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優良種質規模化快繁技術試驗應用案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優良種質規模化快繁技術試驗應用案例西北乾旱區超旱生灌木紅砂、沙拐棗優良種質規模化快繁技術試驗應用案例,甘肅河西地區地處我國西北生態脆弱地帶,水土流失[1]和荒漠化嚴重,在其治理過程中,生態植被建設應放在首要位置,而優良樹種的苗木生產則是其建設的物質基礎。紅砂和沙拐棗是乾旱區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由於其分布地常年乾旱,導致自然狀態下種子發芽困難,成苗率低,繁殖速度慢,因此,通過人工繁育等技術手段來提高其繁殖速度和生長質量對於該區植被恢復意義重大。為此,2014年項目組在河西地區進行了優良種質的培養與容器育苗試驗,2016年科技成果在河西地區開始轉化應用推廣。為建立高起點、高質量的適應於乾旱區環境的林木良種快繁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主要解決的問題

主要解決了紅砂、沙拐棗自然狀態下種子發芽困難,成苗率低,繁殖速度慢問題。

三、技術要點

從分子和形態學兩個層次對甘肅紅砂種群遺傳多樣性進行了研究分析,揭示了其多樣性水平及其與環境因子間相互關係;

(1)通過對種群遺傳距離、地理距離研究及聚類分析,初步掌握了其遺傳變異的趨勢與規律,為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與保存、遺傳評價及創新利用奠定了基礎。

(2)通過對光合、熒光、水分、酶活性、滲透調節以及酶活性等生理指標測定,分析探討了紅砂和沙拐棗抗旱生理機制;

(3)通過不同濃度PEG脅迫對質膜透性、保護酶活性和滲透調節物質等指標的影響,研究了人工水分控制條件下植株抗旱生理響應,構建了抗旱性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紅砂和沙拐棗種源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4)通過對紅砂、沙拐棗種群年齡結構、生命表、生存曲線及時空分布等生態學[2]方面研究,闡明了種群數量動態、空間格局及時空異質性,為其種群保護、人工輔助植被恢復及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應用成效

通過與武威市林業綜合服務中心、古浪縣馬路灘林場、蘭州市城關區林業工作站和甘肅省林木種苗管理局合作、推廣本項目的的技術成果,建立了2條生產線進行苗木規模化快繁技術轉化,繁殖苗木近300萬株,累計收入360萬元、利潤240萬元;生產單位具備了年產容器苗100萬株、組培苗80萬株生產能力;新增就業60人;在年降雨300mm以下區域營造示範林11300畝,成活率平均達到85%以上。

五、適用範圍

技術開發的適用於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以及荒漠區植被恢復和生態建設領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