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近代中外關係史著作。馬士著。共3卷,上海、香港、新加坡及橫濱別發圖書公司1910年出版第1卷,1918年出版第2、3卷。三聯書店1957年、1958年分別出版第1、2卷的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60年出版第3卷中譯本,張匯文等譯。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較詳盡地闡述了自英國第1任對華貿易總監督律勞卑1834年來華至1912年清朝滅亡止近80年間的中外關係。第1卷自1834年寫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副標題為《衝突的時期》。共26章。內容包括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認為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方(主要是英國)持續衝突的實質,是中國堅持以藩屬來對待西方國家,而西方國家所追求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地位和保護旅居中國的外商生命財產的權利。第2卷自1861年寫到1893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副標題為《屈從的時期》。共19章。內容包括英國取得中國海關管理權、外國協助鎮壓太平天國、蒲安臣出使、天津教案、《煙臺條約》、中國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及戰後中外貿易的發展等。認為這一時期中國政府被迫屈服於西方列強,幾乎喪失了對所有藩屬國的控制權。認為清政府忽視了對行政、財政和防務的加強,使這個屈從時期——也是和平時期等閒虛擲。第3卷自1894年甲午戰爭寫到1911年辛亥革命。副標題為《被制服時期》,內容包括中日戰爭、瓜分危機、百日維新,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戰爭、戰後中國海關和戰後中外關係概述等。認為這一時期內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的接連發生,顯示出清朝政府的紊亂無力。這些事件的結局,清政府只能接受強加於它的條件,導致它威信掃地,最終傾復。
本書引用了大量當時人著述、報紙和英國外交檔案,是西方研究中國近代史尤其是近代中外關係史早期的權威著作。但完全依賴英文資料,未能利用中文資料和其他西方資料,致使突出了英國對華關係,對其他國家敘述過簡。
作者介紹
馬士(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英國人。187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後考入中國海關,歷任天津、上海、北海、淡水、龍州、漢口、廣州等口副稅務司、稅務司及副郵政司,1909年退休。著作還有《中朝制度考》、《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紀事(1635—1834)》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