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偉大的句號(甘茂華)

(重新導向自 专栏 伟大的句号 甘茂华)
偉大的句號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偉大的句號》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偉大的句號

歲月的長河無法割斷,多少往事風濤中……

從1931年算起,抗日戰爭歷時14年。我們通常所說的八年抗戰,始於宛平盧溝橋,終於芷江七里橋。有兩句詩可以概括: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出芷江。湖南懷化境內的芷江,原本是個僻處山叢的湘西小縣城,儘管歷史悠久風景秀美,人們卻知之甚少。直到1945年8月21日,日軍降使遠來這裡投降而驚動世界,於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我國近代史上抵禦外敵入侵取得完全勝利最光輝的一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這裡畫上了一個偉大的句號。

時隔70年之後,我來到湖南芷江東郊七里橋,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去的那天陽光燦爛,位於舞水之濱的紀念館,陽光中金碧輝煌,奔流不息的舞水,有一種「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壯美。站在遠處,就能看見那座屹立在高台之上的和平塔,形似天壇,巍巍然,俯瞰山川大地。

在這裡,曾經封存的記憶被打開了。

走進大門,迎面是一座大理石雕砌的「受降紀念坊」。這是華夏唯一紀念抗戰勝利受降的標誌性建築,被譽為「中國凱旋門」。紀念坊為四柱三拱門式建築,漢字的「血」字造型,讓人看一眼就能想起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回憶起中華抗日健兒血染神州的豐功偉績。我站在紀念坊前留影,銘記着生命中這一刻的凝重與沉思。

雖然世事滄桑,但抗戰烈士生命還在不斷延續。

穿過一條兩旁柏樹森森的平坦寬展的大路,就到了芷江受降會場。這是一棟黑色魚鱗板雙層結構西式平房,東西兩頭有出口處和休息室。會場布置按上下之間長方桌面對面的會場形式擺設的,嚴肅而簡樸。會議專為日本降使準備了一支鼠鬚毛筆。日方代表今井武夫等四人進入受降會場後,脫帽,立正,向中方代表鞠躬,然後開始日本投降典禮。據《今井武夫回憶錄》所載,降使一行「沉痛地陷於傷感之中」。今井撫然嘆息:「作為戰敗國使節,等於銬着雙手來中國投降。」《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記》寫道:「八年血淚,換得地展眉頭,天露笑臉。太陽旗下之武士道者,終俯首於七里橋下,接受投降備忘錄,交出兵力部署圖。雪民族之大恥,揚炎黃之天威。」

我們回望硝煙,守衛和平。活着,但要記住這一切。

抗戰勝利紀念館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展出二戰文物、文照、電函、圖表等1500多件,還有中、美、英、蘇、捷、法、比、日等八國二戰兵器一批。展館第一部分是「日寇侵華,罪行累累」,第二部分是「中國抗戰,浴血疆場」,第三部分是「芷江受降,載入史冊」,第四部分是「牢記歷史,珍愛和平」。我邊看邊思索,清醒地意識到,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是值得我們全民族為之驕傲的。尤其是抗日將士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毅然以血肉之軀作最後的抵抗,其感天動地的浩然之氣,令人心血沸騰。我想起了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戰役中犧牲後,身上不僅有槍傷還有刺刀傷,他與日寇死戰的慘烈之狀,令人潸然淚下;想起了太行山滾滾的硝煙,冀中平原茫茫的風雪,想起了台兒莊大戰,想起了湘西會戰,想起了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想起了埋葬着十幾萬年輕戰士的崑崙關,想起了八年抗戰中有3500萬中國軍民傷亡,血流成河,染紅了神州。我想這一篇又一篇並不遙遠的史詩,只要讀了就忘不了。誰能不為民族的苦難而熱淚盈眶,誰能不為捨身抗敵的將士而血脈賁張?芷江抗戰勝利紀念館,就是一部全民族抗戰的家譜實錄。

如果忘記過去,那就意味着背叛。

從芷江回到懷化賓館,湖南電視台正播放一首歌《芷蘭花》。據說芷蘭花產在芷江,高貴典雅,象徵着中國將士拋生死為家國的民族愛國情懷。那歌聲通透明亮,唱得人盪氣迴腸:「……芷蘭花,勝利果,英雄的豐碑我們用生命築過。漫步在風雨橋頭,回首歷史長河,天佑中華永平安,神州同唱和平歌。」芷江受降紀念坊,既是一座抗日豐碑,又是我們獲取民族記憶的一個平台。美麗的芷蘭花,是我們心中永遠綻放的和平花。

聆聽歲月在這裡吟唱,我堅信,往事並不如煙。[1]

作者簡介

甘茂華,土家族,籍貫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