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斑紋馬島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低地斑紋馬島蝟 |
![]() |
中文學名:低地斑紋馬島蝟 拉丁學名:Hemicentetes semispinosus 別 稱:低地紋蝟 二名法:Hemicentetes semispinos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哺乳綱 亞 綱:獸亞綱 目:非洲蝟目 亞 目:馬島蝟亞目 科:馬島蝟科 亞 科:馬島蝟亞科 屬:紋蝟屬 種:低地斑紋馬島蝟 分布區域:馬達加斯加東部和北部 英文名:Lowland streaked tenrec |
低地斑紋馬島蝟(學名 Lowland streaked tenrec)來自馬達加斯加島拉努馬法納國家公園,這裡是很多奇怪生物的棲息地,其中包括指猴(Aye-aye)和狐猴。這種生物在非洲蝟目(Afrosoricida)及相似的鼩形目(Soricomorpha)和蝟形目(Erinaceidae)中是長相非常奇特的成員,它就像鼩鼱和刺蝟的結合體,有着長長的吻部和長滿刺的身體。 [1]
低地斑紋馬島蝟分布區域
該物種分布於馬達加斯加東部和北部的低地熱帶雨林中。
低地斑紋馬島蝟身體特徵
體長:16 – 141029 cm 出生體重:8 g 成年體重:90 – 220 g 低地斑紋馬島蝟有着長長的吻部和長滿刺的身體以及幾乎退化的尾巴,毛色以黑色為主,布有黃色縱行條紋,腹部則是栗色的軟1653毛。
低地斑紋馬島蝟生活習性
和其他的馬島蝟不同,低地斑紋馬島蝟在白天和夜晚都很活躍,而且是唯一群體生活的馬島蝟,常20隻作為 一個群體待在洞穴中。
它們常在落葉堆中搜尋蚯蚓或者其他軟體無脊椎動物為食。在當地的冬天(南半球5月~10月),低地斑紋馬島蝟會降低體溫接近環境溫度,但依舊保持活躍,只有在最寒冷的時候才會冬眠。
低地斑紋馬島蝟一般在水邊築巢,長1.5m,深15cm,洞口用樹葉遮擋,2113且常在附近有固定排泄點。
繁殖期在9月~12月,孕期為55~63天,每窩產2~11隻幼崽,平均6隻,幼崽在長到5周大時就能開始繁殖。
低地斑紋馬島蝟的交流尤其有趣,它們會震動背部特定區域的剛毛,發出低沉的「嘎吱」或者「砰砰」的聲音,特別是激動時尤為明顯。
當遇到危險時,低地斑紋馬島蝟會豎起頸部的刺,激烈地抬起頭識圖刺入掠食者體內,特別要注意的是,低地斑紋馬島蝟並不帶毒,不管是刺還是別的地方都無毒,只有單純的物理攻擊而已。
低地斑紋馬島蝟保護等級
IUCN紅色名錄上為LC無危物種。
低地斑紋馬島蝟威脅因素
像大多數馬達加斯加的動物一樣,威脅該物種的因素主要來自棲息地的喪失和森林砍伐,遊客的打擾和保護區域的減少。
低地斑紋馬島蝟保護措施
低地斑紋馬島蝟生活在拉努馬5261法納國家公園 ,與其他當地物種一樣,馬島蝟的保育與馬島的生態系統息息相關。多項保育計劃正在馬島施行,這些計劃的成功直接決定了低地斑紋馬島蝟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