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可思議的輪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可思議的輪迴,和尚師父問:他們在哪?老方丈答道:那鼓,就是師父你今天擂的鼓,那頭牛後來轉生後,為了報答廟裡住持的恩德,也出家為僧,服侍住持——他就是師父你啊。

原文

  有一座小廟裡,住着一位和尚師父和一位小沙彌,小沙彌只有9歲。小沙彌長得面容清秀,聰明伶俐,就是生性頑皮,常常看着一些事情無端發笑,說些稀奇古怪的話,讓和尚師父也摸不着頭腦。

  這一天,和尚師父要外出雲遊,少不了要帶上小沙彌,這可樂壞了小沙彌,弄得小沙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和尚師父正色道:出家人要守清規戒律,如此輕狂成何體統!小沙彌連忙收起笑容止住手腳,連連稱是。

  這一天,師徒二人出行,來到田間小路上,看到一中年農夫趕着青牛耕地,小沙彌看了一會,不覺抿嘴笑出聲來,弄得和尚師傅不知所笑何為,厲聲說道:你這孽障,笑些什麼?

  小沙彌隨口應道:老子耕地兒扶犁,你說稀奇不稀奇?

  ——明明是牛耕地,人扶犁,牛在前人在後,怎麼是老子耕地兒扶犁,一派胡言,快走快走。

  師徒二個接着前行,來到一個村口,這時一青年婦女抱着一個孩子出來,給孩子端尿,小沙彌看了,忍不住大笑起來,和尚師父連忙正色道:你這個輕狂的孽障,為何如此發笑?

  小沙彌答道:媳婦端了公公的尿,你說可笑不可笑?

  ——明明是女施主給她的孩子端尿,怎麼是給公公端尿,胡言亂語,快走快走。

  正是太陽落山的時候,他們來到一座大廟前。這座廟是和尚師父年輕時出家的地方,接待他們的是年逾古稀的老方丈。晚飯時分,小沙彌看到廟前的大鼓,拿起鼓錘就要擊鼓,和尚師父搶前一步,一把奪過。當值的和尚看到兩師徒搶雷錘,覺得有趣,以為他們沒有見識這麼大的鼓,都想擂鼓,也到了擊鼓時間,就說時間到了,快擊鼓。

  和尚師父聽值班和尚要自己擊鼓,也不好推辭,就用力擊起鼓來,那沉沉的鼓聲,在寺院迴蕩。這時小沙彌哈哈大笑,笑得眾和尚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莫名其妙。

  此時小沙彌大聲說道:自已擂了自己的皮,你說稀奇不奇?

  此時和尚師父看自己的徒弟在無端恥笑自己,什麼自己擂自己的皮,難道我身上披的是牛皮?連忙喝令小沙彌跪下受罰。

  此時老方丈從裡面走出,拉着和尚師父同桌進餐,並請小沙彌同桌。

  老方丈打量了師徒二人,笑問:剛才師父為何動怒?和尚師父答道:我這徒弟太頑皮,不守清規,看到什麼就無端發笑,現在都笑到我的頭上了。

  老方丈哦了一聲,用和藹的眼神看着小沙彌,問:你看到什麼,因何發笑?如說得有理,老納求你師父免你罰。

  小沙彌說道:我看那中年男子揮着鞭子趕着牛耕地,其實那牛是男子的父親。他父親在世時,好吃懶做,不務正業,而他的兒子勤扒苦做,積積攢攢,而所積攢的家業,都被他父親揮攉一空。故父親死後到閻王那報到,閻王要他還債其子,就轉了牛生。

  和尚師父問:那青年女子抱子出來,你又為何傻笑?

  小沙彌說道:那女人抱的孩子,原是那女人的公公轉世,她公公在世時,十分勤勞節儉,故此攢下了一份厚實的家業,成為這個地方附近幾個村的富戶。那公公去逝後,他到媳婦跟前轉世。我看到那媳婦給小孩端尿,故而發笑。

  和尚師父又問:那我擊鼓,你又為何發笑?

  這個……小沙彌欲言又止,面有難色,老方丈揮揮手,叫小沙彌下去,老方丈說:這個還是我來說吧。

  原來在這附近有一家員外,他家養了一頭牛,後來這頭牛就老死了。員外可憐牛一世勞苦,沒有宰殺,就選個地方將牛掩埋了。後來牛要轉世了,它轉世人生,可他身上牛皮未脫。老牛就給這大廟裡的住持報夢。後來老住持就將夢裡說的事告知了員外。員外立即派人將牛挖起。將牛挖起時,牛皮還完好無缺,員外讓人把皮剝下,捐到大廟做了個鼓。這個鼓現在還在呢。

  鼓還在?和尚師父有些驚奇。老方丈說:不僅鼓在,而且當年被託夢的老住持、那頭轉世的牛今天都在這裡。

  和尚師父問:他們在哪?老方丈答道:那鼓,就是師父你今天擂的鼓,那頭牛後來轉生後,為了報答廟裡住持的恩德,也出家為僧,服侍住持——他就是師父你啊。

  和尚師父一驚:是我?無怪我那頑徒說我是自己擂了自己的皮,那老住持是?和尚師父已若有所悟。

  老住持笑笑,那老住持就是你的那位頑徒啊,他前輩子修得不錯,但沒有修成,所以這輩子接着修。由於他前世的修過,打下底子,所以他這世是開着天眼的。他說的那些稀奇古怪的話,就是他神目所見啊。

  和尚師父應了一聲,對老方丈謝道:多謝師父指教。我是錯怪他了。

  方丈說道:你也不必過於自責,嚴師出高徒嘛。他雖說慧根不錯,但好玉也要好人雕琢嘛。如果他這世能修成,那師父你也是功不可沒的,師父可要嚴加管教。[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