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門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凱門鱷 |
凱門鱷是短吻鱷科凱門鱷屬動物的統稱,屬於中小型鱷魚,它們和短吻鱷有親緣關係,是像蜥蜴一樣的兩棲肉食動物。凱門鱷咬力不如同等體型的真鱷屬鱷魚,它跟其他鱷魚一樣張開嘴的肌肉不發達,一個成年男子就可以輕易讓它張不開嘴,鱷魚獵人都依據這一弱點來捕捉凱門鱷。
凱門鱷生活在江河及其他水域的邊緣。雌鱷築巢產卵並護卵。卵硬殼。共2屬:短吻鼉屬(Caiman),包括寬吻凱門鱷(C. latirostris)、眼鏡短吻鼉(C. crocodilus);南美鼉屬(Paleosuchus),俗稱光臉凱門鱷,包括錐吻南美鼉(P. trigonatus)及盾吻南美鼉(P. palpebrosus)兩種。
簡介
凱門鱷屬於鱷魚家族,是擁有四足的爬行類動物。凱門鱷與美洲鱷魚外表長得很像,尾巴又長又厚,末端尖細,鼻子細長。一般說來,凱門鱷比其他的鱷魚小一些,平均身長4英尺到6英尺(1.2米到1.8米)。它們的身體布滿了多骨的鱗邊,顏色為黑色或褐色,還有一些淺色的斑記。
凱門鱷一般長1.2-2.1米。眼鏡鱷最長的有2.7米,產於從墨西哥南方到巴西的熱帶地區。由於它們的眼睛中間有凸起的脊骨,像是片的眼鏡架子一樣,因此而得名。它們大量在水流緩慢而多泥底的水中繁殖。自從美國的密西西比短吻鱷受到法律保護以後,數量巨大的眼鏡鱷被捕捉運往美國出賣。凱門鱷中體型最小的是兩種平頭凱門鱷。它們分布在亞馬遜水流湍急而多石的河流中。由於頭上眼鏡鱷那樣凸起的脊骨,所以叫平頭凱門鱷。
凱門鱷這一屬的動物在眼睛的前端有一橫骨嵴,很像人戴的眼鏡架,因此它們的英文名有眼鏡鱷之稱。普通凱門鱷體長最大可達250厘米,常見成體為150-200厘米,初孵幼鱷為20-25厘米。吻稍延長,端部略高起,吻長略大於吻基寬度。兩眼眶前端有一發育很好的橫骨嵴,形似眼鏡架。上眼瞼高起成瘤狀。兩頜有槽生錐形齒,不顯露。較老的成體第一下頜齒與第四下頜齒一樣,可突出上頜,後面齒長在一公共的齒槽內。下頜骨聯合延伸到第四或第五齒水平面。後枕鱗由6-8塊鱗片排列成2-3橫排。項鱗4-5橫排,前後緊密相靠,其中有2排或2排以上,每排含有4鱗,與背鱗相接。背鱗 18-19橫排,每排8-10鱗。尾背前部有雙列鬣鱗12-13對,後部具單列鬣鱗18-19個,尾下鱗環列。腹領由稍擴大的單橫排鱗組成。腹鱗缺皮膚感官,20-24橫排,前後排彼此略疊蓋。僅趾間有蹼。背面呈橄欖綠色,頭、體和尾上有無數深色斑,背和尾上有深棕色或黑色的橫帶紋,腹面呈純米色或淺黃色。初孵小鱷頜部兩側有淺色斑,全長約35厘米時全部消失。
評價
凱門鱷有多個亞種,不同亞種分布地區不同:
(1)指名亞種C.c.crocodilus,廣泛分布於奧里諾科河的排水區,委內瑞拉的南美大草原和從哥倫比亞經過巴西北面和玻利維亞東面到秘魯的亞馬遜排水區。
(2)中美亞種C.c.fuscus,分布於哥倫比亞的馬格德林(Magdelena)河進入委內瑞拉西部的大西洋沿岸。
(3)太平洋亞種C.c.chiapasius,分布於墨西哥南部沿太平洋沿岸經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到烏巴拉(Uruba)海灣,有些專家認為此亞種與中美亞種屬同一亞種。
(4)窄吻亞種C.c.apaporiensis,與其他亞種有明顯區別,吻部很窄,只分布於哥倫比亞的阿帕玻里斯河(Apaporis)上游的瀑布間,但窄吻形的漸變群能橫穿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南美大草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