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長卿的五言山水名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與《送靈澈上人》(梁衛山)

劉長卿的五言山水名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與《送靈澈上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劉長卿的五言山水名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與《送靈澈上人》中國當代作家梁衛山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劉長卿的五言山水名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與《送靈澈上人》

唐代詩人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被譽為「五言詩長城」。他最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而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五言詩作,更是有一種從容的大氣之美,是他山的水詩寫作上乘之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裡,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 「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並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着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着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裡,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儘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詩寫到這裡,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 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此詩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之中,是五絕作品,看題目「送靈澈上人」分明是一首送別詩,卻寫得清麗自然,成為了唐詩中的山水詩中的名篇,詩作中的每一句古詩,其實又都是環境描寫,尤其是後兩句,「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意味悠長,境界高遠。這靈澈上人啊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與劉長卿交好。兩人一個是宦途失意客,一個是方外歸山僧,在世間都不太得意。然而兩人的相遇又分別,卻給唐代詩壇留下了經典詩作。

《送靈澈上人》開篇兩句,寫靈澈上人的歸處,這兩句是詩人的想象,也緊扣題目,表達出了詩人與友人的離別之情意。「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這兩句字字對仗,寫出了詩人與靈澈上人的分別。重在寫景,但是真誠的情感卻蘊含在其中。詩人這兩句詩,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很有意境之美。後兩句依然寫離別之後的場景。夕陽西下,一位僧人頭戴斗笠,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這一句雖然很短,但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這兩句只寫友人的慢慢遠去,沒寫詩人。其實詩中蘊含着詩人佇立遙望的背影,目送友人離開。

《送靈澈上人》詩中寫離別,卻沒有太多傷感,更多的體現出一種閒淡的意境。劉長卿與靈澈上人乃是君子之交,情誼猶在,不必以淚餞別,所以君子之交的詩人送別,就用簡短20字勾勒出了如此精美的如畫,劉長卿的「五言長城」真是名不虛傳![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