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行九華神龍谷(凌代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雨行九華神龍谷》是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雨行九華神龍谷
2022年6月中旬,我們大學新聞班同學7人(4女3男)2部車,從銅陵出發,到九華神龍谷尋覓上香文化。山重水複的氣韻與曲徑清新的空氣,將不經意的我們,隨鳥鳴一起,吹進皖南山水一幅又一幅畫卷中。30多年重新聚首的同學們,一路上,口含九華神龍之韻,雨煮笑花飛地在陵陽古道上穿越。
雨,這支自然的神筆,以其明亮的羊毫,大寫意又小工筆地勾勒着我們眼中隨車煙雨飄動的皖南。讀着氣候語文的大作,聞着點點滴滴又隨意響起的雨滴,在 「有靈仙往復」的陵陽古道上,另一種清幽,靈動地隨雲雨,彈撥出正在探尋上香文化的我們。
雨還如民歌小調在天地間靈動着,並以它神秘的基因,將行駛在皖南陵陽山區我們的情緒,調理得風生水起。我們一行,在無為而化中,悠然地享受着青陽自然與人文鄉村的天地之美。人在路上與「目連戲」和「青陽腔」般的流雲交流着。隔着歷史的車窗,實在聽不清自然聲音雅調的具體內容,可雲朵飄逸,話語承接與山水留白,着墨色彩的深淺與環境背景的對位,以及陵陽山水元素里的田、橋、竹、溪、山峰的呼應與迴環,都使我們「新聞眼」的屏上緩緩浮出詩意。
神龍谷,從入口,就藤蔓交錯着神秘,充滿着原始原生野性的魅惑。走進峽谷,人如入生態完美又段落工整的自然長詩之中。隨着腳步的移動,其間細小的變化,又像統一的韻律下自然語詞的替換,各有表達。沿着這自然峽谷,自然生長在情節鏈上的植物與事件,也因果般張力呈現着。行走在全長3公里,景區面積4.87平方公里,九華山範圍內生態景觀環境最原始,最自然、最幽深的佛教文化大峽谷,不用揮舞着意識的鞭子去追趕什麼。千百年來,香客與遊客腳步連接的峽谷一段到另一段,都充滿着水聲變奏的主題。清淨、綠濤以及水禪之態,疊映着先前的香客與遊客,今天也同樣疊映着我們一行的身影。
入朝山古道,路邊佛教的人文遺留與史跡,指點迷津般地,向人講述着時間裡的過往。立在入口處的天竺僧人,杯渡禪師的銅像。杯渡禪師不知姓啥,行為舉止不拘細節,有着超凡的神力。因他渡河常以木杯作船,所以,人皆稱他為杯渡和尚。他是九華山佛教開山始祖。石板路邊還有由佛塔變化而來的「如來幢」;與建在路上的「十二大願亭」 祈福的心愿建築,都空靈之化與向善感應着,以不同質的元素,在時間的存在里,講述着昨天的微不足道,而在今天是故事的事件。再向谷深不遠處,我就與一棵叫「天眼松」的樹木相遇。佛說: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我讀天眼松文字:「佛教眼睛分五種: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樹、石、鬼、怪修煉得神力的反射或折射。較罕見。」眼見這樹,心守氣穴,意隨往來,呼接天根玄關,吸接地根氣穴。我與這「天眼松」久久地對視,然後,抱着這棵樹,身體吸納着這樹散發出的香氣。我突然想,藉助這樹的「天眼」,通感一下這神龍谷里的神秘。
人是行走的樹,樹是站立的人。人只有讓信、進、念、定、慧在心田牢牢紮下根,才能茁壯成長,也才不會被喜怒哀樂的煩惱風動搖,出生一切善法來。天下多少人想開「天眼」而不能,我今在人生的路上相遇,豈能輕易地錯過。傳說,人類腦內藏有第三隻眼,被稱為天眼的松果體,它能看見未來。剛進神龍谷,就被樹木通感,如眼前的樹一樣,把一切意念集中起來,專一安靜,入氣于丹田,把氣息修煉成深、長、細、勻,使意念與呼吸配合得融洽自然,天眼還會不開嗎?
我的思維隨樹根伸展到看不見的地方。而尋尋覓覓的同學們,已在我神凝「天眼松」時,順道走遠。我將目光從外收入玄關之中,就沿着無數人修行的山道,追趕我們同行的隊伍去了。眼睛掃描路邊的「上善若水」之後,人就如一朵自在的雲,飄入天門。
水禪之谷,自古是徽商、贛客朝拜九華的必經之地,千百年來在其惠風的薰染下,形成獨具特色的上香古道信仰文化。同時,這裡終年雲霧纏繞,雲移景動,雨量充沛、古木森森,溪水潺潺。峽谷中,有多處階梯級瀑布一路飛跌而來,號稱,九跌十八彎。
沿溪水,上左行,轉上山古石階,林徑清幽,濃蔭蔽日。道路兩旁的楓香樹長勢茂密,香氣撲鼻而來,自在中,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從現在起,是一路溪聲相伴,松濤竹音,蒼翠遮道。攀之而上,漸入佳境。
作者簡介
凌代瓊,1997年生,廣西桂林陽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