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義縣頭道河初級中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義縣頭道河初級中學建築面積約為1504平方米。學校以「立師德」,「鑄師魂」為工作制高點,以「揚個性」「塑特色」為學校的發展點。通過抓教師培訓和創新教育方式等手段,鍛造了一支以知識為載體,以職業道德為核心,以教育教學[1]創新為目標的教師群體,把學校發展由「短期發展」轉變為「長期發展」,從而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2]

目錄

校園諮詢

【躬耕教壇 強國有我】王安民 :大山深處的守望者

1995年8月師範畢業的王安民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義縣頭道河初級中學,只不過這次他的身份不再是一名學生,而是一名鄉村語文教師。從此,他便在這大山深處,做着他認為最崇高也是最幸福的事情——教書育人。

堅守

義縣頭道河初級中學位於義縣西部偏遠山區,這裡沒有繁華喧嚷,有的只是簡單和安靜。王老師就在這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奉獻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青絲變白髮,到現在已經整整二十八年!這二十八年,有過失落,有過挫折,有過動搖,但他抵制了各種誘惑,堅定地走了過來,在教師這一平凡的崗位上盡心盡責,鞠躬盡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詮釋着「鄉村教師」這一最美的稱號。

敬畏

王老師說他最敬畏的事情就是「教書育人」。當時在山區,教學條件非常有限,怎麼辦?憑着山里人的「鑽」勁、憑着山里人的「韌」性、憑着山里人對教育的敬畏,王老師在教學上苦心鑽研、尋找規律:他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力爭在教學中有清晰透徹的思路、耐人尋味的啟發、深入淺出的講解。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主動思考,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動力。

王老師帶過的畢業班共13屆,學生上千人,他們中考的平均分均位於縣級前列。在王老師的學生中,許多學生考入哈工大、西南財經、天津大學等著名院校,他們在各行各業發揮着自己的聰明才幹。

正是王老師不斷地追求,使他不斷地進步:他先後獲得錦州市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同時,先後獲得國家級、市級優質課多次,先後出版了教材教輔50多部,多次為《中學生導報》《語文報》《作文輔導報》等報刊命制試題和撰稿。

奉獻

王老師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王老師從教二十八年,任班主任二十五載,他一直用行動踐行這句話。他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特別是那些在農村的留守孩子,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用真心、真情去愛孩子,幫助孩子,引導孩子。給他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真心的讚美、一個讚許的微笑……而這些都成為「春雨」滋潤着孩子們的「心田」,使孩子健康成長。王老師說,每當教師節,當學生的祝福從四面八方飛來的時候,是他最幸福、最滿足的時候,因為從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也讓王老師所帶的班級多次獲得市縣級規範班、三好班。

求索

教學發展離不開教育科研活動。在工作當中,王老師善於發現、勤於研究,先後主持了多個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開展。2020年王老師主持省級科研課題《農村中學學困生教育途徑與方法的研究》順利結題,所撰寫的論文在《教育》刊物上發表;參與國家級規劃課題「和諧德育研究與實驗」研究;論文《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成因及對策》榮獲全國和諧德育課題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他本人也獲得國家級科研先進工作者、國家級科研先進實驗教師等榮譽稱號。

展望

有這樣一句話:不是因為希望而堅守,而是因為堅守才有希望。王老師用山里人的執着和守望踐行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準則,用山里人的沉默和堅韌詮釋了對教育的理解,用山里人的坦然和熱情回應了父老鄉親的期盼。

王老師的紮根農村教育事業, 為農村孩子們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希望。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不僅為學生們帶來了知識,更為他們的人生增添了色彩和意義。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教育之歌。在王老師的心中一直有一個樸素的心愿,那就是:不斷讓自己進步,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走出大山,擁抱屬於他們的廣闊世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