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八爪金龍 - 紫金牛科植物

八爪金龍 - 紫金牛科植物

八爪金龍原名百兩金、別名山豆根、地楊梅、開喉箭、珍珠傘、矮茶、白八爪、高腳涼傘,拉丁文名:Ardisia crispa (Thunb.) A. DC. 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灌木,具匍匐生根的根莖,直立莖除側生特殊花枝外,無分枝,花枝多,幼嫩時具細微柔毛或疏鱗片。

產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根、葉有清熱利咽、舒筋活血等功效,用於治咽喉痛、扁桃腺炎、腎炎水腫及跌打風濕等症,又用於治白濁、骨結核、癆傷咳血、癰疔、蛇咬傷等。果可食;種子可榨油。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八爪金龍

學名; 百兩金,八爪龍,八爪根,鐵雨傘高八爪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杜鵑花目

科; 紫金牛科

屬; 紫金牛屬

種; 矮莖硃砂根

分布區域; 四川、湖南等地

形態特徵

常綠半灌木,高達1米。根木質,細長柱狀,有分枝,淡紫棕色,斷面淡紅色,有褐色小點。莖少分枝,外皮灰褐色。單葉互生,膜質;葉柄長8-15毫米;葉片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9-20厘米,寬1.5-5厘米,先端漸尖,基 部寬楔形,邊緣近全緣或微波狀,常稍反卷,兩面及葉緣有細小透明油點。夏季在莖梢開紫色小花,數花排成腋生傘形花序,總花梗長約6厘米;小花梗纖細,長1-2厘米,密被短腺毛;花萼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花冠鍾狀,5深裂,裂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雄蕊5,着生於花冠基部,花絲極短,花葯箭形;子房上位,花柱細長,柱頭小。核果球形,直徑5-7毫米,熟時猩紅色,有赤褐色斑點,基部具宿萼,頂端往往有花柱殘留;種子1粒。

灌木,高60-100厘米,具匍匐生根的根莖,直立莖除側生特殊花枝外,無分枝,花枝多,幼嫩時具細微柔毛或疏鱗片。葉片膜質或近堅紙質,橢圓狀披針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稀急尖,基部楔形,長7-12 (-15) 厘米,寬1.5-3 (-4) 厘米,全緣或略波狀,具明顯的邊緣腺點,兩面無毛,背面多少具細鱗片,無腺點或具極疏的腺點,側脈約8對,邊緣脈不明顯;葉柄長5-8毫米。亞傘形花序,着生於側生特殊花枝頂端,花枝長5-10厘米,通常無葉,長13-18厘米者,則中部以上具葉或僅近頂端有2-3片葉;花梗長1-1.5厘米,被微柔毛;花長4-5毫米,花萼僅基部連合,萼片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頂端急尖或狹圓形,長1.5毫米,多少具腺點,無毛;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卵形,長4-5毫米,頂端急尖,外面無毛,裡面多少被細微柔毛,具腺點;雄蕊較花瓣略短,花葯狹長圓狀披針形,背部無腺點或有;雌蕊與花瓣等長或略長,子房卵珠形,無毛;胚珠5枚,1輪。果球形,直徑5-6毫米,鮮紅色,具腺點。花期5-6月,果期10-12月,有時植株上部開花,下部果熟。[1]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2400米的山谷、山坡,疏、密林下或竹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湖北、四川、貴州、江西、廣西等地。 本品在少數地區亦作百兩金使用。產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海南島未發現),日本,印度尼西亞亦有。

主要種類

原名:百兩金、別名;山豆根、地楊梅、開喉箭、珍珠傘、矮茶、白八爪、高腳涼傘,拉丁文名:Ardisia crispa (Thunb.) A. DC.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報春花目;紫金牛科;紫金牛屬;百兩金。[1]

屬下種類

百兩金(本草綱目)

山豆根、地楊梅(植物名實圖考、湖南),開喉箭(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珍珠傘(江西、浙江、廣東),矮茶(浙江、廣東),白八爪(湖北),高腳涼傘(廣西),八爪金龍(四川)

Ardisia crispa (Thunb.) A. DC. in Trans. Linn. Soc. 17: 124. 1834; Walker in Philipp. Journ. Sci. 73: 118. fig. 21, a-d. 1940;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3: 222. 圖4398. 1974; 雲南植物志, 1: 349. 1977 --Bladhia crispa Thunb., Fl. Jap. 97. 1784 --A. hortorum Maxim. ex Regel, Gartenflora 14: 363. pl. 491. 1865; Hand.-Mazz., Symb. Sin. 7: 756. 1936, excl. syn. A. dielsii Levl., A. henryi var. dielsii Walker; 陳嶸, 中國樹木分類學, 972. 圖861. 1937 --Tinus crispa O. Ktze., Rev. Gen. Pl. 2: 405. 1891 --A. henryi Hemsl. in Journ. Linn. Bot. 26: 65. 1889 --T. henryi O. Ktze., l. c. 974 --A. penduliflora Mez in Engl., Pflanzenreich 9(IV. 236): 150. 1902.[1]

大葉百兩金(雲南植物志)(變種)

八爪金、高八爪(四川)

var. amplifolia Walker in Philipp. Journ. Sci. 73: 121. fig. 22. 1940; 雲南植物志, 1: 349. 1977 --A. depressa auct. non C. B. Clarke: Dunn in Journ. Linn. Soc. Bot. 39: 419. 1911.

本變種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植株粗壯,葉長且寬,長15-25厘米,寬4-5.8厘米,側生特殊花枝通常無葉,稀有葉,長5-7厘米,稀達9厘米。

產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未發現),海拔1000-2450米的密林下或苔蘚林下,潮濕的地方。模式標本采於雲南蒙自。

根治風濕跌打、喉症及健腦。

細柄百兩金(雲南植物志)(變種)

山豆根(雲南)

var. dielsii (Levl.) Walker in Journ. Washington Acad. Sci. 29: 260. 1939 et in Philipp. Journ. Sci. 73: 121. fig. 21, c. 1940; H. L. Li, Woody Fl. Taiwan 712. 1963; 雲南植物志, 1: 351. 1977 --A. dielsii Levl. in Fedde, Repert. sp. Nov. 9: 461. 1915 --A. simplicicaulis Hayata in Journ. Coll. Sci. Univ. Tokyo 30: 183. 1911 --A. henryi var. dielsii Walker in Journ. Arn. Arb. 15: 290. 1934 --A. hortorum var. brachvsepala Hand.-Mazz., Symb. sin. 7: 756. 1936 --Bladhia crispa var. dielsii Nakai in Bot. Mag. Tokyo 55: 527. 1941.

本變種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植株較矮,高1米以下,葉長而狹,狹披針形,長12-21厘米,寬1-2 (-3.5) 厘米,側脈極彎曲上升。

產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未發現)、台灣,海拔900-2120米的山坡疏、密林下,蔭濕的地方,有時亦出現於苔蘚林下。日本亦有。模式標本采於貴州貴陽附近。

全株有止血消炎作用,用於治刀傷、喉痛等症。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八爪金龍喜溫暖陰濕環境,常野生在林下或溪谷邊,在中、低山區都可栽培。土壤以疏鬆、肥沃的腐殖質土較好。

用種子繁殖。採用育苗移栽。十至十一月,採收成熟果實,搓去果皮,洗淨晾乾,隨即播種。選陰濕、肥沃的林下,淺翻表土,開三尺寬的高廂,按行距七至八寸開橫溝,深一至二寸,每溝播種子三十至四十粒,施清淡人畜糞水,蓋細土與廂面齊平,最後蓋枯朽落葉一層,以不見表土為止。第二年種子出苗後,要注意除草,並防人畜踐踏。

移栽在第三年的三至四月。選陰濕、肥沃的林下,淺翻表土,開四尺寬的高廂,按行窩距各約八寸,深三至四寸開窩。栽前,帶土挖起幼苗,要避免傷根。每窩栽苗一株,用細土把根部壓緊,再蓋一層鬆土,最後淋水定根。

八爪金龍生長較緩慢,除在栽後要注意扯草外,並每年春季要追施人畜糞一水一次,冬季在廂面撒蓋一層腐殖質土或腐朽落葉過冬。

收穫加工

八爪金龍在移栽四至五年後,才可採收。冬季,連根挖起全株,抖去泥土,曬乾即成。

八爪金龍打捆包裝貯運,防乾燥處,防受潮發霉。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果可食;種子可榨油。

觀賞價值

百兩金可用於園林種植觀賞。

藥用價值

根、葉有清熱利咽、舒筋活血等功效,用於治咽喉痛、扁桃腺炎、腎炎水腫及跌打風濕等症,又用於治白濁、骨結核、癆傷咳血、癰疔、蛇咬傷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