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上五次法難之後周世宗滅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詳細解釋中國佛教史上五次法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歷了五次最嚴峻的浩劫。不光令佛教文明遭受空前劫難,更對中國很多文物古蹟構成了嚴峻損壞,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是中華文明的大劫難
原文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歷了五次最嚴峻的浩劫。不光令佛教文明遭受空前劫難,更對中國很多文物古蹟構成了嚴峻損壞,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是中華文明的大劫難。
第四次法難發生於後周世宗顯德二年(九五五)。世宗為了遵循以儒教為主的控制政策,以佛教寺院僧尼乃構成國家財政上的負荷為理由,下詔阻止私自落髮;訂立嚴苛的落髮條件,並規矩必須在國家公認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酷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概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司鑄錢,假如私藏五斤以上的,一概處死。總計,廢毀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很多的佛像及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世稱一宗法難。相傳世宗下詔破壞佛像時,鎮州有一尊銅製觀世音菩薩極為靈驗,因此無人敢去毀損。世宗乃親自前往該寺,用斧頭砍毀菩薩胸部。顯德六年,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發癰疽而身亡。
三武一宗的教難,雖然使得佛教幾經浪費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今後的茁壯成長,精深巨大的思想已深植社會民意,普受群眾的一定與歡迎,因此,在遭受重重衝擊今後,卻一直屹立不搖,並很快地復興佛法;而太武帝等四位帝王的毀法廢佛,終究也不免自食惡果,遭到悲痛的報應。
中國佛教通過南北朝的兩武滅佛,(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並沒有式微下去,反而在隋唐達到了鼎盛時期。究其外在原因,一是中國處於分裂狀況,一國滅佛,另一國仍在興佛;一是兩者都是武力與行政地鎮壓,對佛教來說是外部力氣,一旦外部力氣不見,就可以回復。
唐朝後期唐武宗會昌滅佛,是中國佛教的由盛而衰的分水嶺。由於唐武宗崇道滅佛,毀寺減僧,毀掉經卷,使佛教受到毀滅性衝擊,使正本唐朝鼎盛的宗派唯識宗、華嚴宗、天台宗幾乎滅盡。後來到了宋朝,天台宗和華嚴宗才從朝鮮和日本從頭迎回論集,初步有點恢復,而唯識宗則一貫式微下去。
五代十國後周的周武帝是滅佛中的一武,不過那是國家分裂,佛教沒有再受毀滅性衝擊。北宋年間佛教初步恢復,同時儒家的宋明理學吸納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初步鼓起,三教合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崇道抑佛,想以道教同化佛教,再次給佛教沉重衝擊,不過沒過多久,他和兒子一同被金國俘虜。但漢地佛教一路式微下去。
明朝的前期皇帝沒有滅佛,但是道教,特別是武當的真武道教興盛起來,反而佛教沒有啥影響。到後期的明世宗又初步崇道滅佛,使佛教極度式微。為了佛教的復興,出現了明末的四大高僧。
清朝後期,基督教和西方文明傳入中國,佛教已無力答覆,信徒很多丟失。太平天國運動建議拜上帝教,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十數年,使其地的佛教蕩然無存。太平天國消亡後,佛教更是禍不單行,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上書"廟產興學",自此佛教式微到低谷。[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