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村,那舊時的炊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村,那舊時的炊煙》是中國當代作家楊絳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炊煙來自哪裡?來自灶台。孩子們可能會一臉的陌生,灶台是什麼?現在,恐怕只有民俗博物館裡才有吧,但半個世紀前,那可是鄉下家家戶戶必備的做飯工具。

貧瘠的鄉下,燒煤是件很奢侈的事,做飯的主要燃料只能是柴草,而在林木稀少的平原地帶,就連柴草的獲得也並不容易。女兒相親,有心人從對方門前或院內柴草垛的大小和齊整與否上,就能看出這戶人家是否勤儉會過日子。

孩提時,每到放學,我們就結伴到野外打豬草、挖野菜、撿柴火,只要一抬頭看見夕陽西下,村莊上空炊煙升起,就知道那是母親在招手喊我們回家吃飯啦。

炊煙消散在何處?只知道風把它們帶到了天上,那煙一樣悠然舒捲的雲,是人間萬家炊煙的歸宿?還是天上仙人的炊煙?

飯做好後,灶中火炭尚未全熄,我們會取一塊紅薯埋進去。一頓飯吃完,就會有濃濃的烤紅薯焦糊的香味瀰漫出鄉村農家。

而飯後的父親,總是夾一塊火炭點燃他的煙斗,坐靠在土牆腳的一塊石頭上吞雲吐霧,過往歲月里多少往事,成了他口中不絕如縷的裊裊香煙。

那些柴火,大半燃成了火,三分飄成了煙,剩下一點便是草木灰了。百畝之田糞當先,草木灰是上好的肥料,鄉下人是從來捨不得扔的。

後來,30里開外的萬安山開挖了煤礦,鄉下都壘起新式灶台,先用散煤,後改用煤球,那挾裹着飯香的裊裊炊煙,那滿是煙火色的黢黑土牆,被歲月之風吹得沒了蹤影。

秋高氣爽的秋天,山野、河畔、田間地頭,常有野煙如衣袂飄飄的飛天仙女,變幻着曼妙的舞姿隨風斜升裊娜入雲,也許是貪玩的牧童點燃了一片荒草,也許是勞作的鄉親燃起了從將要深翻的土地里清理出的莊稼根莖和雜草。縹緲的雲煙,把遠山近樹,曠野阡陌,長空雁鳴,中國畫般浸染出「隱隱飛橋隔野煙」的悠遠詩意。

炊煙,是溫馨的,裊繞着清苦歲月里的鄉韻親情,父親的辛勞在裡面,母親的慈愛在裡面,童年的記憶在裡面。

野煙,是詩意的,曠野長天,幾處雲煙繚繞,隨風而飄,隨風而逝,點綴了秋野的空曠,塗抹出季節的自然之美悠然之趣。

煙,從化學成分說,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它曾經承載着人類的文明。最初的一縷炊煙,讓人類開始走出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現在,工業煙囪里的滾滾濃煙讓我們困惑無奈,戰火硝煙尤讓人糾結心悸。

只有炊煙,能帶給我「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深深懷念和溫馨感動;只有野煙,能帶給我自然的親切質樸和浪漫詩意的遐想。

遺憾的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許多古典的詩意的飽含多少代人記憶和感情的東西,正悄然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如炊煙、漁火、野渡、扁舟、山歌、民謠、習俗……

故鄉的原野,多了一座父親的墳塋,再也見不到父親煙斗里那小溪般的裊裊香煙,只有清明時節兒女哀思綿綿的如煙細雨。

炊煙,那是過往歲月一縷悠遠的記憶吧,那是逝去的親人那縷放不下的牽掛吧,但故鄉的天空,已然沒有了炊煙的纏綿……[1]

作者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留學於英、法等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其中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着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