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是1950年夏,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在上海發起,1951年4月中國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運動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後,機構設在上海,1954年8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後,機構也設在上海,上海成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中心。1955年3月17日成立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同年4月25~29日舉行上海市基督教第一屆代表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簡稱上海三自或市三自),章程規定該會的宗旨為團結全市基督徒,促進本市教會及基督教團體徹底實現自治、自養、自傳,積極參加反帝愛國及保衛世界和平運動。陳見真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三自主席,謝永欽、竺規身、戚慶才、劉良模、錢團運為副主席,羅冠宗為秘書長。

目錄

沿革

1956年5月召開上海市基督教第二屆代表會議,謝永欽當選為上海市三自主席,竺規身、戚慶才、劉良模、毛克忠、錢團運、左弗如為副主席,羅冠宗為秘書長。1961年4月召開上海市基督教第三屆代表會議,謝永欽繼續當選為市三自主席,左弗如、戚慶才、孫彥理、毛克忠、謝頌三為副主席,羅冠宗為秘書長。1958年1月20日~7月15日上海市三自舉行常委第二屆第八次(擴大)會議,會議期間進行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會後召開了上海市基督教工作人員及信徒代表會議,在會上決定實行上海各教會的聯合禮拜,以區為範圍不分宗派合併禮拜堂,合併以後留下少數教職人員,其餘人員或退休或轉業參加生產勞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教堂關閉,上海市三自被迫停止宗教活動。1979年6月,上海市三自召開第三屆第三次全體委員會議,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市三自召開的首次全體委員會議。增補委員14人,常務委員14人,羅冠宗當選為上海市三自主席,沈德溶、戚慶才、孫彥理、毛克忠、謝頌三、鄭建業、陳善祥、朱大衛為副主席,尹襄為秘書長。會上成立了教會事工委員會、史料工作組、對外工作組、聯絡組。會後,市三自協助市有關部門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含冤去世的基督教領袖陳見真、謝永欽、左弗如等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為滿足信徒參加禮拜的需要,同年9月,開始陸續開放各區禮拜堂。1981年8月11日召開上海市基督教第四屆代表會議,為了搞好教務工作,這次會議決定成立上海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1986年5月召開第五屆基督教代表會議,羅冠宗連任市三自主席,尹襄、王菊珍、史奇珪、朱大衛、吳守仁、周瑾、陳善祥為副主席,尹襄為秘書長(兼)。1992年6月召開第六屆代表會議,對上海市三自的章程進行了修改,規定其宗旨和任務為: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全市基督徒熱愛社會主義祖國,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原則,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方針;鞏固和發展三自愛國運動的成果;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教會合法權益;推動全市基督徒為維護國家穩定,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實現祖國統一,並為開展國際友好往來與維護世界和平而貢獻力量。羅冠宗當選為市三自名譽主席,沈德溶當選為市三自主席,尹襄(常務)、王菊珍、甘賢貞、史奇珪、朱大衛、楊安鼎、范寶賢、周瑾、須啟道、姚民權、虞頌華為副主席,傅先偉為秘書長。1997年10月召開第七屆基督教代表會議,強調完善規章制度建設,加大力度培養中青年教職接班人。羅冠宗當選為上海市三自名譽主席,沈德溶繼續當選上海市三自主席,華耀增(常務)、王建華、王菊珍、陸明達、陸劍鳴、張芹國、姚民權、桑約翰為副主席,傅先偉為秘書長,尹襄為首席顧問,王磯法、甘賢貞、朱大衛、任鍾祥、吳守仁、張心田、陳善祥、須啟道、程步雲、虞頌華10人為顧問。

1981年8月,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成立後,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的許多活動和工作,經常和教務委員會結合在一起,以市基督教兩會的名義舉行。

宗教活動

1985年4月28日,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30周年,為慶祝上海教會30年來的成績,全市各堂同時舉行慶祝上海三自成立30周年感恩禮拜。據統計,全市(包括郊區各堂)參加感恩禮拜的達3萬餘人次,各堂還分別舉行慶祝會、茶話會、座談會。市基督教兩會負責人羅冠宗、戚慶才、孫彥理、尹襄、唐守臨、周瑾、朱大衛、張心田、王磯法、沈以藩、程步雲等都分別參加或主領各堂的感恩禮拜。

自1979年9月2日沐恩堂舉行首次復堂禮拜以後,上海其他區的禮拜堂也陸續恢復宗教活動。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市基督教兩會決定在復堂10周年之際,假座可容納3700餘人的黃浦體育館舉行盛大的感恩禮拜。1989年9月10日下午,孫彥理主教宣布禮拜開始,在電風琴奏出的序樂聲中,各堂唱詩班350人左右列隊徐徐入座,有30多位牧師身穿黑袍、掛紅色聖帶走上主席台。各堂唱詩班依次獻唱,感恩頌讚連綿不斷。為了加強信徒對三自愛國運動的認識,市三自在召開第四屆代表會議之前,組織全市教職人員、區三自聯絡員和信徒舉辦基督教三自愛國講座,同時還發動各區舉辦講座,南市、虹口等區的聽眾達到八九百人,各區在每次宣講後組織一二百人進行討論。

至1986年,全市已有22座禮拜堂恢復禮拜,每個區、縣都有了禮拜堂,另外還有聚會點30處,每周主日(星期日)和安息日(星期六)共舉行42次禮拜聚會,參加人數約35000人次。此外各教堂還有查經班、讀經班、唱詩班、學唱班、祈禱會、慕道班等各種聚會和婚禮、喪禮、紀念追思禮拜、敬老敬牧禮拜、感恩禮拜、為和平祈禱、神學教育禮拜等。自1979年恢復禮拜以來,每年加入教會的新信徒約有5000~6000人。禮儀上有不同特點的信徒,按照統籌兼顧,互相尊重的原則,在可能的範圍內滿足信徒們的需要。除了兼有點水禮與浸禮兩種洗禮儀式、主日與安息日都有禮拜外,1983年起個別堂還不定期舉行儀文式(原聖公會)聖餐禮拜。從1985年1月起恢復擘餅聚會,在1984年起為守安息日的信徒舉行浸禮和謙卑禮。1979年以後,上海基督徒自己出資在市區先後興建了新的滬西禮拜堂、惠中堂及滬東禮拜堂。另外在郊區嘉定新建了善牧堂,在崇明縣新建了崇主堂,先後還修建了奉賢縣的奉城禮拜堂、閔行區的福音堂和南匯縣周浦洗心堂等。在市區還恢復開放靜安區新恩堂、虹口區鴻德堂,收回了虹口區全備福音堂等的使用權。1998年底全市和郊縣共有基督教宗教活動場所103處,以堂帶點48處,基督教信徒15.1萬人。為照顧一些信徒的特殊需要,有的堂設立了粵語禮拜,潮語禮拜和盲人禮拜,對年老體弱或離堂較遠的信徒,各堂都實行上門施洗、送聖餐等。

[80年代初,羅冠宗、江文漢、戚慶才在三自代表會議上]

日常工作

解放後,中共和政府為了使基督教成為中國信徒自己管理的教會,曾經對教會的房產制定了一些基本政策,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宗教房租收入停止,教職人員生活來源無着,用於正常的宗教活動經費也難以解決,致使中央關於宗教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不能落實。為了解決宗教團體自養和宗教教職人員經濟生活,1980年7月16日,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國家建委等單位關於落實宗教團體房產等問題,並採取以下辦法解決:將宗教團體包租房屋的產權全部退給宗教團體,無法退的應折價付款;「文化大革命」以來停付的包租費,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實事求是地結算;「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占用的教堂等房屋,屬於對內對外工作需要繼續開放者,應退還各教使用;各宗教團體被凍結上交財政的存款由當地財政部門予以退還。為了更好地收回教會的房產,市基督教兩會成立了房產組。幾年中,房產組查閱了大量的原始資料,不斷地與有關部門談判交涉,共收回教產121478.6平方米,其中包括18處教堂及其他被占用的教會房產;將萬航渡路676弄內的原教會房產開發建造了萬航公寓,分配給教職人員居住;房產租金收益也逐年增加,1994年全年各類租金收入約125萬元。1992年後,市三自在市宗教事務局及有關政府部門的協調下,共落政收回教產12處,建築面積總計36000多平方米,其中有長期難以解決產權歸屬問題的揚子飯店,也終於收回了。1993~1998年,陸續為76名教職人員以分配、調配和增配等形式,解決住房困難,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住房條件。

為了教會事工的開展,市基督教兩會編印、出版了各類書籍,如唐守臨、任鍾祥著《為真道竭力爭辯》、姚民權著《上海基督教史(1843~1949)》、丁光訓著《怎樣讀聖經》、以及市兩會編纂的《三自愛國講座》、《喜迎香港回歸慶祝活動專輯》、《怎樣看待〈聖經密碼〉》等。自80年代初起,市兩會每年還出版發行基督教年曆,每次召開市基督教代表會議後,都編輯出版代表會議的專輯。

為結合社會和教會重大歷史事件,市三自經常對教職人員進行三自愛國教育。如在三自愛國運動40周年之際,開展紀念報告會、研討會、交流會等各種活動,邀請三自運動老前輩羅冠宗、沈德溶等報告三自運動的來歷及其重大意義,羅冠宗還為大家學習《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文選》作輔導報告,請一些親身經歷過三自運動發起的教職人員,如陸傳芳、史奇珪、陳以諾、王奎麟等現身說法,談三自運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體會,請金陵神學院教授趙志恩演講三自的神學意義,請部分青年教職人員交流自己學習三自的認識。中國基督教第六屆代表會議後,市基督教兩會在各區、縣基督教兩會的支持下,組織出席全國代表會議的代表到各區、縣作了20場的傳達報告,2000餘位各區、縣基督教兩會的委員、信徒聽了傳達,並進行了討論。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市基督教兩會組織各堂唱詩班參加抗戰歌曲演唱會。

[80年代初,鄧裕志、劉良模、江文漢、沈以藩、曹聖潔、沈承恩、華耀增等在翻閱粉碎「四人幫」後重新出版的《聖經》]

為迎接香港回歸祖國,上海市基督教兩會領導從1997年4月開始,多次召開辦公會議和各堂主任牧師會議,討論如何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激發信徒們的愛國熱情,喜迎香港回歸。5月15日,上海基督教在沐恩堂舉行「憶歷史、慶回歸、興中華」大型座談,市基督教兩會常務委員、全體教職人員共80餘人參加。同月,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沈德溶率上海市基督教代表團赴香港友好訪問。為參加市宗教事務局舉辦的香港知識競賽,在預選的基礎上確定4名代表組成市基督教兩會代表隊參加全市宗教界的知識競賽。6月13日,市基督教兩會組織全市教職人員和區、市基督教兩會工作人員等130餘人觀看電影《鴉片戰爭》。6月20日,市基督教兩會假新閘路1031號舉行市基督教「喜迎香港回歸藝術作品展覽會」開幕典禮,近100人參加,其中有近90歲高齡的著名畫家、基督徒吳青霞的作品等。6月26日,市基督教兩會在沐恩堂舉辦迎香港回歸演講會,19位代表參賽;在臨近香港回歸前兩天,又在沐恩堂舉行了千人迎回歸的歌唱大會,11個區、全國基督教兩會和上海市基督教兩會共12支歌詠隊輪流上台演唱。7月3日,上海市基督教兩會和全國基督教兩會為了慶祝香港回歸,在沐恩堂舉行名為「讚美上帝公義之彰顯,感謝上帝福佑我中華」的感恩禮拜,來自全市各堂的600多位信徒和教職人員參加禮拜。在香港回歸的日子裡,上海各區、縣基督教兩會在所屬各教堂同時舉行了感恩禮拜。7月10日,基督教代表隊參加市宗教事務局組織的上海市宗教界慶祝香港回歸演唱歌詠大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90年代以來,當我國部分地區遭遇嚴重自然災害時,市基督教兩會在各區、縣基督教兩會的支持下,多次組織發動信徒「獻上一份愛,奉上一片情」的賑災活動,據不完全統計,5年內捐助各災區的棉被、棉衣共達8萬多條(件),捐款13萬餘元,曾為災區教堂得建捐贈20餘萬元。

市基督教兩會鼓勵熱心服務社會公益事業,全市基督教信徒為在上海舉辦的東亞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運動會、淞滬抗戰紀念館、傷殘兒童特殊教育基金會、福利院,以及一些當地的修橋、鋪路等各項捐款達30餘萬元,近年來又為社會幫困基金捐助達21萬元。

90年代後,各區(縣)基督教兩會及基層堂(點)為配合文明社區服務,組織信徒中的醫務人員下街道里弄提供義診、醫療諮詢服務達上萬人次;配合社區為一些街道里弄孤寡老人提供洗頭、洗腳、洗衣、護理等多種服務達3000餘人次;協助街道里弄化解家庭鄰里之間發生的各種矛盾。

90年代以來基督教界出現了一批先進人物,他們中間有上海市海峽律師事務所律師項黎,專事兒童外語教學的優秀教師包起銅,長期義務為街道里弄居民上門送醫送藥、不辭辛勞的退休老醫生張鍔等。為幫助教職人員克服可能遇到的特殊困難,自1995年起在各區、縣基督教兩會支持下,籌措資金100萬元,設立了教牧基金。歷年來共幫困教職人員192人次,補助金額達65800元。

自80年代初以來,市三自每兩周一次組織教職人員政治學習,還經常組織參觀活動,積極引導教職人員堅持三自原則辦好教會。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宗教,擁有超過20億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誕生[2],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信仰。當它從一小批信徒開始時,許多歷史學家將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採用視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