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南民族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南民族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前身是數學系,是雲南民族大學創辦最早的理科系,於1978年7月開始招收數學專業本科生。1998年增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並由數學系更名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2002年7月,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和學校計算中心合併,成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學院下設數學系、計算機系、統計學系、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數學與信息科學研究所和軟件工程研究所等教學、科研機構。學院至今已培養6000多名本科畢業生和160餘名碩士研究生。現有在校本科生1300餘人(含留學生3人),碩士研究生54人。

學科專業

學院不斷加強學科、學位點和專業建設。基礎數學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設有一個基礎數學二級學科碩士點。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物聯網工程、軟件工程、統計學、應用統計學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8個本科專業,其中,數學與應用數學為校級重點(特色)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分別為校級重點(特色)專業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實施雲南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項目,該專業也是學校可以招收雙學位、輔修的專業。

教師團隊

學院現有教職工51人,專任教師43人,其中教授11人、占26%,副教授12人,占28%,博士20人(含在讀3人)、占47%,專任教師88%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有2名校級教學名師,2名人校級學科帶頭人,2名人昆明市學科帶頭人,2名校級學科帶頭人後備人選,8名校級學骨幹教師[2],14名碩士生導師。數學與應用數學為校建設教學團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分別為校、省級建設教學團隊。柔性引進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應用數學系終生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三批)」特聘教授劉新芝教授到我學院工作。此外,還聘請了陳國良院士、日本函館未來大學終身教授姜曉鴻教授、蘇州大學李凡長教授等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指導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教師承擔着本院碩士研究生、8個本科專業學生和全校非計算機專業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任務。

教育教學

學院以「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近幾年來,學院教師主持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50多項,其中國家級級10項,省部級13項。按照「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實施按類招生和「2+2」大類打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學生實踐教學,建有穩定的校外學生教學實習實訓基地20餘個。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的各種競賽,先後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雲南省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等,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150多項。

教學條件

加強實驗室建設,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建有計算機網絡、嵌入式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數字邏輯、電子電路、數學實驗、多媒體技術、軟件工程、數據庫應用技術、計算機維修與維護、計算機基礎、物聯網工程、信息安全等實驗室和計算機軟硬件開放實驗室。學院的「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為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數據處理與智能計算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分別為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雲南省實踐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建有雲南高校物聯網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近幾年,學院教師在非線性動力系統、函數逼近論及其應用、智能信息處理、組合最優化、網絡信息安全等學科領域積極開展研究,並取得了較突出的研究成果。教師主持各類科研項目共5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1項、省部級項目14項、地廳級項目16項,共獲科研經費830萬元。獲明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15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200餘篇科研論文,平均每年被SCI、EI收錄不低於25篇。出版學術專著或教材10餘部。主辦全國性學術會議2次,協辦全國、國際學術會議3次,做學術報告30多人次。

學院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學生教育管理,立德樹人,畢業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能力,就業率均在96%以上,主要服務於雲南邊疆民族地區,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視頻

雲南民族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相關視頻

文藝大爆炸雲南民族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