想理念。而鳳儀樓木雕八卦藻井,以斗拱層層相接,構成蜘蛛網狀的藻井,可謂別出心裁,巧奪天工,是積萃園傳統建築工藝的精華之作。因此,人們一看到積萃苑的八卦藻井,就會油然而聯想到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蟠龍藻井,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棋盤藻井。這些都是對中華民族藻井藝術的一脈相承,是在現代生活中對古代建築和裝飾文化的發揚光大。

中國古代磚雕藝術由東周瓦當、漢代畫像磚等發展而來。在青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的構件和牆面,是古代漢族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作為民居建築的重要裝飾藝術,由精湛的技藝、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手法熔鑄而成的磚雕,清新質樸而又巧奪天工。磚雕對整座建築起着點題作用,不僅突顯着戶主的身份和意趣愛好,也載負着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留下了時代深深的烙印。

作為積萃苑建築工藝一大特色的磚雕藝術,無疑為代縣的建築文化的傳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積萃苑大廳、影壁、房舍、樓宇、斗拱、梁枋、垂柱、掛落,凡是砌磚的地方都裝飾着精美的磚雕造型,都是磚雕工藝品。牆壁上鑲嵌的磚雕圖案更是構思新穎,刀工精細,活靈活現,意趣盎然。磚雕這門古老的傳統建築工藝,在積萃苑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如積萃苑門樓看牆海棠池磚雕「吉慶有餘圖」,由戟、磬、雙魚、花瓶組成。「戟」與「吉」「磬」與「慶」「魚」與「余」「瓶」與「平」諧音。中國古代以戟避邪,磬為喜慶樂器之一,魚被視為富餘、吉慶象徵,瓶取平安之意。表達了勞動人們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美好願望。在中國無論城鄉,把這願望形之於圖畫的習慣,至今未頹。再如門樓「福祿禎祥」磚雕影壁,上部施磚雕五踩昂翹斗拱,拱眼壁雕刻花卉祥草,額枋下施雙層垂柱掛落,綜合運用浮雕、透雕手法,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烈。中心起海棠池,雕刻着「富貴平安圖」,四角裝飾龍草扇花,兩側為八字型,內嵌「豪門迎福祿,華室納禎祥」楹聯一副,故名「福祿禎祥壁」。影壁中心雕「金玉滿堂圖」,一盆盛開的團花,象徵繁花似錦,寓意吉祥如意;底部為青石雕蓮瓣須彌座,整體造型古樸大氣,雕工細膩,是代縣傳統建築工藝的經典之作。與木雕「百福屏」相呼應,積萃苑「百壽壁」上面雕刻着100個不同字體的「壽」字,中間雕刻着圓形福壽雙全圖,四周以花卉、祥雲裝飾,整體構圖內圓外方,象徵闔家團圓,長命百歲,引人駐足

[1]

作者簡介

李九龍,原名:趙亞玲。系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