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二祀其卣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二祀其卣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目錄

藏品簡介

名稱:二祀其卣

年份:商代

類型:青銅器

規格:通高38.4厘米,寬36.9厘米,重8.86kg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藏品鑑賞

二祀其卣,通高38.4厘米,寬36.9厘米,重8.86kg。傳1940年前出土於河南安陽。   橢圓腹提梁卣。蓋、頸、圈足、提梁皆飾夔紋,頸中部兩面飾小獸頭各一。   該器外底鑄銘文39字,蓋及內底各鑄「亞獏父丁」4字,是現存商代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幾件之一。外底銘釋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音義)   其兄(貺)麗,殷   於夆,田雍。賓   貝五朋。在正月,遘   於妣丙,肜日,太乙(音是)。   唯王二祀。既   (音揚)於上下帝。   (麗:《周禮·校人》「束帛麗皮。」《注》「兩皮也。」指一對獸皮。兄(貺):即賞賜。賓: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諸侯稱「使」,被使者按例需對使者有所饋贈,饋贈稱「賓」。 )   銘文大意是:商紂王命令其去夆地發布政令,在雍地田獵,並贈送夆地酋首一雙獸皮。酋首返贈其五串貝。時值商紂王二年正月丙辰日,舉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其對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貢獻。   這件銅器的銘文對研究商代晚期王室與周圍方國的關係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國制度、曆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過去,有的學者懷疑這件卣的銘文是偽刻的。為此,我院對該卣進行了X射線檢測分析,經透視光片驗證,器物銘文部分與器底及圈足是一整體,沒有焊接痕跡,可以排除偽銘的可能。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