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峽電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峽電站

三峽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三峽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也是目前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着,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2020年8月,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已在長江上游形成,三峽水利樞紐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已開啟11孔泄洪。

發展歷程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

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派出的一支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在三峽進行了為期約兩個月的勘查和測量,編寫了一份《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擬定了葛洲壩、黃陵廟兩處低壩方案。這是我國專為開發三峽水力資源進行的第一次勘測和設計工作。[1]

三峽電站1.jpg

1944年,在當時的中國戰時生產局內任專家的美國人潘綏寫了一份《利用美貸款籌建中國水力發電廠與清償貸款方法》的報告。

1944年,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到三峽實地勘查後,提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即著名的"薩凡奇計劃"。

1945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成立了三峽水力發電計劃技術研究委員會、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及三峽勘測處。

194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與美國墾務局正式簽訂合約,由該局代為進行三峽大壩的設計;中國派遣技術人員前往美國參加設計工作。有關部門初步進行了壩址及庫區測量、地質調查與鑽探、經濟調查、規劃及設計工作等。[2]

1947年5月,面臨崩潰的國民政府,中止了三峽水力發電計劃的實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術人員。

1949年,長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荊江大堤險象環生。長江中下游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問題,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視。

1950年初,國務院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在武漢成立。三年後興建了荊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庫規劃的介紹時,希望在三峽修建水庫,以「畢其功於一役」。他指着地圖上的三峽說:「費了那麼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為什麼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先修那個三峽大壩怎麼樣?!」

三峽電站2.jpg

1953年10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上游局黨組向西南局財委的報告中提出,將來三峽水庫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請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關單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設廠或建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財委同意了這個意見。

1954年9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在《關於治江計劃基本方案的報告》中提出三峽壩址擬選在黃陵廟地區,蓄水位擬選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設計與論證工作。3月,在莫斯科簽訂了技術援助合同,第一批蘇聯專家6月到達武漢。長委所屬4台鑽機和第七地形測量隊先後進入三峽地區,開展測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來在北京主持會議,在聽取常委和蘇聯專家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後,肯定了國內專家的意見,正式提出,三峽水利樞紐有着「對上可以調蓄、對下可以補償」的獨特作用,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規劃的主體。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武漢暢遊長江後寫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著名詩句。

1957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為全國電力會議題詞:「為充分利用中國五億四千萬千瓦的水力資源和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遠大目標而奮鬥。」

1958年3月,周恩來總理在中共中央成都會議上作了關於長江流域和三峽工程的報告,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應當採取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方針進行工作。」當月,周恩來總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島,與隨行專家共同研究三峽工程壩址優選方案。

三峽電站3.jpg

1958年3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葛洲壩壩址。

1958年6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第一次科研會議在武漢召開,82個相關單位的268人參加,會後向中央報送了《關於三峽水利樞紐科學技術研究會議的報告》。

1958年8月,周恩來總理主持了北戴河的長江三峽會議,更具體地研究了進一步加快三峽設計及準備工作的有關問題,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峽初設要點報告。

1960年4月,水電部組織了水電系統的蘇聯專家18人及國內有關單位的專家100餘人在三峽查勘,研究選擇壩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廣州召開經濟協作會,討論了在「二五」期間投資4億元、準備1961年三峽工程開工的問題。由於暫時經濟困難和國際形勢影響,三峽建設步伐得到調整。8月蘇聯政府撤回了有關專家。

1970年,中央決定先建作為三峽總體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壩工程,一方面解決華中用電供應問題,一方面為三峽工程作準備。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作了親筆批示:「贊成興建此壩。」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

1979年,水利部向國務院報告關於三峽水利樞紐的建議,建議中央儘早決策。

1980年7月,鄧小平副總理從重慶乘船視察了三峽壩址、葛州壩工地和荊江大堤,聽取了三峽工程的匯報。

1981年1月4日,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勝利合龍。

1981年12月,葛洲壩水利樞紐二江電站一二號機組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

1981年11月,鄧小平副總理在聽取興建三峽工程的匯報時果斷表態:「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三峽電站4.jpg

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准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編制的《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確定三峽工程實施蓄水位為150米的低壩方案。

1984年底,重慶市對三峽工程實施低壩方案提出異議,認為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僅止於涪陵、忠縣間180公里的河段內,重慶以下較長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萬噸級船隊仍然不能直抵重慶。

1986年3月,鄧小平接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時表示:對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係千秋萬代的大事,中國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決不會草率從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擴大論證,責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以錢正英為組長的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立了14個專家組,進行了長達兩年八個月的論證。

1989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新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報告推薦的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三峽工程的實施方案確定壩高為185米,蓄水位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來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壩址。

1989年底,葛洲壩工程全面竣工,通過國家驗收。

1990年7月,以鄒家華為主任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成立;至1991年8月,委員會通過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報請國務院審批,並提請第七屆全國人大審議。

1991年9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視察三峽大壩壩址。

三峽電站5.jpg

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視察三峽大壩壩址。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三峽工程採取「一次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式,水庫淹沒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區縣、270多個鄉鎮、1500多家企業,以及34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從開始實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萬人左右,累計有110多萬移民告別故土。

1993年1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李鵬總理兼任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下設三個機構:辦公室、移民開發局和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准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標誌着三峽工程建設進入正式施工準備階段。

1993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規定:國家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使移民的生活水平達到或者超過原有水平,並為三峽庫區長遠的經濟發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

1993年9月26日,江澤民主席為三峽工程題詞:「發揚艱苦創業精神 建好宏偉三峽工程。」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研究三峽工程移民問題。

199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考察三峽工地時指出,「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上這個工程,就要萬眾一心,不怕困難,艱苦奮鬥,務求必勝」。江澤民主席還為三峽工程題詞:「向參加三峽工程的廣大建設者致敬」。

三峽電站6.jpg

1994年11月2日,朱鎔基副總理視察三峽工程。

1994年11月17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研究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問題。

1994年12月,李鵬總理在乘船赴三峽工地參加工程開工典禮的途中,寫下歌頌三峽工程的《大江曲》。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舉行的三峽工程開工典禮上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5年,三峽庫區一期水位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全面啟動。

1996年6月1日,葛洲壩電廠正式移交中國三峽總公司。

1996年8月,中國目前跨度最大的懸索橋--西陵長江大橋正式通車;12月,宜昌三峽機場通航,這些為更好地服務三峽工程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1996年11月下旬,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系統工程啟動。

1996年12月22日,吳邦國副總理視察三峽工程工地。

1997年1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10億元人民幣三峽債券發行計劃,這是三峽總公司第一次採取國內發行債券的形式用以籌措三峽工程建設資金。

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這有利於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統一規劃、安排和管理。

三峽電站7.jpg

1997年9月中旬,三峽水庫淹沒區一線水位移民搬遷基本結束。

1997年10月1日,亞洲載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橋--三峽工程覃家沱大橋建成通車,標誌着三峽工程對外交通建設全部完成。

1997年10月6日,人工開挖的3.5公里長、可供大型船隊航行的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0月13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批准《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前驗收報告》。

1997年10月14日,國務院第63次常務會議通過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前驗收報告,決定三峽工程於11月8日實施大江截流。

199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錦濤一行視察三峽工程。

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標誌着為期5年的一期工程勝利完成,三峽工程轉入二期工程建設。

1998年1月初,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根據國家有關工程質量的法令、法規,結合三峽工程建設實際,制定《三峽工程質量管理辦法》(試行),並於1998年1月正式執行。

1998年1月12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研究三峽二期工程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的有關問題。

1998年1月13日——17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重慶市及庫區移民工作,要求把移民放在大事之首,抓住機遇,埋頭苦幹。

1998年4月21日,三峽永久船閘一期開挖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工程質量合格率達100%,,優良率達82.6%,總體質量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1998年5月1日,經過5年的建設,長江三峽臨時船閘正式通航。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雙線五級船閘。

1998年5月14日,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地球物理勘測研究院提交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一期主體工程建基面彈性波檢測工程》通過專家評審驗收,其成果報告正式歸檔,載入了三峽工程建設史冊。

1998年6月1日,三峽工程二期圍堰下游防滲牆宣告全線封閉,共完成防滲牆面積25746平方米。

三峽電站8.jpg

1998年7月,三峽壩區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壩址水域來水量達到187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值,三峽工程經受住洪水考驗,工程主要項目正常施工。

1998年10月8日, 三峽永久船閘上游引航道靠船墩澆下第一方混凝土,這標誌着世界最大的船閘已由開挖階段轉入混凝土澆築階段。

1998年12月28日-30日,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主任朱鎔基對三峽工程庫、壩區進行了考察,並諄諄告誡全體三峽建設者,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於泰山。

1999年2月6日,中共中央紀委書記尉健行參觀三峽工程展覽館。

1999年3月12日,由山西長治鍛壓機床廠製造的國內最大卷板機在三峽工地正式投入使用。該機的順利投入使用,標誌着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能生產特大卷板機的少數國家之一。

1999年10月3日,三峽工程永久船閘南線五閘首保護層最後一方石碴被運往碴場,至此,由武警水電部隊第四支隊擔負的永久船閘南線開挖全線告捷,這標誌着永久船閘主體開挖工程圓滿結束。

1999年12月31日,三峽工程全年完成混凝土澆築458.52萬立方米,超額完成年澆築448萬立方米混凝土的計劃,遠遠超過巴西伊泰普創下的年澆築混凝土320萬立方米的記錄。

2000年1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首台機組基礎環在一號機安裝就位,標誌着三峽左岸電站廠房施工由土建施工為主轉入土建與機組埋件安裝並舉階段。

2000年7月17日,150戶639名重慶市雲陽縣農村移民外遷到上海市崇明縣落戶。這是由政府組織的首批外遷移民。

2001年1月5日,「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古蹟保護規劃報告」正式通過審查。

2001年2月15日,朱鎔基總理主持國務院第35次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修訂草案)》,這是對1993年的條例進行的修訂。《條例》結合一期移民工作實踐,對移民遷建和管理的一些政策和原則進行了必要的修改、補充和完善。《條例》自2001年3月1日起實施。

2001年5月31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三峽工程建設、外遷移民等有關問題。

2001年8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移民局承擔的《中國三峽移民人權保障實證研究》在北京正式啟動。

2001年11月7日,三峽工程永久性船閘首扇反弧門在閘首中南豎井內安裝成功。

三峽電站9.jpg

2002年1月13日,經過9年建設,三峽工程大壩已經達到2003年蓄水發電所需的壩高,三峽大壩迎水面高程已經全線達到140米海拔高程以上,大壩高度已具備擋水要求。

2002年3月17日,三峽工程首台發電機組轉輪吊裝成功。轉輪的順利安裝為三峽工程在2003年實現首批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

2002年5月1日,三峽工程成功地實施了對上游圍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圍堰完成了歷史使命。

2002年9月1日,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開始進行有水調試。永久船閘按年單向5000萬噸和通過萬噸級船隊要求設計。過往永久船閘的船舶包括萬噸級船隊,每次過閘的時間大約需要2小時35分鐘。根據三峽工程建設計劃,船閘將於2003年6月通航。

2002年9月1日,國務院下達的三峽庫區12萬二期外遷移民任務全面完成,135米水位下的清庫工作接近尾聲。

2002年10月21日,三峽大壩最關鍵的泄洪壩段已經全部建成,全線達到海拔185米大壩設計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全體會議,同意樞紐工程驗收組關於在2002年11月份實施導流明渠截流的意見。

2002年10月26日,全長1.6公里的三峽二期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設計壩頂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鎔基總理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11次會議,同意國務院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的意見,決定在11月6日進行導流明渠截流合龍。次日,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宣布了國務院三建委的決定。

2002年11月6日,長江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合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在截流合龍後發表講話。全長3.7公里、渠寬350米的導流明渠,是為解決三峽二期工程期間通航和過流而開挖出來的一段「人造長江」。

2002年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在三峽工地成功吊裝,標誌着三峽首台機組大件安裝基本完成,從此進入總裝階段。

2002年12月16日,三峽工程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開始澆築。三期圍堰設計總澆築量為110萬立方米,將與下游土石圍堰一起保護右岸大壩、電站廠房及右岸非溢流壩段施工,是實現三期工程蓄水、通航、發電的關鍵性工程。

三峽電站0.jpg

2003年2月27日,三峽庫區三、四期移民搬遷工作全面啟動。

2003年4月11日,三峽工程臨時船閘停止通航運行,長江三峽水域擬實行為期67天的斷航,至6月16日恢復通航。與此同時,翻壩轉運工作全面啟動。

2003年4月16日,三峽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全線到頂,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達到140米設計高程。

2003年4月22日,三峽工程左岸臨時船閘改建沖沙閘工程開工。

2003年4月27日,三峽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過國家驗收。這標誌着三峽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下移民遷建及庫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達到三峽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組正式宣布,三峽二期工程達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試通航要求。同意三峽工程6月1日下閘蓄水,並可以在2003年6月份實施永久船閘試通航。至此,中國建成世界上水位落差最大的船閘。

2003年5月30日,三峽工程依次開啟位於泄洪壩段的20、21、22、23號4個泄洪深孔,這是三峽工程泄洪孔建成後首次開啟。

2003年6月1日零時,三峽大壩中的閘門按計劃準時啟動,三峽工程正式下閘蓄水。三峽工程船閘全長6.4公里,其中船閘主體部分1. 6公里,引航道4.8公里。三峽船閘系雙線5級梯級船閘,其工程規模居世界之最。

2003年6月16日,三峽船閘開始試通航。

2003年6月24日,三峽首批發電的2號機組成功進行併網發電試驗。

2003年7月1日上午9時58分,三峽工程第一台發電機組--2號機組開始進行72小時併網試運行。4日5時52分,2號機組發生運行故障,機組隨即跳閘停機。在故障原因查明後,2號機組於5日11時16分重新啟動,開始新一輪72小時併網試運行。

2003年7月10日1時31分,長江三峽工程第一台發電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的2號機組提前20天實現併網發電。

2003年8月18日9時32分,三峽工程第3台投產的發電機組--3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

2003年10月,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主任溫家寶赴三峽庫區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工地考察。

三峽電站10.jpg

2003年11月22日,長江三峽工程第1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並投入商業運行。至此,三峽工程首批發電的6台機組全部投產。三峽工程已經創造出一年內裝機420萬千瓦、連續投產6台70萬千瓦的水電安裝和投產世界紀錄。

2004年1月9日,三峽工程從2004年起進入三期工程。三峽三期工程至2009年曆時6年,期間將完成右岸大壩和右岸電站建設,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機,有20台單機70萬千瓦的機組投產。

2004年4月,三峽工程三期移民搬建工作已全面展開。三峽工程竣工後,三峽庫區將搬遷移民113萬人,其中重慶103萬人。根據規劃,重慶市三期動遷移民32.44萬人,遷建工礦企業304戶,復建各類房屋942萬平方米。三期移民工作預計將於2006年上半年完成。

2004年4月30日,長江三峽工程左岸電站7號發電機組正式併網發電。至此,三峽工程已有8台70萬千瓦大型機組投產,日發電量達1.15億度。

2004年4月,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視察三峽工地。

2004年6月8日,新華社報道,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工作實施戰略轉移。今後對口支援工作重點將圍繞國家扶持庫區發展的四大產業進行,在支援上逐步實現從輸血型向造血型、從扶貧型向開發型、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行為型、從單方受益型向互惠互利型轉變。

2004年7月6日,新華社報道,投入40億元的三峽庫區二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此項工程已經發揮出三大效益:一是基本消除受135米水位影響的崩滑體災害;二是基本消除了受135米水位影響塌岸災害;三是消除了大量危及移民遷(復)建工程、城鎮、港口碼頭、公路等的地質災害。

2004年7月8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船閘通航驗收委員會在三峽工地宣布,三峽船閘已經通過正式通航驗收,由試通航轉為正式通航。

2004年7月26日,三峽工程第9台投產機組--三峽左岸電站11號發電機組正式併網發電。11號機組發電機轉子最大直徑為18.74米,高3.42米,重量為1779噸,加上發電機定子和水輪機的重量,機組總重量在4900噸左右,是當今世界已投產的水輪發電機組中重量最重的機組。

2004年8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8號機組於正式併網發電。至此,三峽工程已有10台機組投產發電,投產總裝機容量達700萬千瓦,實際裝機容量已位居世界發電廠第3位,發電能力位居全國第一。

2004年8月26日,重慶奉節縣的882名移民踏上赴江西的外遷之路,標誌着三峽庫區出省市外遷移民工作全部結束。至此,三峽庫區已經外遷移民16.5萬人。

三峽電站-.jpg

2004年9月底,三峽樞紐工程已累計完成靜態投資393億元,占投資概算的78.5%。輸變電工程累計完成靜態投資208億元,占總投資概算的64%。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已經完成移民包干補償資金靜態投資330億元,占投資概算400億元的82.5%。

2004年10月12日,《光明日報》報道,歷時5年、涉及16.6萬人的三峽移民外遷安置工作已正式結束。截至 2004年9月,庫區政府共組織外遷移民9.6萬人,加上重慶市內、湖北省內安置4.5萬人,以及自主外遷到20多個省市的2.5萬人,共從庫區外遷農村移民 16.6萬人。據統計,三峽農村移民安置在上海、江蘇等11個省市的249個縣、1062個鄉鎮、2000 多個安置點。外遷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落實,承包土地人均達到1畝左右,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25平方米。

2004年12月8日,長江三峽工程地下電站主體工程首次進行公開招標,拉開了三峽地下電站建設的序幕。三峽地下電站是置發電機組於大壩右側山體內的隱蔽式電廠,將安裝6台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地下電站於2009年全部建成投產後,將使三峽工程的總裝機將由原來設計的26台增加到32台,裝機容量由1820萬千瓦增加到2240萬千瓦。

2004年12月28日,三峽電力外送的第三條通道--三峽至上海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在湖北宜都市正式開工。工程將穿過湖北、安徽、江蘇、浙江4省,跨越長江、漢江,從三峽電廠直抵上海市青浦區,線路全長1075公里,工程總投資70億元,計劃於2007年建成完工。

2005年1月,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了三十個未辦理環保手續就違規開工的工程項目名單,其中包括三峽電源電站和三峽地下電站。三峽總公司一開始對此極力爭辯,並不顧環保總局的停工命令,繼續施工,雙方形成頂牛之勢。後來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調解下,三峽總公司被迫認錯停工,繳納罰款。直到2005年4月,在補辦完所有手續後,方又重新開工。

2005年4月5日,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外遷工作總結表彰會在重慶萬州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曾培炎出席會議並講話。曾培炎指出,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出省市外遷安置任務如期完成,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互助的精神,在新中國移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005年5月12日,新華社報道,三峽工程四項攻關課題榮獲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四項課題分別是:《特大型施工機械運行安全、診斷與優化研究》《三峽1200/125t橋式起重機研究》《長江三峽工程二期上游圍堰防滲牆施工技術與研究》和《三峽工程明渠導流及通航研究與運行實踐》。

三峽電站=.jpg

2005年9月16日,三峽工程左岸14台70萬千瓦機組全部併網運行,提前一年實現了投產發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投產發電儀式並致辭。

2005年10月12日,三峽大壩啟動導流底孔封堵工程。該工程計劃於2006年5月15日前完工。

2005年12月1日,三峽重慶庫區三期蓄水庫底清理工作全面啟動,清庫工作將為2006年汛後三峽工程蓄水至156米做準備。

2005年12月16日,歷經55天的三峽船閘下引航道、口門區及連接段清淤施工順利結束,完成疏浚工程量44萬立方米,是三峽船閘引航道自2003年通航以來清淤量最大的一次。

2006年2月10日,新華社報道,到2005年底,三峽工程已累計完成靜態投資近430億元(超過概算90%)。左岸大壩已全線達到185米高程,左岸電站14台機組(980萬千瓦)比設計提前1年全部投入運行;右岸大壩澆築高程已達到160米(超過計劃2米),未發現裂紋和質量問題,右岸電站機組埋件安裝全面展開,地下電站主廠房、尾水洞等工程正在抓緊實施,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

2006年2月10日,截至當日10時,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達到1000億度,為緩解我國電力緊張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6年2月10日,三峽工程三期庫底清理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06年3月29日,三峽大壩進入最後的施工建設階段,離大壩全部建成只剩下約7.8萬立方米混凝土。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混凝土總方量為1610萬立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壩,設計壩頂海拔高程185米。

2006年4月10日,新華社報道,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第15次到三峽工地現場檢查。專家組認為,三峽三期工程施工質量完全處於受控狀態,左岸機組安裝和地下廠房開挖質量很好,右岸大壩沒有裂縫創造了世界奇蹟。

三峽電站`.jpg

2006年4月13日,由中宣部、國務院三峽辦、中共重慶市委聯合主辦的三峽移民精神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三峽移民精神集中體現了「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捨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重慶考察工作,就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及三峽庫區移民工作進行深入調查研究。

2006年5月11日,由葛洲壩集團機 電建設公司承建的三峽右岸電站首台機組定子開始組裝,這標誌着三峽右岸電站12台發電機組進入機電安裝階段。首台組裝的是26號機組定子,這台機組預計於2007年8月安裝完成。

2006年5月12日,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溫家寶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聽取三峽辦等有關部門的工作匯報審議批准三峽水庫今年汛後蓄水至156米的工作方案。

2007年2月28日,三峽右岸下游圍堰成功爆破。

2010年7月,三峽電站機組實現了電站1820萬千瓦滿出力168小時運行試驗目標。(日發電量可突破4.3億度電!占全國日發電量的5%左右)。1949年,中國總發電量僅為43億度。


2012年5月4日,三峽地下電站27號機組首次啟動成功,此舉標誌着三峽工程最後一台70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進入倒計時階段。

2013年6月7日,國家審計署公布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審計結果。審計署從2011年6月到2012年2月,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進行了審計。這也是審計署第20次對三峽工程進行審計。審計結果顯示,三峽工程財務決算總金額為2078.73億元,在審計過程中,三峽工程涉及多方面嚴重問題,其中挪用移民資金2.79億元,還發現涉嫌違法違紀和經濟犯罪案件線索35件,涉及金額1.13億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3年10月20日三峽集團,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已突破7000億千瓦時。據測算,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7514萬噸、二氧化硫90萬噸。十年發電量相當於減少使用約3億噸標準煤。

2014年9月15日凌晨起,長江三峽樞紐工程正式啟動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由於新一輪洪水正在過境三峽,本輪蓄水工作屬近年來首次與防洪調度同步開展。預計10月底或11月份,三峽工程將蓄至175米水位。

三峽電站``.jpg

2020年8月18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已在長江上游形成,三峽水利樞紐將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據預測,20日8時三峽水利樞紐入庫洪水峰值將達到74000立方米每秒,此前洪峰最大為2012年的71200立方米每秒。為有效應對建庫以來最大洪峰,三峽集團精心調度運行烏東德、溪洛渡、向家壩等水庫,聯合攔蓄,充分發揮流域梯級水庫防洪功能。[6]

2020年8月20日8時,長江水文網發布水情實時監測信息,三峽樞紐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入庫流量75000立方米每秒,出庫流量49200立方米每秒,水位161.81米。此前三峽水庫入庫最大洪峰為2012年的71200立方米每秒。三峽樞紐開啟11孔泄洪 ,下泄流量達49200立方每秒。

建設過程

選址

樞紐控制流域面積100萬km²,占長江流域面積的56%。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14300m³/s,實測最大洪水流量71100m³/s,歷史最大洪水流量105000m³/s,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5.3億t。壩區地殼穩定,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壩址區河谷開闊,谷底寬約1000m,河床右側有中堡島,將長江分為大江和後河。兩岸谷坡平緩,沖溝發育,岩石風化層較厚。壩址基岩為堅硬的前震旦紀閃雲斜長花崗岩,強度高,斷層不發育,裂隙規模較小,以陡傾角為主,微風化和新鮮岩體的透水性微弱。壩址具備修建高壩的良好地址條件。

三峽大壩的選址最初有南津關、太平溪、三斗坪等多個候選壩址。最終選定的三斗坪壩址,位於葛洲壩水電站上游38千米處,地勢開闊,地質條件為較堅硬的花崗岩,地震烈度小。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島,將長江一分為二,左側為寬約900米的大江和江岸邊的小山罈子嶺,右側為寬約300米的後河,可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關於大壩的壩高,在籌劃中曾有低壩、中壩、高壩三種方案。1950年代,在蘇聯專家的影響下,各方多支持高壩方案。到了19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占了主流,因而低壩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於為重慶改善航運條件的考慮,各方最終同意建設中壩。

移民

移民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在工程總投資中,用於移民安置的經費占到了45%。當三峽蓄水完成後,將會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會產生113萬移民,在世界工程史上絕無僅有,並且如果庫尾水位超出預計,還會再增加新的移民數量。移民的安置主要通過就地後靠或者就近搬遷來解決,但後來發現,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於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種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現已經有大約14萬名庫區移民遷到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庫區外)、湖南、廣東、重慶(庫區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三峽電站q.jpg

論證

從三峽工程籌建的那一刻起,它就與各種爭議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見多偏重於經濟和技術因素,普遍認為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也無法也難以實現預定目標,並且移民的難度極大。爭議還包括:三峽工程對當地地質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等。

1983年水利電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並着手進行前期準備。1984年國務院批准了這份可行性研究報告,但是在1985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以周培源、李銳等為首的許多政協委員表示了強烈反對。於是,從1986年到1988年,國務院又召集張光斗、陸佑楣等412位專業人士,分十四個專題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重新論證,結論認為技術方面可行、經濟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為有利」。

規劃

2011年05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和《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

會議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十七年艱苦努力,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建設任務如期完成,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開始全面發揮。

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些問題有的在論證設計中已經預見但需要在運行後加以解決,有的在工程建設期已經認識到但受當時條件限制難以有效解決,有的是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適時開展三峽後續工作,對於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持續發揮綜合效益,提升其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廣大人民群眾,意義重大。

三峽電站s.jpg

會議強調,開展三峽後續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國家扶持、多元投入,區分緩急、分步實施的原則,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和諧穩定的新庫區,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達到湖北省、重慶市同期平均水平,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庫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交通、水利及城鎮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區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建立。

為此,一要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移民安穩致富。大力促進就業。對進城鎮安置移民和生態屏障區農村相關轉移人口,補助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個人繳費。

二要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將水庫水域、消落區、生態屏障區和庫區重要支流作為整體,綜合採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削減庫區入庫污染負荷等措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三要強化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建立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和應急機制。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村人口實施避險搬遷,對遷建城鎮、人口密集區和影響重大的地質災害體實施工程治理。嚴格控制地質災害易發區縣城、集鎮建成區規模。

四要妥善處理三峽工程蓄水後對長江中下游帶來的不利影響。實施工程整治,穩定河勢,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設施功能。實施生態修復,改善生物棲息地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觀測研究,優化水庫調度。

五要提高三峽工程綜合管理能力。構建綜合的監測體系、信息服務平台和會商決策系統,形成系統的工程運行管理長效機制。

六要以洪水資源化、水庫優化調度、供水效益拓展為主攻方向,拓展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生態和水資源配置等綜合效益,提高在國家水安全和電網運行安全等方面的戰略保障能力。會議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加強領導和協調配合,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組織實施。

三峽電站a.jpg

《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範圍,包括尚未納入水污染防治規劃的長江幹流、長江口、漢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等5個控制區,涉及8個省(區、市)的408個縣,流域面積63.3萬平方公里。長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活動強度最大、環境壓力最重的流域之一。

生態環境

三峽工程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非常廣,其中對庫區的影響最直接和顯著,對長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響,甚至還有人認為三峽工程將會使得全球的氣候和海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庫區人們對三峽工程影響環境的最大擔憂來自於水庫的污染。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泄而蓄積在水庫中,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污染,並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以期解決污染問題,如果發現污染過於嚴重,也可能會採取大壩增加下泄流量來實現換水。蓄水後,庫灣及支流回水區多次出現水華現象,主要是由於回水區水流減緩,嚴重的只有1.2厘米/秒,幾乎不再流動,引起擴散能力減弱,使庫周圍近岸水域及庫灣水體納污能力下降。 重慶三峽庫區污染問題有七成是農業生產以及農民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已經大大超過了工業污染水平。

根據葛洲壩水電站的運行經驗,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的衝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現三峽庫區森林覆蓋率已相比50年代的20%降到了10%。

研究報告顯示,三峽工程水庫的運行,導致了庫區富營養化進程加快和支流、庫灣藻類水華頻發。大壩清水下泄引起長江幹流河道劇烈沖刷,使得壩下河道水文情勢變化,進而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湖關係改變,使得湖泊水情與濕地生態明顯調整。長江特有魚類繁育和四大家魚魚類產卵場以及珍稀水生動物生存等受到嚴重影響。

三峽蓄水後,水域面積擴大,水的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的氣候環境。由於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三峽還可能改變下遊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甚至可能會對東海產生一些影響,並進而改變全球的環境。但是考慮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長江在三峽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還有湘江、漢江、贛江等多條重要支流的水量匯入,因此估計不會對全球海洋和氣候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環境的變化是由多種可變因素交織形成的,極其複雜,所以也無法確定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確切程度。

三峽工程會對環境產生有益的作用。水能是一種清潔能源,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將會代替大批火電機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減少5000萬噸,並減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間接實現了環保。

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態環境組的報告曾論證大壩建成後庫區氣候會趨於「冬暖夏涼」,才可能在庫區大規模發展柑桔園,才「可以在當地安置農村移民」。三峽工程進行可行性生態與環境組Ⅱ組組長方子云說:三峽水庫形成後,「極端最高氣溫可下降約4攝氏度,極端最低溫度增高3攝氏度左右。」在2006年夏,四川省和重慶市遭受中國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和高溫,重慶市綦江出現了歷史最高氣溫44.5度攝氏度。但在2007年夏天,四川盆地遭受了自1998年洪水以來最大的降雨,證明了三峽大壩並不直接導致旱災,最多間接導致旱災。

2011年3月之後,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歷史罕見的乾旱,降水達到50年來最低水平, 三峽工程再次被公眾推到浪尖上。然而這次乾旱的主因是當年上半年度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兩湖地區總體降水嚴重減少所致,與三峽工程並無直接太大聯繫。而且三峽工程在這次大旱中發揮出巨大作用,由於及時向下游放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

三峽電站z.jpg

三大效益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它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非常靠近華東、華南等電力負荷中心,所發的電力將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廣東省的南方電網。三峽的上網電價按照各受電省份的電廠平均上網電價確定,在扣除相應的電網輸電費用後,約為0.25元。由於三峽電站是水電機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舊和貸款的財務費用,因此利潤非常高。由於長江屬於季節性變化較大的河流,儘管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大於伊泰普水電站,但其發電量卻少於後者。

在三峽建設的早期,曾經有人認為三峽建成後,其強大的發電能力將會造成電力供大於求。但現在看來,即使三峽水電站全部建成,其裝機容量也僅及到那時中國總裝機容量的3%,並不會對整個國家的電力供需形勢產生多大影響。而且自2003年起,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煤炭價格飆升,三峽機組適逢其時開始發電,在它運行的頭兩年裡,發電量均超過了預定計劃,供不應求。

自古以來,長江三峽段下行湍急,唐代詩人李白曾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的千古名句。但同時,船隻向上游航行的難度也非常大,並且宜昌至重慶之間僅可通行三千噸級的船舶,所以三峽的水運一直以單向為主。到三峽工程建成後,該段長江將成為湖泊,水勢平緩,萬噸輪可從上海通達重慶。而且通過水庫的放水,還可改善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枯水季節的航運條件。不過由於永久船閘分為五級,因此通行速度較為緩慢,理論上過閘要2小時40分鐘,在目前實際運行中,往往需要4個小時以上才能通過。

=旅遊景區

三峽電站w.jpg

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它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200千米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蹟眾多。在水庫滿蓄水後,三峽的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是三峽兩岸山勢原本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多在1000米以上,因此視覺觀感並不會差異太多。同時,蓄水後,原先一些幽深的景區也將更加便於遊人探訪。不過,由於旅遊機構在1990年代廣泛宣傳了「告別三峽游」,使得人們普遍認為蓄水後的三峽景致不再秀麗,因此自2003年以來,三峽的旅遊業便一落千丈。

白鶴梁題刻

位於重慶涪陵區城北長江江面上,是一組天然石樑,長度約1600米,有題刻165段,石魚18尾,揭示當地自唐代至清代間的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三峽蓄水完成後,白鶴梁將永遠淹沒水中,文物部門已經在其周圍建設了巨大的水下無壓透明容器以方便遊客觀賞和學者研究,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的博物館。

石寶寨

位於重慶市忠縣石寶鎮,其35米高的寨樓,是中國唯一一座穿斗式構架的高層木建築,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寨後有山,拔地而起,四面陡峭如印,名「玉印山」,山與寨渾然一體。由於地勢較高,石寶寨在三峽蓄水後將會成為一座孤島,四面被水環繞。但是由於水位的抬高,使其下的山石有可能軟化、崩解,因此文物部門在其周圍建造了一道巨型圍堤,包圍住整個山寨。

瞿塘峽

瞿塘峽,又名夔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約8公里。在長江三峽中,雖然它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 全長8公里,西起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景色最為雄偉險峻。主要景點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古棧道,風箱峽,粉壁牆,孟良梯,犀牛望月。

瞿塘峽的名勝古蹟,多而集中,遊覽者稱便。峽口的上游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峽內北岸山頂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驚險萬狀的古棧道,神秘莫測的風箱峽;南岸有題刻滿壁的粉壁牆,富於傳說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鳳凰飲泉等。在風箱峽下游不遠處的南岸,有一座奇形異狀的山峰,突起江邊,人稱「犀牛望月」,惟妙惟肖。出瞿塘峽,峽口南岸的大溪文化遺址,是考古工作者最感興趣的地方。距白帝城僅幾公里的杜甫草堂遺址,更是詩人流連忘返之處。

巫峽

三峽電站x.jpg

重慶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巫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與湖北省巴東縣之間,全長42公里,山高入雲,有巫山十二峰擅奇天下。巴東屬段22公里。西起邊域溪,東至縣境官渡口鎮,古又稱巴峽。

巫峽名勝古蹟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陸游古洞、大禹授書台、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川鄂邊界邊域溪及「楚蜀鴻溝」題刻,還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西陵峽

西陵峽西起巴東縣的官渡口,東到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26公里。以宜昌市的西陵山得名,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寬谷,西陵峽上段寬谷,廟南寬谷,西陵峽下段峽谷。沿江有巴東、秭歸、宜昌3座城市。

西陵峽可謂大峽套小峽,峽中還有峽,如破水峽、兵書寶劍峽、白狗峽、鎮山峽、米倉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等。西陵峽兩岸有許多著名的溪、泉、石、洞,屈原、昭君、陸羽、白居易、元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寇準、陸游、馮玉祥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在這裡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篇詩賦。 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著稱,著名的新灘,崆嶺灘等,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山岩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砂石沖積所致,有的是岸邊伸出的岩脈,有的是江底突起的礁石。灘險處,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湧激盪,驚險萬狀。

組織結構

三峽電廠不是獨立法人,它是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屬單位。三峽樞紐除通航建築以外的所有設備設施均由三峽電廠管理,包括左岸電站、右岸電站、地下電站、電源電站、泄洪設施、大壩水工建築等。

三峽左岸電站全部14台機組均已投產,總裝機容量達到了980萬千瓦。右岸電站預計在2007-2008年完成全部12台機組的安裝。左岸電站機組投產情況如下:

左岸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11月22日投產發電。

左岸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7月10日投產發電。

左岸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8月18日投產發電。

左岸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10月28日投產發電。

左岸5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7月16日投產發電。

T01990ea60a4464ecf5.jpg

左岸6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8月31日投產發電。

左岸7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4月20日投產發電。

左岸8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8月24日投產發電。

左岸9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9月7日投產發電。

左岸10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4月7日投產發電。

左岸1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7月26日投產發電。

左岸1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11月22日投產發電。

左岸1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4月24日投產發電。

左岸1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7月21日投產發電。

三峽電站左右岸機組現已全部投產,2010年7月20日8時,三峽樞紐迎來大壩建成以來最大洪峰,三峽電站按照上級調度安排,從容應對,精心組織電力生產。7月21日21時,三峽電站機組達到了滿出力運行的水頭和水量條件,26台機組開始滿出力運行試驗;7月28日21時10分,實現了電站1820萬千瓦滿出力168小時運行試驗目標。

=國防安全

巨大的三峽會成為敵對國家或恐怖組織的襲擊目標。

但是針對這些懷疑,支持者就認為,三峽水電站能夠疏解中國東部緊張的電力供應問題,而且擁有很強的蓄洪能力,減緩幾乎每年夏季都會發生的長江洪澇災害。另外水電站由於大壩體積浩大,需要威力非常強大的炸藥才可能摧毀或損壞大壩,因此單獨的恐怖主義活動無法危及大壩安全。而戰爭中襲擊他國民用水利設施則是違反國際法的嚴重行為,肯定會遭到最嚴厲的反擊。

後繼工程

三峽電站e.jpg

據2011年《三峽(重慶)庫區移民工作報告》顯示,三峽後續工作目標所需的規劃投資總額為1238.9億元。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三峽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1849億元人民幣。三峽後續工作重點解決移民安穩致富、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

為緩解長江中下游旱情,從2011年5月25日開始到6月10日,三峽水庫再次加大泄流量。5月26日,根據記者在宜昌市秭歸縣長江三峽水利樞紐鳳凰山水位自動測報站的目測,三峽水庫的水位已降至152.4米左右,而三峽水庫的最高蓄水位置為175米。

抗旱補水作為三峽工程新增的功能,這種超常規的補水勢必影響三峽水庫的庫存量。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相關專家表示,如若6月10日長江上游來水不漲,中下游地區又無大範圍強降雨,三峽水庫極有可能面臨「無水可補」的局面。

最近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50年來罕見乾旱,讓人們的聚焦點再次投注在三峽工程上。5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2009年就已開始啟動編制的《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根據記者了解,三峽後續投資額將達到1239億元。

首試運作

首試成功

2012年5月4日,三峽地下電站27號機組首次啟動成功,此舉標誌着三峽工程最後一台70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進入倒計時階段。據悉,27號機組是目前三峽工程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機組,與已投產發電的28號機組為同一型號機組,均是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巨型蒸發冷卻機組,採用了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定子繞組自循環蒸發冷卻」技術,並由中國電機企業自行設計生產。

通過試運行

Img351868311.jpg

2012年5月23日15時,三峽電站最後一台70萬千瓦機組順利通過滿負荷併網72小時試運行。

相關事件

負面事件

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前,國務院三峽工程驗收組在大壩表面發現了80多條裂縫,此事經媒體披露後,引起社會上對三峽工程質量的紛紛議論。但據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解釋,這些裂縫的確存在,但極為細微,最寬不超過0.2毫米,對大壩安全幾乎沒有影響,而且這些裂縫的產生均為技術問題,絕非質量問題,世界上其他一切水電站也都存在這種裂縫。

2005年1月,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了三十個未辦理環保手續就違規開工的工程項目名單,其中包括三峽電源電站和三峽地下電站。三峽總公司一開始對此極力爭辯,並不顧環保總局的停工命令,繼續施工,雙方形成頂牛之勢。後來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調解下,三峽總公司被迫認錯停工,繳納罰款。直到2005年4月,在補辦完所有手續後,方又重新開工。

三峽工程自開工以來,就一直有媒體報道其中存在部分貪污腐敗現象。到2004年末,查處的貪污資金已有4000多萬,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影響和對策

從三峽工程籌建的那一刻起,它就與各種爭議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見多偏重於經濟和技術因素,普遍認為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也無法也難以實現預定目標,並且移民的難度極大。

到了1980年代後,隨着改革開放的持續,中國國內關於三峽工程的爭論更加廣泛,涵蓋了政治、經濟、移民、環境、文物、旅遊等各個方面。三峽工程存在着各種各樣的風險。例如,究竟要投入多少資金,資金從何籌集,如何調撥,如何使用,使用過程中是否存在貪腐?再如,建設質量如何保證,出現過多少裂縫和其他事故、隱患?——迄今公眾沒有看到過相關報告,他們只是從官員們在「勝利取得什麼什麼進展」的宣布中偶然透露的片言隻語里隱約知道曾經有過裂縫或其它。

中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說,一些媒體在報道中籠統地講今年三峽大壩可防禦百年一遇的洪水是不準確的,這必須到三峽工程全部竣工後才能辦到。——為什麼媒體會向公眾發出不準確的信息?這正是因為媒體自己也不明白真實的三峽工程。以己之昏昏,欲令人之昭昭,只能助長不知情所帶來的風險。

T0169aea91b43965c6e.jpg

這位官員又說,即便三峽工程完全建成也不能完全解決長江的超額洪量問題。三峽大壩以下還有八十萬平方公里的匯水面積。遇1954年型大洪水時,即使三峽工程完全竣工、發揮最終防洪效益,長江中下游仍有三百多億立方米的超額洪水需靠分洪解決。——這種說法再一次重創公眾的期待。原來三峽工程並不能徹底解除長江中下游的水患。

我們可以表示理解並且接受這樣的事實,即無論一個水庫多麼巨大和先進,也未必能徹底解決廣袤地區的水患。但是,是什麼理由妨礙了官方將事實早一點告知公眾呢?是什麼理由使得官方不願意把三峽工程的利弊大大方方講出來呢?是什麼理由要讓公眾在工程完工以後才能知道工程的利弊呢?是什麼理由不能讓公眾參與討論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設呢?最後,關於三峽工程,還有多少資訊公眾仍不知曉?

在環保方面,在清淤方面,在移民方面,在設計方面,在監理方面,在安全方面……公眾迄今只知道主建派的說辭,方方面面到底存在什麼問題?問題嚴重性如何?解決方案是否可行?有何缺漏?如何彌補?公眾有權提出疑慮,同時有權知道如何解除這些疑慮。如果不知道,疑慮就無法消除,這就產生巨大的風險。

建設三峽工程是全民大事,它的代價是由全民來承擔,那麼,當全民對工程所知寥寥或者只能得到片面信息之時,他們對工程的信心也就非常脆弱,對工程的風險也就缺乏足夠的承受力。如果公眾蒙在鼓裡,只能靠零零星星的資訊來拼湊真相,他們就永遠不會相信掌握了真相,事實與盲目的信心期待之落差就會越來越大,從而醞釀出越來越大的風險。一旦信心被顛覆,就將是巨大的危險。

移民問題

移民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在工程總投資中,用於移民安置的經費便占到了45%。當三峽蓄水完成後,將會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會產生113萬移民,在世界工程史上絕無僅有,並且如果庫尾水位超出預計,還會再增加新的移民數量。移民的安置主要通過就地後靠或者就近搬遷來解決,但後來發現,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於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種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經有大約14萬名庫區移民遷到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庫區外)、湖南、廣東、重慶(庫區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三峽電站h.jpg

為解決移民問題,政府在1980年代中期曾籌備設立三峽省予以統籌管理,但後來考慮到該地區較為貧困,新成立的省恐難以實現經濟自立,並且湖北省抵制情緒嚴重,方案最終只得作罷。到了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後,為促進占庫區移民總數85%的重慶市在移民問題上的積極性和主導性,中央政府決定推動重慶升格為直轄市,並在1997年3月14日由全國人大以88%的贊成票通過。重慶直轄市於當年6月14日正式成立,包括了原四川省的重慶、萬州、涪陵和黔江四個地區的範圍,因此它雖然被稱為市,但實質上更接近於省。

三峽工程實行「開發性移民」模式,即在移民的同時,也伴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造和產業建設,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其經費除了由三峽建設基金撥付外,三峽總公司在電站投產後的若干年內每年也要支付給地方政府一筆資金用於移民安置。此外,國家還要求全國的二十一個省市,每個省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一個縣。但目前的現狀是,雖然移民城鎮的基礎建設較快,但是工業發展較差,大批搬遷的企業破產倒閉,庫區整體呈現出一種產業空心化的狀態,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較高,並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導致數萬人包圍政府機關的「萬州事件」。

泥沙淤積和水位

由於有三門峽水電站的前車之鑑,因此泥沙問題始終是三峽工程技術討論的重中之重。據測算,長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過壩址的沙量在5億噸以上。在三峽工程未建前,這些泥沙大量淤積在曲折的荊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並危脅到整個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危。

當三峽水庫形成後,受水勢變緩和庫尾地區回水影響,泥沙必然會在水庫內尤其是大壩和庫尾(回水的影響)淤積。不過樂觀者認為,長江的含沙量有季節性差異,汛期江水中的含沙比例比枯水期來得大,因此三峽水電站可以採用「蓄清排渾」的方法來應對,即在汛期時加大排水量使渾水出庫,在枯水季節大量蓄積清水,便可以減少泥沙在水庫內的淤積,這種方式與目前水電站的一般運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過於擔心三峽的泥沙淤積問題。他們認為在三峽蓄水的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將發生輕度淤積,但主要是填充死庫容,影響不大,隨着水庫運行時間的增長,排沙比例會逐漸提高,在80至100年後,將基本達到平衡,不再出現新的淤積,舊有淤積也可以通過由臨時船閘改建的泄沙通道和加強疏浚等方法清理。那時水庫將依然保持90%左右的庫容,不會對發電、航運以及沿岸城鎮尤其是重慶造成大的不良影響,而且隨着長江上游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工作的進展,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將緩慢下降。

三峽電站k.jpg

但是工程的反對者如黃萬里等認為,長江上遊河流所攜裹的除了泥沙,還有顆粒較大的鵝卵石,在三峽大壩築起後將極難排出,會造成堵塞,並向上游延伸,進而影響重慶。此後在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由三峽總公司承建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上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等四座巨型水電站,其建設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分擔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減緩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速度,這也再度引起某些人們對三峽泥沙問題的擔憂。

與泥沙淤積問題同樣極具爭議的,還有水位問題。在三峽蓄水至135米後,有人發現從大壩到庫尾之間的水位落差多達34.7米,遠遠超過了工程論證報告認為的0.4米,因此擔憂重慶可能會在三峽完全蓄水後被淹沒。不過三峽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對此解釋,論證報告中計算的是滿蓄水後的情況,而現在的庫尾水位其實是天然水位,它和大壩水位目前存在着巨大落差並不令人意外。

生態環境影響

三峽工程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非常廣,其中對庫區的影響最直接和顯著,對長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響,甚至還有人認為三峽工程將會使得全球的氣候和海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庫區人們對三峽工程影響環境的最大擔憂來自於水庫的污染。目前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污染,並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以期解決污染問題,如果發現污染過於嚴重,也可能會採取大壩增加下泄流量來實現換水。

三峽水庫庫容極大,因此必然會增加庫區地震的頻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認為,當時論證壩址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就是地質條件,三斗坪附近的岩體比較完整,斷裂少,歷史上也極少發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發生破壞劇烈的強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區,地質條件主要是碳酸鹽岩,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較大,但烈度估計最高也不會超過6級,而三峽的主要建築物都是按照防7級地震烈度來設計的。由於三峽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處於浸泡之中,因此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這將是三峽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質災害。而工程的反對者們則質疑論證過程只考慮了地質的靜態狀況,沒有考慮蓄水後可能帶來的地質條件質變。

三峽電站l.jpg

根據葛洲壩水電站的運行經驗,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的衝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三峽蓄水後,水域面積擴大,水的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的氣候環境。由於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三峽還可能改變下遊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甚至可能會對東海產生一些影響,並進而改變全球的環境。但是考慮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長江在三峽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還有湘江、漢江、贛江等多條重要支流的水量匯入,因此估計不會對全球海洋和氣候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環境的變化是由多種可變因素交織形成的,極其複雜,所以也無法確定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明細程度。

除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三峽工程也會對環境產生有益的作用。水能是一種清潔能源,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將會代替大批火電機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減少5000萬噸,並減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間接實現了環保。 三峽建成後,壩區附近的天氣氣候受到明顯的影響,冷暖無常,破壞了幾千年來的地質環境,進而破壞了微生物群體,所帶來的無形損失不可估量。

三峽組成

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下面是介紹這三峽:

瞿塘峽

全長8公里,西起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景色最為雄偉險峻。主要景點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古棧道,風箱峽,粉壁牆,孟良梯,犀牛望月。

三峽電站p.jpg

瞿塘峽,又名夔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約8公里。在長江三峽中,雖然它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

奔騰咆哮的長江,一進峽谷便遇上氣勢赫赫的夔門。夔門兩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條細帶,蜿蜒於深谷之中。這裡河寬只有一、二百米,最窄處不過幾十米;而兩岸主要山峰可高達1000-1500米。這裡峽深水急的江流,綿延不斷的山巒,構成了一幅極為壯麗的畫卷。正如郭沫若《過瞿塘峽》一詩所云:「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

瞿塘峽的名勝古蹟,多而集中,遊覽者稱便。峽口的上游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峽內北岸山頂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驚險萬狀的古棧道,神秘莫測的風箱峽;南岸有題刻滿壁的粉壁牆,富於傳說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鳳凰飲泉等。在風箱峽下游不遠處的南岸,有一座奇形異狀的山峰,突起江邊,人稱「犀牛望月」,惟妙惟肖。出瞿塘峽,峽口南岸的大溪文化遺址,是考古工作者最感興趣的地方。距白帝城僅幾公里的杜甫草堂遺址,更是詩人流連忘返之處。

巫峽

重慶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巫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與湖北省巴東縣之間,全長42公里,山高入雲,有巫山十二峰擅奇天下。巴東屬段22公里。西起邊域溪,東至縣境官渡口鎮,古又稱巴峽。

巫山十二峰分別坐落在巫峽的南北兩岸,是巫峽最著名的風景點。它們上干雲霄,壁立千仞,下臨不測,直插江底;峽中雲霧輕盈舒捲,飄蕩繚繞,變幻莫測,為它們平添了幾分綽約的風姿;而流傳至今的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更增添了奇異浪漫的詩情。

巫峽名勝古蹟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陸游古洞、大禹授書台、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川鄂邊界邊域溪及「楚蜀鴻溝」題刻,還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三峽電站b.jpg

巫峽谷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郁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雲霧千姿萬態,有的似飛馬走龍,有的擦地蠕動,有的像瀑布一樣垂掛絕壁,有時又聚成滔滔雲紗,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巫峽佛光,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絕唱。

三峽水庫到達175米以後,巫峽水位僅提高80米,對幽深秀麗的峽谷風光沒有大的影響,相反地有杉木壤溪、神女溪等更幽深的峽谷景觀可以開發,給遊覽巫峽增添更多的奇情野趣。

西陵峽

西陵峽西起巴東縣的官渡口,東到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26公里。以宜昌市的西陵山得名,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寬谷,西陵峽上段寬谷,廟南寬谷,西陵峽下段峽谷。沿江有巴東、秭歸、宜昌3座城市。

西陵峽可謂大峽套小峽,峽中還有峽,如破水峽、兵書寶劍峽、白狗峽、鎮山峽、米倉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等。西陵峽兩岸有許多著名的溪、泉、石、洞,屈原、昭君、陸羽、白居易、元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寇準、陸游、馮玉祥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在這裡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篇詩賦。 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著稱,著名的新灘,崆嶺灘等,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山岩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砂石沖積所致,有的是岸邊伸出的岩脈,有的是江底突起的礁石。灘險處,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湧激盪,驚險萬狀。

西陵峽為三峽最險處,礁石林立,浪濤洶湧,兩岸怪石橫陳,灘多流急,峽北的秭歸為屈原的故鄉、相鄰有漢代王昭君的故里。

現在的西陵經整治後早已今非昔比。江中千帆飛馳,兩岸橘林遍坡,黃綠相映,碩果纍纍,峽風陣陣,醉人心扉,奇險的景觀與悠久的人文歷史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遊覽信息

開放時間

全天票價:105元(含觀光車費和壩頂參觀,半價票57元,不含壩頂參觀費) 夜場票價:105元(每天 19:00—22:00 遊玩,門票含觀光車費,在當天參觀壩頂名額有剩餘的情況下全價票可參觀壩頂,半價票57元,不含壩頂參觀)截流紀念園景區演出時間:9:30、10:30、14:30與15:30

旅遊路線

宜昌到三峽大壩景區遊覽您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1、乘3、4、9、21、100路公交車到位於(平湖大酒店對面)東山大道80號的大三峽國際旅行社門口,換乘旅遊專線巴士,即可直達景區。

2.、乘4、10、21、100、101路公交車在夜明珠轉盤下車,換乘壩區8路公交車到六閘首遊客接待中心下車,換乘景區循環巴士遊覽大壩風光。

3.、自駕車經漢宜高速公路到宜昌東山開發區收費站,進入三峽大壩專用公路,在三峽大壩旅遊區接待站辦理入園手續,接待站免費提供導遊上車帶路。開車至六閘首遊客接待中心後,換乘景區循環巴士遊覽。 景區內交通方式 景區循環巴士:六閘首遊客服務中心—截流紀念園,20分鐘一趟 電瓶車:截流紀念園—壩頂觀景點。

三峽電站g.jpg

沿途景點

一、涪陵:白鶴梁水下題刻、烏江畫廊、大木花谷、武陵山森林公園、816核工業博物館

二、豐都:豐都鬼城、豐都雪玉洞

三、瞿塘峽二、忠縣:石寶寨

四、萬州:市場、雜技、青龍瀑布

五、雲陽:張飛廟

六、奉節:白帝城、瞿塘峽

七、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

八、巴東:神農溪

T01f80832280da28a1c.jpg

九、秭歸:三峽大壩、屈原祠、香溪、古黃陵廟、九畹溪、太平溪

遊覽禁忌

遊客遊覽三峽時應當注重保護景區環境,注重個人安全,文明出行。2013年7月12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旨在加強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工作、維護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安全和秩序。

遊客放航模

2014年5月19日,一名巴西遊客因在三峽壩區非法升空航模受到行政警告處罰,這是自2013年10月1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實施以來,宜昌市查處的首起外國人違反《條例》規定的案件。放飛航模的外國遊客系巴西人,於2014年5月6日在北京購買了航模。2014年5月16日,他在三峽壩區罈子嶺遊玩時拿出航模進行放飛,後被景區工作人員制止並刪除了照片。然後,該遊客就離開了罈子嶺景區,乘船到達宜昌三游洞新世紀碼頭,準備乘車前往武當山。詢問完後,民警對當事人的航模內存卡進行了查看,並對其電腦進行了查驗,未發現其它可疑情況。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經2013年7月12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2013年9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0號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禁止在空域安全保衛區進行風箏、孔明燈、熱氣球、飛艇、動力傘、滑翔傘、三角翼、無人機、輕型直升機、航模等升放或者飛行活動。

由於該遊客行為違反了《條例》第二十三條之規定非法升空航模,三峽壩區公安分局根據《條例》中的處罰規定,對其進行行政警告處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