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條河的思念(韓樹俊)

一條河的思念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一條河的思念》中國當代作家韓樹俊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一條河的思念

步入江村歷史文化陳列廳,一幅碩大的畫展現在我眼前,一條悠長的小河橫貫東西,水波蕩漾,石橋橫跨,鱗次櫛比的村落房舍繁星般坐落在河的兩岸。

一條河,水鄉人生存之源;一條河,水鄉的命脈。

這是一條普通的河,流經了開弦弓村,澆灌村裡的農田桑樹,滋潤農耕時代一代又一代的村民。這是一條不同尋常的河,悠悠的河水記得,80年前河埠頭站立了一位中等個頭戴着眼鏡同樣操着軟糯鄉音的讀書人。從此,這條河也流向了世界——就憑着你在開弦弓村寫就的《江村經濟》一書,一同走向了世界

開弦弓村成了中國農村的縮影,開弦弓村成了世界觀察中國農村的窗口。

小河第一次見到這位年輕人,是在1935年。小河不明白年輕人眉宇間為何總有解不開的愁緒,小河不明白年輕人心中的鄉愁究竟有多重。年輕人在開弦弓村的小河邊安靜地住下,他喜歡住在臨河的房舍,看靜靜流淌的小河,思念松陵鎮上富家橋邊他誕生的地方。小河是他的根,家鄉的小河是他一生的命脈。

年輕人對鄉鄰的大嬸大媽吐露心聲,原來,年輕人的新娘剛剛夭折於新婚一百天的日子裡。她是北京大學的高材生,與夫君清華大學社會學的研究生攜手在廣西大涼山實地考察瑤、壯族少數民族的生活,夫君身陷當地人捕捉野獸的陷阱,年輕的妻子卻在尋人營救的山路中被洪水捲走。小伙子獲救了,姑娘卻於新婚後的第一百零七天,被發現漂浮在湍急的山澗中。

還在養傷的年輕人拄着拐杖,在夜晚的小河邊艱難地漫步。他覺得,回到家鄉,依偎在母親河的身邊,便是在巨大痛苦中的一點慰藉。

開弦弓村的小河見證了這位年輕人思念新婚之妻的悲慟之情,開弦弓村的小河也見證了這位拄拐棍的年輕人重新站起來堅毅的神色和之後堅定的腳步。

年輕人養傷期間,在開弦弓村實地調查並將調查資料寫成了一本書《江村經濟》,開弦弓村也從此有了一個新的村名:江村。正是這本書,譯成英文在世界發行後,讓開弦弓村的小河流向了大海,流向了泰晤士河,匯聚在世界文明大河之中;這本書被譽為人類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開弦弓村的小河隨着時光的長河流到了今天,歷史的長河也讓這位曾經的年輕人飽經風霜。無論命運曾經如何對這位年輕人不公,無論身處何方,他一生寵辱不驚,如家鄉的河水永遠平靜地流淌。

開弦弓村永遠記住了這位年輕人,當他再次重訪江村時,已是22年後的1957年春,那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陪同澳大利亞人類學家葛迪斯教授的一次訪問,又見家鄉的桑田、茅舍,小橋、流水,闊別22年後,一住就是20天。

由於歷史的原因,三訪江村卻是在遠隔24年之後,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秋。一個月後的他在英國接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赫胥黎紀念獎的頒獎典禮上,作了《三訪江村》的演講。1982年1月,你四訪江村,在不久後的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春節團拜會上,您以《我國農村已經闖出了新路子》為題作了發言。

五訪江村、六訪江村……二十四訪江村、二十五訪江村,直至2002年9月29日,已是92歲高齡的您,二十六訪江村成了您與開弦弓村小河的告別之行。

隨着您的一次次江村之行,鄉村工業結構與農村經濟的運行、《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新開拓》、長江三角洲開發區的建設……一個個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運行方案不斷呈現。

隨着您的一次次江村之行,江村的農家小院裡響起了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的嘖嘖贊語、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的朗朗笑聲;開弦弓村的脈脈流水開啟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究學者的新思路。

最愛吃家鄉的熏青豆,最愛嘗家鄉的豆腐乾,最愛吃家鄉的梅乾菜紅燒肉,喝一開家鄉水泡的茶,拉一段吳儂軟語的家常話……

聽不夠家鄉的小河水流潺潺,賞不夠家鄉的桑田青青,看不夠家鄉草根工業的蓬勃發展。你用智慧的頭顱,開啟新航向,你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你帶開弦弓村的活水滋潤着華夏大地上你關注的每一片農田,關注着這個農業大國的每一區域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

你奔走大江南北,探索中國農村工業發展之路;你飛越歐美,加強和世界學界的交流:您累了,您在2005年4月24日,停住了您95年行走的腳步。

開弦弓村的小河在嗚咽,為您,為大地的兒子,為吳江的兒子遠行鳴號送行。

開弦弓村的小河在奔騰,為您,與開弦弓村結緣70載的著名人類學家,朝着您竭盡全力為全中國腳踏實地的泥腿子謀出路指引的方向,奔騰不息。

開弦弓村的小河在思念,思念那個曾經在她身邊養傷還不忘考察民情,一輩子為像開弦弓村一樣曾經貧窮的農民走上富裕之路而奔波的鄉親們的貼心人。

開弦弓村小河的思念終於一次次又迎來了他和他的崇拜者、後繼者——多少參觀者、學者、研究者,踏着他的足跡一次次來到開弦弓村,仰慕、思念、考察、研討……多少人來這裡從開弦弓村小河的一滴水看新時代大潮水。

2010年10月下旬,開弦弓村迎來了紀念您的百歲誕辰活動,您又回家了!

離開江村文化園,驅車奔馳在濛濛細雨中,忽見一碩大無比的水域,沼澤、鷗鳥、浮萍、堤岸、烏篷船、蘆葦盪……煙雨茫茫,水天一色。停車感受河邊的風,抬眼見一巨石矗立,「浦江源生態半島」七個大字赫然在目。這平靜的水域竟連接着黃浦江,緩緩流淌的水終將匯成濤濤浦江奔流到海不復回。

立足地處吳江大地的浦江源生態半島,遙想蘇州灣的碧波蕩漾,眼前又一次出現了江村歷史文化陳列室展廳中的巨幅圖片:一條小河緩緩流經開弦弓村……

那條小河在我的眼前幻化成一番波瀾壯闊的情景,洶湧澎拜地充盈了我的視野,在滔滔浪濤中,我分明看到了蘊蓄在我心中的一個巨大的名字——費孝通!

(2015年年11月2日,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誕辰105周年。謹以本文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05周年——作者注)[1]

作者簡介

韓樹俊,江蘇蘇州人。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