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奉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奉鎮地處贛西北部,東經114°34'19"~114°46'05",北緯28°41'41"~28°47' 31"。修水縣東南邊陲,東抵奉新縣柳溪鄉、宜豐縣潭山鎮,西南毗銅鼓縣帶溪鄉,北連何市鎮、東北接黃港鎮,總面積126.54平方千米。轄觀前、麻洞、石街、山背、湖山、沙洲、石坪7個村和1個茶場、2個林場、1個居民社區。有99個村民小組,229個自然村,18000餘人。鎮政府駐觀前集鎮,西北距縣政府駐地50千米。上奉鎮有近3萬畝肥沃的耕地和14萬畝山林。風光秀麗、特產豐富、素有"修水糧倉"之稱。[1]

鄉鎮簡介

上奉鎮地處贛西北的修水縣東南邊陲,總地域面積126.54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其所轄鄉村有:上奉街居委會、石街村、山背村、石坪村、沙洲村、湖山村、觀前村、麻洞村等。上奉鎮有近3萬畝肥沃的耕地和14萬畝山林。風光秀麗、特產豐富、素有"修水糧倉"之稱。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經濟飛速發展,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上奉板鴨廠、鉛筆廠、林化廠、茶葉精製廠、地板廠等鄉鎮企業所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有的已出口東南亞、歐洲,有的在國內市場享有盛譽。該鎮交通便利,新鋪設的油路可直達武漢、南昌、九江等城市,電力資源豐富、電信系統、金融系統可為客商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上奉鎮特產豐富,主產糧食,豆腐,艾米果,上奉"米酒",肉,鬼辣椒等。

集鎮情況

按照"加強村鎮建設,轉變鄉村面貌"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一河兩岸、三縱三橫"的可控性集鎮規劃,集鎮地域達0.56平方公里,通過積極鼓勵和引導群眾到中心村和集鎮落戶,聚集人氣,採取鎮村聯動模式,將集鎮的整治提升與中心村建設有機結合,與易地扶貧安置相結合。目前整個集鎮的路網、綠化、亮化工程得到落實,新區規劃的計生辦、財政所、郵政所已相繼投入使用,2018年,繼續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思路,集鎮山背文化廣場、中心幼兒園、公租房已建成使用,集鎮綠化、亮化全面完成;衛生院、中心小學建設完成規劃設計,教育均衡化建設全面啟動集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新區服務功能不斷在提升。

民生情況

政府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建成的項目有:投資3000萬元的9.8公里修銅線改造項目;投資1200萬元的觀溪景觀河堤建設項目;投資200萬元的中心幼兒園建設項目;投資360萬元的環鎮公路提升改造項目;投資120萬元的山背文化廣場建設項目;投資120萬元的集鎮路網建設項目;投資220萬元的麻洞、觀前、沙洲村部建設項目;投資650萬元的觀溪大橋建設項目;投資1000萬元的沙洲、湖山、山背農業綜合開發及標準糧田改造項目;投資160萬元的沙洲爐坊橋建設項目⑪投資270萬的環鎮公路改造項目;⑫投資400萬的新農村建設項目;⑬投資80萬的麻洞、湖山村級衛生所投入使用;⑭全面啟動農村生活垃圾無公害處理,投資60萬新建焚燒爐一座。

歷史文化

上奉鎮是一文明古鎮,人類活動可追溯到距今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的"跑馬嶺"被歷史學家命名為"山背文化遺址",現時常出土的文物為各博物館所收藏。"山背文化遺址"距修水縣城約36公里,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長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修水的山背文化、廣東曲江的石峽文化、福建閩江的曇石山文化為東南地區三種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61年1月-9月,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鑑定工作組在修水縣山背地域發現43處古文化遺址,並選擇跑馬嶺、楊家坪及養鴨場三處遺址進行試掘,揭露面積200平方米。調查和試掘共獲480件石器。山背文化從石器方面來看,總的特點是磨製精細、體大身長、渾厚粗壯、別具一格,種類有石錛、石斧、石鏃、石鏟、石鑿、石球等,而以段石錛、石斧、石刀為代表。石鏃也是當時原始人類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和武器,其數量僅次於段石錛。石刀有無孔和有孔之別,其形狀以半月形居多。出土的陶器有夾粗砂陶和泥質紅陶,夾粗砂陶和泥質灰陶及黑陶三種陶器,以夾砂紅陶最多,其小有羼粗砂和細砂之別,而以夾粗砂陶為常見。

山背發現的43處遺址,基本上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下層紅砂陶文化,上層為印紋硬陶遺址。已發掘的跑馬嶺,上層印紋硬陶的堆積幾乎都已沖刷殆盡。第二類是單純的印紋硬陶遺址,普遍保存不好。兩類遺址中的第一類比較多。這類所謂印紋硬陶遺址從採集的器皿的幾何印紋來看,實際就是商代吳城文化。山背地區這種下層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上層有商代吳城文化的堆積情況,與江西其它地區發掘的情況大體一致。發掘證實,山背跑馬嶺文化遺址系公元前28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它是長江中下游和鄱陽湖地區一種以段石錛和紅砂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專家提出將贛鄱地區以段石錛和紅砂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單獨命名為"山背文化"。197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鑑定後,認可了這一命名。山背文化遺址於1987年12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背遺址",包括跑馬嶺、楊家坪等43處遺址。上層為商代遺址,下層為新晚遺址。經六十年代初期發掘,獲得了大批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並發現了原始人類的居住遺址。

原始社會考古表明,九江的先民們早在中石器時代就在這裡勞動、生息、繁衍。進入新石器時代,他們已經較熟練地掌握了制陶技術。新石器時代早期,陶製品就與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的陶品有相似之處。隨後既有自身文化的發展規律,又受鄰近各省文化的相互影響。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背遺址下層那種以有段石錛和夾砂紅陶為主要特徵文化遺存,廣泛地分布在鄱陽湖濱和贛江中下游地區,有人稱這種文化為"山背文化"。

自古修水節慶日繁多,有夏曆元旦、立春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在上奉鎮,嬰兒出生第三天,其外祖母家要送衣、被、鞋、襪和一缽糖炒芝麻,四大碗菜餚(豆乾、魚、大肉等)及桂圓、紅棗、荔枝,有的請親友吃"滿月酒"或"周歲酒",以保吉祥平安。壽慶從五十或六十開始。五十曰"年過半百",六十曰"花甲",七十曰"古稀",八十、九十曰"耄耋",百歲稱之"頤期"。改革開放,以人為本,百歲老人已不算稀奇。

此外,地處贛西北邊陲之修水縣其飲茶之風較盛,且喜嚼茶葉。紅茶外銷,綠茶自飲之。"贛北珍品"之稱的修水泡茶,其什錦茶佐料有茶葉、菊花、芝麻、黃豆、蘿蔔丁、茶芎、薑絲、黃蕊芽、柑橘皮、花椒等,用以貴客啜食。上奉是一個非常好客的地方,每當有客人到家中做客是,上奉人便會拿出自家釀製的谷酒或水酒來招待客人。

經濟發展

上奉鎮四面環山,其主要居民點分布于山間的低洼盆地地帶,屬於亞熱帶季風季候,夏季高溫多雨,適宜水稻的種植,處於長江支流修水流域,水系十分發達,河流較多,而且當地人在農田附近修築了很多水泥的溝渠,以供伏旱等乾旱時期農田灌溉之用。因此,當地的自然條件還是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上奉鎮自然資源優越,地方特產豐富,向為修水產糧大鎮。多年來,雖然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當地群眾普遍認為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相比已顯後勁不足,其根源在於群眾觀念滯後,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尤以智力投資意識淡薄,尊師重教氛圍不濃。"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上奉鎮創新扶貧方式,變"輸血"為造血,充分利用農民夜校等載體,通過舉辦知識講座,建立培訓基地等方式,讓貧困戶掌握1-2門實用技術,達到在自己的骨頭上長肉。針對一些困難群眾有致富技能,缺乏啟動資金的情況,該鎮在幹部中開展"農民貸款,幹部擔保"結對幫扶活動。

2008年,上奉鎮圍繞"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特色化、信息便捷化、工作經常化、社會和諧化"目標,全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培育10家投資超50萬元的民營企業;新增水利設施10處;努力培養年收入超10萬元的致富標兵10名;全力為民辦好十件實事。確保財政收入超100萬元;搞好"民生工程"建設,完成100餘名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為全鎮500名困難群眾落實好低保生活待遇;完成集鎮基礎設施投資100萬元;培養黨員小康致富示範戶100個;發展特色產業,創辦15個茶葉、毛竹、果業、蠶桑百畝示範基地。

上奉鎮完成招商引資超千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千萬元;實現全鎮5000人勞務輸出勞務報酬超5000萬元;為2000名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確保優質商品糧超千萬斤。完成4萬畝速生豐產林的山林流轉,新建1萬畝速生豐產林;高標準管護好1萬畝公益林;搞好6萬畝工業原料林的山林流轉;確保1.6萬人全面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惠農政策;完成1萬平方米"巴西菇"試種;大力推進畜牧生產,新增100頭以上養殖大戶50戶,力爭建設1萬頭畜牧小區一個;通過三年努力,實現毛竹、茶葉兩產業面積超過1萬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