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張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張魯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修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

漢末,力不能征,遂就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魯為漢寧王。魯功曹閻諫魯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上匡天子,則為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今承制署置,勢足斬斷,不煩於王。願且不稱,勿為禍先。」魯從之。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陽平關。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後委質,功必多.」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魯盡將家出太祖逆拜魯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候邑萬戶。 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候。為子彭祖取魯女。魯薨,諡之曰原侯。

譯文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其祖父張陵,客居蜀地,在山中修道學鶴叫,造符書來迷惑百姓,跟他學道的人要出米五斗,所以世稱「米賊」。益州長官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另外一司馬張修帶兵共同攻打漢中太守蘇固。張魯襲殺張,奪其兵馬。劉焉死後,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殺了張魯母親一家。張魯於是割據漢中,以鬼道教化人民,自稱為「師君」。那些來學道的人,最初都叫做「鬼卒」。接受其道並深信不疑的人叫做「祭酒」。他們各自率領部眾,部眾多的人稱作「治頭大祭酒」。張魯沒有設置官吏,都用祭酒來治理,漢人和少數民族都感到快樂和滿意。張魯在巴郡、漢中稱雄割據將近三十年。

漢朝末年,朝廷無力征服他,就尊封他為鎮民中郎將,擔任漢寧太守,只不過進奉貢品罷了。有百姓從地里得到玉印,部下打算尊奉張魯為漢寧王。張魯的功曹閻圃進諫張魯說:「漢中的民眾,戶數超過十萬,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四面地勢險要;向上輔佐天子,可以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人物,其次也比得上竇融,可以終身富貴。現在接受皇帝設置官員,勢力足以專斷一方,不必急着稱王。希望暫且不要稱王,不要成為禍首。」張魯採納了他的話。韓遂、馬超叛亂,關西百姓從子午谷投奔張魯的有幾萬家。

建安二十年,太祖從散關經過武都征討張魯,到達陽平關,張魯想獻出漢中投降,他的弟弟張衛不肯,率領幾萬人在關口堅守。太祖攻破了陽平關,進入蜀地。張魯聽說陽平關已經被攻陷,將要磕頭歸降,閻圃又說:「現在被迫前往,功勞一定很小。不如依附杜濩和投奔朴胡共同抗拒,然後再投降,功勞一定大。」於是奔向南山進入巴中。身邊的人想把寶物、財貨、倉庫全都燒了,張魯說:「我本要投降朝廷,但是意願沒有實現。現在出走,避開對方軍隊的鋒頭,並沒有惡意。寶物、財貨、倉庫,是歸國家所有的。」於是封好倉庫離去了。太祖進入南鄭,十分讚賞張魯。又因為張魯本來是有善意的,派人進行安慰說服。張魯率全家出來,太祖迎接他並任命他為鎮南將軍,用客人的禮節款待他,封他為閬中侯,食邑一萬戶。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和閻圃等人都為列侯。為自己的兒子彭祖迎娶張魯的女兒。張魯死後,諡號為原侯。[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