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臨江仙·絲雨如塵雲著水

《臨江仙·絲雨如塵雲著水》


作品名稱: 《臨江仙·絲雨如塵雲著水》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臨江仙·絲雨如塵雲著水》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大概寫於暮春時節,此時的納蘭不僅因逝去的春光而心生感慨,身體也正抱恙而忍受着折磨,愁病交加,以致於他竟生出了興亡之嘆,於是寫下了這首詞。[2]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絲絲細雨如同微塵,雲彩染着水汽,吳王宮殿裡,美人在溪流中採集香草。

百花在微寒的東風中搖曳,仿佛在將寒氣閃避。花朵凋謝最是令人憐惜,燕子也學人偎紅倚翠,輕輕依偎着花朵。

人們都說疾病會像滿月減損成殘月一般,慢慢減弱,無奈這倦怠的感覺,正如春天濃郁的慵懶氣息。

可否將蝴蝶留在花叢里呢?這成雙飛舞的蝴蝶仿佛在嘲笑樑上燕巢空蕩,笑燕子沒有像它們一樣雙宿雙棲。

賞析

此詞抒寫暮春時節,愁病交加,萬般無奈的情景。詞中用「吳宮」、「杏梁」等語皆作泛指,其中深含了興亡之悲,似有深藏的隱憂,空靈含蘊而有味可咀。

空中的愁雲仿佛氤氳着水汽,濛濛細雨飄灑過後.吳宮裡的殘花散落了一地。嬌美的宮花最經不得風雨,這滿地落英讓人憐惜不已,以致於連過路的飛燕也學着人的樣子緊緊依偎在了花下。

景物之愁加劇了納蘭的苦悶,「人說病宜隨月減」,但他卻自嘆道「懨懨卻與春同」,他的疾病並未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好轉,反而如這暮春一樣萎靡頹喪。拖着病體出得門來,只見蝴蝶飛舞流連,卻遲遲不肯離開花叢,但樑上的燕子早已成雙成對地飛走了。忍不住對着那空落落的屋樑苦笑一下。

詞中「吳宮」、「杏粱」等出於前人辭賦的詞語中隱隱藏着莫大的憂慮,其時正是康熙盛世,對時代的興亡憂患顯然不會是納蘭詞作的主題,惜時傷春又加身世感傷才更貼合納蘭的風格。他甄選的不過都是些平淡如水的詞彙,然而這些詞語卻偏偏在他的指尖化成一段旋律——為心弦所演奏,曲曲縈繞於耳,終久不絕。

納蘭確實是個風流的才子。但絕對不是個瀟灑的文人。他的詞,愁心漫溢,句句讀來令人心傷,這一首滿含興亡之感的《臨江仙》便是佐證。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文化之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