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神佛的存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做惡事,就會造下業力並最終遭報,如果確無其事,自然沒有那個業力,不會遭報;如果是想通過發毒誓的方式,掩蓋自己的過錯,到頭來可能就要依毒誓之所言一一承受。

神佛的存在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明明自己做了壞事,不但不承認,反而要發毒誓證明自己的「清白」。人做惡事,就會造下業力並最終遭報,如果確無其事,自然沒有那個業力,不會遭報;如果是想通過發毒誓的方式,掩蓋自己的過錯,到頭來可能就要依毒誓之所言一一承受。有人說發誓只是一個形式問題,其實不是。宇宙中真的有神佛的存在的,人在發誓的時候,真是有神聽的,神佛對人的一切都是有記錄的,人發的毒誓也就成了人自己的選擇,自己選擇在未來要以這種形式遭報。

  在佛教《賢愚經》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些婦女出家後,深感過去的各種慾念、邪思亂想依然強盛。她們便結伴向一個叫作微妙比丘尼的尼姑請教。

  微妙比丘尼回答道:人的貪慾念頭和行為就如山澤之中的烈火一樣,蔓延燃燒,越燒越猛,受到它的傷害也就更多了……

  接着微妙比丘尼講了她的故事:在微妙比丘尼的前世,她曾經是一個有錢人的大夫人。雖然先生富有,可是大夫人自己卻無兒女。後來有錢人又娶了一個二夫人,生了一個小男孩。大夫人因為嫉妒心很強,越想越不自在,於是,由妒生恨,由恨生出歹念,就把那一位小男孩暗地裡殺死了。兒死之後,二夫人哭的昏死過幾次,遂知道這是大夫人的妒嫉所害。大夫人抵死不認,發毒誓道:如果我殺了你的兒子,我丈夫會被毒蛇咬死,兒子便被水淹死,被狼咬死,而且還要自己吃自己兒子的肉,自己被活埋,父母在家中被火燒死。

  大夫人死後,下一世仍然轉生為女子,便是這一世的微妙比丘尼。上一世所做的惡業與所發的毒誓在這一世應驗報應了。

  在這一世,大夫人轉生的微妙出生長在一個種姓高貴的家庭中,容貌美麗,成年後嫁給了一個門當戶對,又聰明多才的青年,並且有了一個孩子。後來,公婆也相繼去世。到微妙懷第二胎時,微妙跟丈夫講:我現在有孕在身,產期快到了,這裡又沒有婆母料理,我得回娘家去,比較安全些。丈夫說:可以,於是夫妻二人收拾動身,帶上大孩子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半路上,微妙就生了孩子,孩子出生污穢滿地,血腥味召來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無奈,只好強忍悲痛,身背大孩子,懷抱嬰兒向前行。走着走着,一條大河橫在曠無人煙的半道上,河水猛漲,擋住去路。微妙放大兒在河邊,抱嬰兒過河。放下嬰兒來背大孩子時,大兒子他自己便跳下水來迎接媽媽,這時,一個浪頭打過來,大兒子便被河水沖走,淹死了。回頭又去看嬰兒時,嬰兒已被狼吃掉了。

  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絕,無奈孤身投奔娘家。誰知娘家失火,全家都被燒死,無一生還。微妙不得已改嫁。一夜丈夫酗酒大醉後回家,微妙因剛生產,不能前去開門。丈夫便發酒瘋破門而入,將剛出生的兒子摔死,然後以酥油煎烤逼她吃下,微妙不開口,他便將微妙往死里打,無可奈何,只好吃下。微妙事後越想越覺辛酸,不久便逃到一個叫波羅奈的國家,在波羅奈城外,靠在路旁樹下休息。

  當時這個國家有位很有權勢的長者,他的兒媳不幸亡故,兒子時時到城外祭奠亡婦,這一天恰巧發現了微妙,便問是哪兒的人,微妙便把她的一切遭遇告訴了他。他十分同情微妙。沒過多久,微妙再次和他結為夫妻,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長者的兒子便得了重病去世。按波奈羅國的風俗,微妙必須陪葬,如是,微妙便成了陪葬品,被一起埋入土中。夜裡有一夥盜墓賊挖開墳墓,微妙便得救了。這盜賊頭子見微妙長的端正,便娶其為妻,時隔不久,這盜賊首領被捕獲砍頭,他手下的賊眾又依民俗,將微妙第二次陪葬,奇怪的是,三天以後,有野狗豺狼來挖墳吃屍,微妙再次得救了。

  歷經這一系列苦難,微妙發誓要到釋迦牟尼佛處出家。於是便找到釋迦牟尼佛,哭訴所發生的一切,並懺悔過去所有的罪業,希望得到佛陀的憐憫,出家修煉。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同意後,微妙便剃髮出家,精進修煉,吃了許多苦,終於修得了羅漢果位,知道了自己前世的罪過。

  這樣微妙比丘尼便把自己的前世今生的經歷全部說給了女尼們聽,女尼們聽後人人心中戰悚不已,知道了貪慾如同星火燎原一樣,如不早早熄滅,釀成的果報則不堪言說,凡未聞正法的眾生,如同生活在愁苦的牢獄一般。女尼們從此齊心努力,更加精進的修煉。[1]

信仰佛教的好處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一)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哪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難道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慾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只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麼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復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着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三 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嘆人心不古呢?

  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不偷盜——不偷、不搶別人的財物。

  (三)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係。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

  (四)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絕。(論語中孔子亦有『不為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朋友們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要想真正的快樂,大概須要滿足下列幾項要求:

  (一)心情平靜,不生煩惱。

  (二)對於眼前的苦難,能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對於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對於未來(來世或人死後的歸宿)能有滿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苦樂不操縱在別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完全地滿足人類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滿足其中之一、二項。)

  (一)佛教勸人知足常樂,要學習禪定,樂觀進取,心情自然平靜,不生煩惱。(舉例說明:一般人像三歲小孩,丟了一塊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會為此而煩惱,這是觀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認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結的果,所以要勇於忍受,敢做敢當,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經典不是在顯示佛的權威與能幹,而是完全而徹底地解釋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剛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贊成的是佛教。』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啓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經上說:『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因緣』(即來世間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讓眾生能轉迷成悟,從苦難中解脫,永遠享受自由和快樂。

  (五)佛教認為人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沒有一個可操縱我們生死、成敗、福禍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奮發努力,一定有光明燦爛的明天。

  因此我說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類最慈祥的導師

  釋迦牟尼降生人間,貴為太子,拋棄了功名富貴,難道他是傻瓜嗎?不是的,他實在是一個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人類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脫,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說法四十九年,棲棲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真理與訓誨,是黑暗人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是洶湧苦海中一隻不沉的慈航。誰像佛有這樣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願,在眾生度盡以前絕不歇息的?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