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誰的下場最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誰的下場最慘?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懷念當初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眾多功臣,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於凌煙閣,表彰他們的功績,是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1]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之兄,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李世民去世後,他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被誣陷謀反。他先是被流放到黔州(今重慶彭水郁山鎮),後又被逼自縊而死,時年六十五歲。
河間郡王李孝恭第二。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淵的從侄,是唐朝的宗室名將。他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歲,陪葬獻陵,配享高祖廟庭。
萊公杜如晦第三。杜如晦是唐初名相,與房玄齡齊名。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五歲,李世民為此廢朝三日。
鄭公魏徵第四。魏徵是貞觀朝著名諫臣、一代名相。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逝,太宗悲痛至極,親自到魏徵靈前祭奠痛哭,並罷朝五日為魏徵舉哀,又命文武百官前往送葬。唐太宗原將女兒衡山公主許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為妻。魏徵死後,太宗親自賦詩一首,且為之樹碑。魏徵生前曾向唐太宗秘密推薦當時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說他們有宰相之才,但魏徵死後杜正倫獲罪被罷黜,侯君集謀反被斬首,使得唐太宗懷疑魏徵可能結黨營私。唐太宗又發現魏徵生前每有諫書,必留副本於家中並且曾經出示給史官褚遂良,太宗懷疑魏徵此舉有留為自賞及博取清名之用,大怒之下,下令推倒他親自書寫的魏徵墓的墓碑。太宗更下旨解除婚約,衡山公主不再嫁往魏家。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受挫,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感慨,於是又下令將毀壞的魏徵墓碑重新樹立起來,並慰問魏徵的遺屬。
梁公房玄齡第五。房玄齡名喬,字玄齡,貞觀名相。貞觀二十二年七月(648年),房玄齡病逝,年六十九歲。唐高宗永徽三年,房玄齡次子房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房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房玄齡長子房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此被停止。
申公高士廉第六。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舅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年七十二歲。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尉遲敬德原是劉武周部將,晚年謝賓客不與通,「穿築池台,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又餌雲母粉,飛煉金石,為方士術延年,凡十六年。顯慶三年(658年)卒,年七十三歲,唐高宗李治廢朝三日,詔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臨吊。
衛公李靖第八。李靖,字藥師,世稱李衛公,唐朝著名軍事家,出將入相。因功高屢次被誣告謀反,遂主動退休,閉門不出。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卒,享壽七十九。
宋公蕭瑀第九。蕭瑀是隋煬帝蕭皇后之弟,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蕭瑀隨太宗前往玉華宮,在那裡病卒,年七十四,遺命以單衣簡樸安葬。
褒公段志玄第十,段志玄是李淵在太原的舊部,貞觀十六年(642年),他由於悲痛母親去世,哀傷過度導致病發,不久病逝於京師醴泉里府第,年四十五歲。
夔公劉弘基十一。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
蔣公屈突通十二。屈突通(屈突是複姓,鮮卑族)原為隋朝大將,貞觀二年十月十九日(公曆628年11月20日)病故於洛州官舍,年七十二。
勛公殷嶠十三。殷嶠,字開山,李淵舊部。武德六年(622年)討伐劉黑闥時,得病身亡。他是凌煙功臣中最早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十四。柴紹出身將門,娶唐高祖之女平陽昭公主為妻。貞觀十二年(638年),柴紹病重,唐太宗親自前去探望,不久柴紹去世,年五十歲。柴紹有一子柴令武,娶太宗之女巴陵公主,唐高宗初捲入高陽公主謀反一案,於永徽四年(653年)被斬。
邳公長孫順德十五。長孫順德是長孫皇后的族叔。貞觀元年(627年),李孝常謀反,長孫順德因與其結交,被削籍為民。一年多後,唐太宗查看功臣圖,見其像憐之,遣宇文士及探視,見長孫順德頹然而醉,遂召為澤州刺史,復其爵邑。不久,長孫順德受連坐回家,女兒的逝世又加重長孫順德的病情。唐太宗看不起長孫順德,對房玄齡說:「順德無剛氣,以兒女牽愛至大病,胡足恤?」不久,長孫順德逝世,唐太宗遣使吊之。
鄖公張亮十六。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張亮被拜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當時,高句麗軍劫營,張亮膽小,「無計策,但踞胡床,直視而無所言」,嚇得不敢動彈。將士們誤以為張亮鎮定,在副將張金樹帶領下擊退了高句麗軍。太宗歸國,將張亮逮捕,但並未細究其過。後張亮崇信術士,聽信他們的蠱惑,漸有謀反之心。646年,陝州人常德告發張亮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太宗命馬周調查此事確鑿。太宗與百官議論,定張亮為死罪。646年,張亮在長安西市被處斬。
陳公侯君集十七。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常年擔任他的幕僚。他滅高昌時,自己私吞錢財,也不敢禁制將士競相盜竊,班師後被人揭發而下獄。他雖被免罪,卻由於嫉妒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而自己此次不得拜相,遂心懷不滿。貞觀十七年(643年),張亮密告侯君集煽動自己謀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證,未予追究。後太子李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君集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留下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滅族)。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君集亦甘心受刑。
郯公張公謹十八。張公謹原為王世充部下,平定東突厥頡利可汗有功,封鄒國公,年三十九卒。
盧公程知節十九。程知節,本名咬金。唐高宗顯慶年間,程知節以蔥山道行軍總管領兵出征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由於他在恆篤城進行大屠殺,以及錯失戰機,返回後被免職(此戰細節可自己去了解)。可沒過多久,他又被授岐州刺史,持節岐州諸軍事。後上書請求辭官養老,高宗允之。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程知節在懷德里第去世,年七十七歲(虛歲)。
永興公虞世南二十。虞世南,隋朝佞臣虞世基之弟,被唐太宗評為五絕之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貞觀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
渝公劉政會二十一。劉武周是李淵在太原留守時的部下,劉武周進攻太原時被俘,忠心不屈,劉武周敗亡後,獲救。貞觀九年(635年),劉政會病故。
莒公唐儉二十二。唐儉祖上是北齊大臣,與李家是世交。貞觀初年,唐太宗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突厥,一面派李靖進攻突厥。李靖突襲突厥,唐儉竟奇蹟般生還(可聯想漢之酈食其),後因怠於政事被貶官。顯慶元年(656年)病故,年七十八歲。
英公李勣二十三。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李勣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為之輟朝七日。後因其孫徐敬業反對武則天,在揚州發動起事,被族誅,李勣也被剖棺戮屍。到後來唐中宗復辟之後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胡公秦瓊二十四。秦瓊晚年身多疾病,常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看來他是因為歷次作戰負傷太多,所以重病纏身。貞觀十二年(638年),秦瓊去世(六十七歲),陪葬昭陵,唐太宗在他墓地內立石人石馬,以旌戰陣之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