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公主做了這件事後變得美若天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丑公主做了這件事後竟變得美若天仙?那個小女兒就是今天的公主。因為毀謗辱罵聖賢辟支佛的緣故,造下口業,從此便常常領受醜陋的形體,自取痛苦好幾世。她能獲得美妙的面相,是因為後來看見神奇變化,急忙悔悟,回複本心,而且她家長久以來供養辟支佛,供養的物品都是經由這女孩的手,因為這樣盛大的功德,所以世世代代富貴,一直到解脫世俗為止
原文
懺悔罪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懺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後不會再作。「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因為罪本身是緣生緣滅的,它沒有實在的自性,只是一種妄有。罪業本是虛幻不實的,因為眾生妄心執着,故有罪生罪滅的實在感。一旦我們破除了心中對罪的執着,它也就隨緣散而滅,這就是懺罪的原理。
波斯匿王的王后茉莉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叫波安羅,她的面貌醜陋,根本不像人類;皮膚粗糙乾澀,比樹皮還差;而頭髮又硬又直,和馬的尾巴差不多。國王看這個女兒生得這副長相,便吩咐宮中的人要小心守護,千萬不要讓外頭的人看見,免得丟皇家的面子。
不久,小公主波安羅長大成人,為了這個醜陋女兒的婚姻大事,波斯匿王秘密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家道中落、沒有能力娶妻的讀書人,把公主賜給他,並為公主建造一座毫華的宮殿,屋中裝置七道門,長年上鎖封閉,鑰匙則交給駙馬帶在身邊。
每次富豪貴族的聚會,駙馬都是單獨一人到場。漸漸的,所有人都在私下談論:「公主如果不是絕色美女,就是第一等的醜女了,否則為什麼不敢讓其它人看見呢?」
「駙馬他就算不放公主出門,我們也要想辦法看看公主到底長得什麼樣!」
於是有幾個喜歡找麻煩的人設計了一個圈套,想辦法把駙馬灌醉,再從駙馬身上搜出那一串鑰匙,然後偷偷到駙馬家中。
當這五人拿着鑰匙,一一把七道門打開,看見裡頭的公主時,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眼前的公主容貌超凡出眾,像天上的仙女一樣,四周還閃耀着神聖的光芒。趁公主還沒發現他們,五人連忙回到宴會中把鑰匙放回駙馬身上,並將所見到的報告其它人。
駙馬酒醒之後,慢慢走回家去,回家後看到自己的妻子變得美若天仙,嚇了一大跳,問:
「你……你是誰?怎麼來到我家的?」
公主回答:「我就是你的妻子啊!」
原來當天早上駙馬出門趕赴宴會後,波安羅公主在家中深深自責:
「我不知道前世種下什麼樣的罪孽,今世被父親和丈夫厭惡,把我鎖在暗室裡頭。」想到這裡,眼淚便掉了下來。但公主忽然轉念一想:「其實我很幸運能生在佛陀降世的時代。我聽別人說過,一切受苦受難的人只要能用至誠的心意悔改乞求,沒有不蒙受佛法的恩惠而得到超度解脫的。」於是公主非常虔誠尊敬的對着天空跪拜,祈願說道:
「希望佛陀垂憐慈悲,來到我的面前,除去我的罪業。」
這時公主非常精誠又堅定恭敬,佛陀知道了,就在天際顯現出自己神聖的法像。公主看見佛陀發出的法像,驚訝得讚嘆起那世間少有的面容。因為公主用歡喜恭敬的心禮佛,所以身上醜陋的樣貌都消失了,頭髮變得細軟烏黑,相貌美妙端莊,就像天上的仙女一樣。
佛陀為她解說佛法,掃除她心中的煩惱疑惑和各種惡念,使公主的心變得澄淨透徹,當場證得須陀洹果。
後來駙馬把這個消息告訴國王,國王急忙來見公主,當他看到公主美妙的面相時,高興得不得了,立刻帶領眾人到佛陀座前至誠跪拜。
波斯匿王合掌問佛陀:「世尊!我這女兒以前種下什麼福報,可以投生在皇家?又造了什麼業報,今生長得這樣醜陋?」
佛陀說:「過去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長者,家中供養一位無師自通的辟支佛。那位辟支佛隱藏美妙的面相,常常顯現醜陋的容貌來檢驗拜佛者的心地。
長者有一個小女兒,天天都看見那位辟支佛,心生嫌惡,出口辱罵:「你這個出家人面貌醜陋、皮膚粗糙,看了就討厭!」
後來這位辟支佛將要進入涅槃時,為供養他的長者家做出各種變化,像是飛騰在虛空之中、身體出入水火之中、躺臥在空中等,用各種方式顯現神通。
那位小女兒這時才恭敬又害怕,馬上悔過並深深自責,對辟支佛說:「我實在是沒有智慧,邪惡的心腸、惡毒的口,得罪了聖賢,希望您不要在意。」
辟支佛聽了,微微的點了點頭。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那個小女兒就是今天的公主。因為毀謗辱罵聖賢辟支佛的緣故,造下口業,從此便常常領受醜陋的形體,自取痛苦好幾世。她能獲得美妙的面相,是因為後來看見神奇變化,急忙悔悟,回複本心,而且她家長久以來供養辟支佛,供養的物品都是經由這女孩的手,因為這樣盛大的功德,所以世世代代富貴,一直到解脫世俗為止。」[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