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內部化是中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內部化是在金融學中指交易所外的交易(即樓上交易)。主要是零售交易。與大宗交易相反,內部化涉及將零售指令保留在公司內部(「內部化」),經紀交易商從賣出指令中購買,從買入指令中出售,通常按照公布的最優出價和要價,或者再優惠1美分。

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又稱市場內部化理論,是西方跨國公司研究者為了建立跨國公司理論時提出和形成的理論觀點,是當前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理論。內部化理論認為:

1、外部市場機制失敗,這主要是同中間產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術、信息、商譽等)的性質和買方不確定性有關。買方不確定性是指買方對技術不了解,賣方對產品保密,不願透露技術內容,因此跨國公司願意縱向一體化。橫向和縱向都願意向國外投資。

2、交易成本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公司無法控制全部因素。如果實現市場內部化,即把市場建立在公司內部,通過內部轉移價格可以起到潤滑作用。

3、市場內部化可以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率。國際直接投資傾向於高技術產業,強調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保證跨國公司經驗優勢,都是為了實現上述各方面要求。

內部化理論是西方學者跨國公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轉折。以前的理論主要研究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動機與決定因素,而內部化理論則研究各國(主要是發達國家)企業之間的產品交換形式與企業國際分工與生產的組織形式,認為跨國公司正是企業國際分工的組織形式。

與其他理論相比,內部化理論屬於一般理論,能解釋大部分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而其他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僅從產品或生產要素等某個側面來分析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因此內部化理論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論。因而有助於對跨國公司的成因及其對外投資行為的進一步深入理解。

術語解釋

零售交易是指將商品或勞務出售給最終消費者的交易活動、是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最後一道環節,目的是向最終消費者提供商品或勞務。消費者從零售商處購買商品的目的是供自己消費,而不是用於轉賣或生產。

大宗交易又稱為大宗買賣。一般是指交易規模,包括交易的數量和金額都非常大,遠遠超過市場的平均交易規模。具體來說各個交易所在它的交易制度中或者在它的大宗交易制度中都對大宗交易有明確的界定,而且各不相同。

經紀交易商是一種金融中介機構,其活動包括在金融市場中同時充當經紀人和交易商的角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