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七月荔香(一葉知秋)

七月荔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七月荔香》中國當代作家一葉知秋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七月荔香

蜿蜒寧靜的清溪河邊,高高聳立的大馬山,遮天蔽日的荔枝樹,火紅火紅荔枝果子,詩情畫意的小樓房,古風猶存的青磚建築,風景畫中的農家生活,夢一般的景觀一直在吸引着人們,讓人為感嘆,為之而陶醉,這就是西村七月荔鄉……。

順着玉桂二級路向前穿行,西村,道路兩旁漫山遍野的荔枝映入眼帘,火紅火紅的荔枝紅遍山野、紅遍玉桂二級公路的兩旁,樹木上的荔枝結滿面枝頭,這天然壯觀的紅色美景非常好看。滿目盡收的紅色實在是讓人欣慰,夏雨喜歡陸離斑斕的色彩,夢裡總是奼紫嫣紅的世界。這荔香七月,紅透了大地,紅透西村兩岸,也紅透了夏雨的思鄉情結。

今年是荔枝的豐收之年,每一棵樹木,都掛滿了果子。西村有一個荔枝品種叫勒荔,皮長得粗糙,皮外小小的疙瘩一根根往外突出,所以人們把它稱為勒荔。勒荔核很小,剝殼入口,荔枝肉清脆甜美,味道香濃甜軟,糯而嫩滑,回味清甜,而且甜而不膩,應該說是目前潯州乃至全國荔枝的上乘佳品,可以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荔枝能與勒荔媲美。一天中午,放學後,夏雨邀請麥歌去她家山那邊種的荔枝樹去摘荔枝。 讀小學,麥歌就愛上了騎自行車,當他驅車離開嘈雜的街道,來到野外的時候,鄉村山路兩邊的叢林、田野在視線中蜿蜒輾轉,陣陣清風拂面,明亮的陽光點染着大地上的植物、河流,那種豁然開朗的舒暢感,使人深深地迷醉。

七月上旬,西村的荔枝已成熟。麥歌用自車帶上夏雨去田野上兜風,麥歌騎車的技藝堪稱嫻熟,雖然路窄不平,但是他卻如風一樣的從稻田叢中掠過,飽滿低垂的稻穗和乾燥的草葉不時刮擦夏雨和麥歌的褲管,使小腿感到一陣陣癢,但是麥歌絲毫沒有停下來撓一下的意思,他吹着口哨——就像《平原游擊隊》里的游擊隊員一樣,可以說是意氣風發、風馳電掣地馳騁在夏天的田野上,連在田裡忙着農活的老婦人也不禁直起身來,咧着嘴困惑地向他們張望;一些小青蛙和蟲子趕在他們的車輪到達之前慌亂地往兩邊的稻田里跳。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去離學校相隔不足一里路的小山村,山那邊,夏雨家裡種着滿山坡的荔枝。

夏雨聽媽媽聽說,家裡今天要摘荔枝,特地請麥歌去幫忙,也順便品嘗鮮荔枝果子。其實這麼短的路程,完全可以步行去,之所以騎車,是為了造成一種浪漫的效果。也為下午回校節省一些時間。 到了山那邊,荔枝樹就在小山坡上。樹木長得不高,一順手就能把荔枝摘下來,在鄉村,邊摘邊吃荔枝,是最快樂的事了。 年幼時,夏雨媽經常給她吃荔枝,從沒注意觀察。

自從夏雨上了初中,教語文的張伯均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夏雨心想,誰不知道荔枝殼是紅色,荔枝肉是白色的。 夏雨向張老師提出疑問:「老師您前面講的我都知道,但荔枝的品種怎麼區分,請老師告訴我們。」

張伯均老師悠閒自在地說:「要知道荔枝的品種區別,現在是荔枝成熟的季節,你們最好就去親手摘一摘,有空還是到荔枝園裡去找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吧。」 荔枝的品種從樹葉,形狀、大小都有區別。就是因為張老師的這句話,夏雨決定要親自去摘荔枝,來驗證張老師的講課。可是,有點鑽牛角尖的初中生夏雨怎麼也不能理解釋明白課本中所寫。

夏雨一邊摘了荔枝,一邊左右看,她還在想着語文課中的問題。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枝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也許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

這裡的荔枝成熟,一般是在七月中旬,都以七月為盛期,「七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曆六月,正當陽曆七月。荔枝也有淡紅色的。 夏雨和麥歌一會兒工夫,就到了目有地。夏雨對媽媽說,「媽,今天麥歌來幫我們摘荔枝。」

六嬸是個熱心腸,麥歌到來她非常熱情。「麥歌你還沒吃飯吧,我這裡帶有飯來,你們先吃點飯,再摘荔枝吧?」 麥歌說,好的。夏雨用小碗分了一些飯菜給麥歌,自己也要了一小碗,就吃了起飯來,吃完後,就忙着摘荔枝。 麥歌從來沒有親手到荔枝樹下摘過荔枝,頭一回,在綠油油,火紅的樹上把荔枝摘下來。一邊摘一邊吃,特別過癮。 夏雨一邊摘荔枝。一邊請教媽媽。

「媽,這個荔枝是不是叫『桂味』。」 媽媽說:「是呀,你怎麼知道的。」 夏雨說:「我也是聽老師上課時說的,說『桂味』葉片長而細,荔枝殼也特別凸。」 媽媽說:「是呀,『桂味』我們土話叫『勒荔』」麥歌看到夏雨對吃個荔枝也是窮追其究竟,這女生真的是非常好學,難得、難得。 夏雨媽媽又說:「勒荔是目前市場最暢銷的品種。」夏雨接着說:「我也聽說了,勒荔好吃,又好賣。」

勒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

勒荔,最早是在西村的一個叫雞頸拗的小村莊裡培植出來的,人們發現這種勒荔非常好吃,普通荔枝一斤賣兩三塊錢,而勒荔最高價曾賣到十幾、二十元一斤。但是這勒荔樹木少得可憐,總共才十幾棵樹,常常是供不應求。

後來,人們發展了一種快速發展勒荔的方法,就在滿山遍嶺的荔枝樹上進行嫁接枝術,將勒荔的枝條嫁接在其它品種的荔枝樹上,現在西村就有了漫山遍野的勒荔荔枝樹了,所以現在大家都能吃上清脆香甜勒荔果子了,今年勒荔才賣5元錢一斤,可見勒荔優質荔枝品種發展之迅速。 原來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改種勒荔了。

夏雨接着問:「麥歌你知道上嗎,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我們這裡的荔枝,有禾荔和丁香大荔,現在又有勒荔,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 麥歌說:「荔枝我吃過不少,但很少去探究。」

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夏雨繼續說:「明代徐勃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是誇張的說法。」

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有的則微帶黃色。 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適宜於生食。有的純甜。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荔枝曬乾或烘乾,肉就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

夏雨說:「麥歌,你還吃過荔枝幹吧?」 麥歌說:「沒吃過。」 夏雨說:「天色好的時候,我們家都要會曬一些荔枝幹,下回曬乾了我給你帶一些。我們這裡好吃的東西多着呢。」 麥歌好奇地看着夏雨說:「是嗎,我從你的小腦袋瓜子裡確實了解到往日自己不知曉的東西。」 夏雨又說:「白居易說,荔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荔枝最大的弱點,就是保鮮期短。」

麥歌說:「哎呀,我們只顧得講話,下午都要快要上課了呀。」夏雨大聲地喊:「媽媽,我們回學校了。」麥歌走上來:「我們快回去吧。」

六嬸說:「麥歌,你拿一些荔枝回去吃吧,都來幫半天忙了。」夏雨、麥歌往褲兜里裝了幾個,裝不下了,麥歌帶上夏雨又急忙奇上自行車回學校上課。麥歌又用自行車帶着夏雨往學校趕,褲兜里還噻着許多荔枝。

一路跑,荔枝還一直往路上掉,為了趕路,大家也懶得去撿了。 中午,熱騰騰,陽光下的西村格外明亮。西村古民居的群落規模較大,全村是幾千餘戶人家,較為密集地分布在四周山林圍繞的開闊的平地上,西村人利用山裡的地勢使然,建造房屋時,必須因山勢而建,中間低旁邊高,由中間平地的中心一路向外發散開來。

村莊間峽小的小巷裡,房接房,屋連屋,而是各戶之間留有一點距離這樣留下一點距離還可以防火,也不是沒有道理。據說當年的村西的大屋失火,一條街道上,其他的建築都燒光了,只有一現在麥歌家住的大財主家的建築保留了下來,而這處房子就是西村民居式的建築。

屋脊不與其它的房子連接,加上青磚牆頭的作用,高聳得讓大火燒不到上面,是它能夠保存下來的主要原因。也有相當的一部西村民居是建在山間的闊地上的。

村莊規模較大,約千餘戶人家聚居,村裡的道路較窄,建築風格依然是青磚牆,只是平地上的西村民居,多以水為伴,村里多有池塘溝渠,所謂小橋流水人家,恰好可以用來形西村民居的特點。

麥歌家就在西村民居的正中,住在公社禮堂裡面,公社是用以前村裡的姓李大財主家的房子,房子建築非常漂亮,可就是這裡百十公里民居中無可比擬的,花廳雕龍畫鳳,工藝精緻,里而房子的每一塊磚逢都要非常細膩,是難得的建築工藝,這家人以前也雇了很多長工,收地粗。 眼看着西村要解放了,房子和土地都要分給貧農,自從快解放前,又怕被批鬥,就全家逃去了香港。現在的房子就全部充公了,公社用來辦公,一部分給一些幹部居住。

麥歌媽媽長着較長的臉,個子高而清瘦,留着齊肩的平發,是大約30多歲的中年婦女,皮膚白白的,就是平常很少見有笑容,對家裡的小孩講話也多是嚴厲。 中午她下班回到家,大聲喊:「麥歌,沒聽見人聲,就問萍兒,你哥哥去那了?」

萍兒說:「我那知道?估計他今天不會回來吃午飯了,不用煮那麼多了。」 麥歌媽拉着長聲音問:「萍兒,你哥最近是不是經常去那個叫夏雨的女兒家呀?」萍兒含糊其辭地說:「好像是吧?」麥歌媽拉長聲音不滿地說:「一個農村姑娘家有什麼好去的。」

萍兒說:「媽,夏雨一家人挺好的,夏雨的爸爸是校長,她家家教很好的,個個小孩特別勤奮好學,學習成績都很好。公社裡的小孩,與他們家孩子是同學的那幾個,那一個不去她們家玩,最主要的是她媽待人也特別熱情大方,有什麼好吃的都給我們留一份。」 「她媽見你爸是公社領導,是想巴結你們。」

[1]

作者簡介

一葉知秋,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