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陽市法華寺

東陽市法華寺在東陽盛行,成為天台宗的重要寺院。天台宗第六世祖師智威在此住持,法華寺成為智威大師道場。天台宗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等諸大師,都曾在中興寺弘揚天台教觀法門。 [1]

天台宗八祖玄朗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高僧貫休雲遊到東陽,為法華寺法會揮筆題寫了「雪山道場」四個字。

中文名: 法華寺

又 名: 中興寺

位 於: 南郊西峴峰下

始建於: 梁天監六年(507)

目錄

寺廟簡介

法華寺,距今1500多年,是浙中地區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與別的名剎不同,法華寺由於離城區較近,與人們的生活聯繫更為密切,除了講經,法華寺里還曾辦過友成書院。

歷史淵源

法華寺,曾是天台宗重要寺院,歷史上,岩北禪寺為中興寺(現東陽市宗教古剎法華寺)後建的環翠閣,隋、唐時期,佛教基本格局初立,形成了多種宗派。其中天台宗是我國創立最早的佛教宗派,又稱法華宗。

唐代時,天台宗在東陽盛行,法華寺成為天台宗的重要寺院。天台宗第六世祖師智威在此住持,法華寺成為智威大師道場。天台宗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等諸大師,都曾在中興寺弘揚天台教觀法門。

天台宗八祖玄朗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高僧貫休雲遊到東陽,為法華寺法會揮筆題寫了「雪山道場」四個字。

立碑紀念

厲氏後人立法華寺碑,由於是「舍宅為寺」,法華寺受到了厲氏後人的關注,寺院各方面都得到較快發展。據記載,厲乾耀之孫厲元,官至殿中侍御史,「感舊業之不墜,求名僧以保葺」,「後嗣果昌,升名進士,翱翔柏台,咫尺高位,感念世德,發揚舊地,千秋萬紀」,而「請銘勒石」,在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立《唐厲刺史改法華寺碑記》於寺中。

據《東陽道光志載》,後晉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法華寺建造三佛大殿,即大雄寶殿,也稱正殿。法華寺建築規模又擴大了,寺院更加莊嚴肅穆。

曾經有過兩座書院據記載,宋室南渡之初,中訓郎趙公藻奉皇帝之令進駐中興寺後,於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在中興寺旁創建友成書院,聘請當時的大學問家呂祖謙主師席,培養了一批人才。友成書院是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在東陽孔廟創辦縣學以來最早的一座書院。

興建時期

約在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為紀念天台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中興天台宗,原法華寺改名為中興寺。吳越國君錢弘俶,畢生崇信佛教,為保一方平安,在境內廣種福田,建造佛塔,並尊天台山高僧德韶為國師。德韶在吳越王錢弘俶的支持下,不僅在天台興建寺院13處,還多處舍資興建其他地方的佛寺。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德韶國師「罄舍資金,鼎新構砌」,中興寺內僧人文捷、敬溫、敬超、匡信、師德,以及近居善信檀越葛仁照、金暉等同力募緣,終於在公元962年建成中興寺新磚塔(即今法華寺南寺塔前身),這時候中興寺聲名遠播,各地僧侶都要來此朝拜。

布局結構

中興寺全盛時期,已經有了一個較完整的建築群體,採用對稱式布局,沿中軸線排列了山門、蓮池、平台、佛閣、配殿、大殿等建築,規模宏大,甲於諸剎。

到北宋治平甲辰(公元1064年),中興寺附近又建造了環翠閣(先更名為岩北禪寺)。

《東陽康熙志》中的宋曹冠《中興寺環翠閣記》這樣描述:「憑欄徙倚,極目虛曠,東接涵碧,西望甑山,南臨峴峰,北瞰畫水,疏篁茂樾,煙霏斂散,平田迥野,鷗鷺去來,松聲泉溜,清音唱喁,雨暘晦明,變態萬狀,四序之景不同,而覽物之際咸足,以暢幽情也!」環翠閣只是中興寺的附屬建築,但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使中興寺的建築布局更加完美,也反映出中興寺的興盛景象。除環翠閣外,中興寺附近還有棲賢庵·羅隱宅、三杯亭、雙魚寺等勝跡,這裡也是文人雅士酬飲遊樂、吟唱題詠的遊覽勝地。

厲乾耀舍宅復興法華寺史載,法華寺最早在縣東十五里處(現在金店一帶)。根據《東陽隆慶續志》,法華寺在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已廢。

數年後,唐朝刺史厲文才辭官歸鄉,卜居天馬山下(峴山分支),所建屋宇「室宇精華,林園大盛」,人稱「厲刺史府」。大約130餘年後的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翰林學士厲乾耀(厲文才之孫)等兄弟六人商量,舍居所為寺,請東白山大德超禪師來法華寺任住持,謀修建寺,「撤堂為殿、廣榭為樓、雕玉刻石、金碧輝煌,鐘有台、經有藏、禪有院、律有堂,實為佛界嚴淨,江南勝跡」。據傳,寺院範圍數十畝,僧侶數百人,寺規甚嚴,遠近聞名,為當時著名古剎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