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會寧小吃「四劍客」(鞏童)

會寧小吃「四劍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會寧小吃「四劍客」》中國當代作家鞏童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會寧小吃「四劍客」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人民的生活水平繼續不斷提高,人們追求膳食的合理化、營養化、無污染。人食五穀雜糧不偏食,才符合身體營養均衡的原則。多吃雜糧、多食綠色產品是科學的養生之道。

會寧作為有名的小雜糧基地,種植蕎麥、糜子、麻子等多種小雜糧和油料作物,以小雜糧食品為小吃的傳統由來已久,在當下有突出的位置,應該把小雜糧食品打造得更加響亮,成為會寧的一大特色而推陳出新,享譽省內外。

蕎面油圈是用純蕎面或佐以少許白面做成的小吃,面發酵好後揉成較厚的圓餅,中間做成圓孔,像麻錢一樣的形狀。之所以留圓孔,為的是油炸餅時清油能從孔里冒出來,從而能夠將餅炸酥炸透。擀好餅後放入滾燙的鍋里炸,少許時間後,餅會慢慢上色,成為絳紫色,撈出鍋後,在滋滋的響聲中,餅便逐漸變脆變酥。溫度稍涼些時,抓起一個油光閃亮的蕎面油圈貪饞地咬一口咀嚼,一股稍酸帶甜的味道沁人心脾,再看那咬過的茬口,蕎面略有青色的面貌顯露出來。美美的僅幾口,便可以將一個蕎面油圈消滅掉,但胃口肯定還不滿足,連着吃幾個是沒問題的,那種香甜的味道令人百吃不厭。

有的商家為了投機取巧,在蕎面中大量地兌入白面,這就使得做出的蕎面油圈的口感大大降低,因為蕎面金貴,為了多賺取利潤,他們做這些不是貨真價實的小吃,大大地毀壞了蕎面油圈的聲譽。不會做的人,燙麵時水溫過高,油炸時掌握不好火候,做出的蕎面油圈要麼太粘,要麼成了焦紫色,就不那麼好吃了。一個蕎面油圈的售價是2.5元,可見這種小吃的價格並不低。聽說今年外商在會寧縣太平鎮被流轉的土地上大量種植蕎麥,為蕎面的充足供應打好了基礎。

糜面碗坨是將糜面裝在碗裡蒸出來的饃,講究的是糜面要細,燙麵時同樣要注意掌握好水溫,發麵要掌握好溫度和時間,這樣蒸出來後就有甜味,口感很好。如果糜面磨得太粗就影響口味,咀嚼起來不細膩、不舒服。當蒸籠里一個個碗坨出籠時,冒着的熱氣便會把糜面碗坨的香味送入人的鼻孔,已經垂涎欲滴了。那黃橙橙的碗坨稍晾冰後從碗裡倒在案板上,從模子裡脫出的碗坨上沿圓圓的,比下部要大些,原因是在水汽蒸騰時,碗裡表面的糜面溢出碗外稍多一點,像戴了一頂帽子一樣。糜面碗坨很酥,用手掰一塊會掉渣,得用雙手掬着吃。其售價和蕎面油圈相同,但比蕎面油圈要大要實。糜面碗坨一次不能多吃,否則胃會泛酸,可吃起來非常香甜可口。

記得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在旱地里種了好多糜子,雨水好的年份,糜子的長勢很好,高高的個頭,莖稈粗壯,飽滿的糜穗子沉重地垂下了頭,紅得像大公雞的雞冠。多年以來再也沒見過那麼厚實的糜子了,即使欠收的糜子也沒見到,種糜的人很少,只有山區的農民適當種些。這不禁令人感到這種莊稼稀少的遺憾,因而糜子也成為稀缺的糧種,要吃到糜面碗坨實屬不易。

麻腐餄子的原料是把麻籽絞成細末後的麻汁即麻腐,麻籽本來是一種油料作物,用麻汁作麻腐餄子,其味鮮美,品味十足,十分上口。做麻腐餄子要用白面發酵,發好面後用刀切成眾多一小疙瘩的麵團,然後擀成較厚的圓形餅,把麻汁放到餅裡面攤勻,將麵餅折起來合二為一,用手指將縫子使勁捏合,呈半圓形,就成為麻腐餄子的雛形了。待鍋里的少許清油熱了之後,將麻腐餄子放在鍋里翻煎,餄子的兩面就會逐漸上色,金黃的顏色呈現。掌握一定的火候和時間後出鍋,麻腐餄子的面層熟了,麻汁也有了味道,半圓形黃燦燦的麻腐餄子就可趁熱吃了,咬一口酥脆噴香,一般有兩個麻腐餄子就能吃飽。打着飽嗝,那種愜意舒暢漾在臉上、喜在心裡。也有在麻腐裡面摻和了少量洋芋丁的,別有另一番風味。當然,純麻腐或麻腐摻洋芋丁的餡里是放了各種調料後攪勻的,否則會沒有鮮美的味道。

地軟是一種野菜,又叫地木耳、地皮菜,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具有清熱明目、補虛益氣、滋養肝腎的功效。每當一場透雨過後,在山裡的地皮上會冒出許多黑色木耳狀的地軟,這時人們會去揀地軟,拿回家後把這種天然生成的貴重的野菜進行掏洗,然後加入調料、蔥末,包成包子蒸熟,這就是地軟包子。因地軟來之不易,在市面上很少有售賣的,而是自家享用,市面上賣的大多是人工木耳包子。作為一種天然食材,以其為原料蒸出的包子柔軟可口,若再加些肉末更是鮮美無比。

揀地軟是一種樂趣,雨後的大山上空氣新鮮,黑色的地軟匍匐在地上,薄薄的、嫩嫩的,它們往往藏在野草下面,或是混雜在羊糞蛋里,不易尋找、揀拾,揀地軟大多是成年婦女和女孩子乾的活,她們有耐心、很仔細,在歡聲笑語中邊說話邊揀拾,女孩子在揀拾時往往追逐打鬧,既是取得天然食材的活動,又是爬山遊玩的好時機,漫山遍野響徹着她們的歡聲笑語。由於要一個一個地甄別、揀拾,一天能揀一兩斤就不錯了。

蕎面油圈、糜面碗坨、麻腐餄子、地軟包子雖然在其他地區也有售賣,但在會寧是特產,尤為盛行。在會寧縣城和各鄉鎮的街道上,隨處可見這些小吃,不但有專門的作坊售賣店,而且小商小販蹬着三輪車或開着電動車沿街叫賣,現在用錄音喇叭滾動式播放兜售,再不用出聲喊着叫賣那麼吃力。即使在短途的公路上,也有開電動車的售主叫賣的,成為會寧本土小吃的一大亮麗風景,小吃文化在會寧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深深地紮下了根,展示着淳樸的鄉風和小吃風味。在河畔鎮小河橋以北、三岔路口路東拐彎處有一家專售四種小吃的店鋪,沒注意店名,我買了蕎面油圈、糜面碗坨、麻腐餄子三種小吃,可惜地軟包子因地軟不能及時收取而缺少了。這三種小吃均非常好吃,購買時,五十多歲的老闆娘憨厚樸實地說,蕎面油圈樣子做得不好看,我說好吃就行了,外丑不要緊。果不其然,拿回家後一樣一樣地享用,哪個都不賴,吃得我食慾大振,還想下次再去購買。

蕎面油圈、糜面碗坨、麻腐餄子、地軟包子是會寧小吃的「四劍客」,它們以其光亮誘人的外表、醇香甜美的味道吸引着人們,增進着人們的食慾,補充着人們的營養,為會寧的飲食文化增添了非凡的色彩。四種小吃不但自己食用,也可以真空包裝後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作為四種小吃的原料,應大力提倡種植和收取,使「四劍客」發揚光大,走出本土,打造會寧小吃光輝的未來。[1]

作者簡介

鞏童,筆名曠地,1991年開始創作,全國公安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鄉村》終身作家、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白銀市作家協會會員,至今在省內外報刊雜誌發表作品多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