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酒蟲》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目錄

原文

   長山劉氏,體肥嗜飲。每獨酌,輒盡一瓮。負郭田三百畝,輒半種黍;而家豪富,不以飲為累也。一番僧見之,謂其身有異疾。劉答言:「無。」僧曰:「君飲嘗不醉否?」曰:「有之。」曰:「此酒蟲也。」劉愕然,便求醫療。曰:「易耳。」問:「需何藥?」俱言不須。但令於日中俯臥,縶手足;去首半尺許,置良醞一器。移時,燥渴,思飲為極。酒香入鼻,饞火上熾,而苦不得飲。忽覺咽中暴癢,哇有物出,直墮酒中。解縛視之,赤肉長三寸許,蠕動如游魚,口眼悉備。劉驚謝。酬以金,不受,但乞其蟲。問:「將何用?」曰:「此酒之精,瓮中貯水,入蟲攪之,即成佳釀。」劉使試之,果然。劉自是惡酒如仇。體漸瘦,家亦日貧,後飲食至不能給。

異史氏曰:「日盡一石,無損其富;不飲一斗,適以益貧:豈飲啄固有數乎?或言:『蟲是劉之福,非劉之病,僧愚之以成其術。』然歟否歟?」

[1]長山:今山東省舊縣名。一九五六年併入鄒平縣。

[2〕負郭田:靠近城郭的田地,指膏腴之田。《史記·蘇秦列傳》:「使 吾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3]番僧:西域來的僧人。番,舊時對西方邊境各族的稱呼。

[4]去:距離。

[5]哇:吐。

[6]石、斗:都是量酒的計量單位,十斗為石。《史記·滑稽列傳》:「臣 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7]飲啄有數:謂一飲一啄,皆有定數。飲啄,本指鳥類飲食,後泛指人 的飲食。《太平廣記·貧婦》引《玉堂閒話》:「一飲一啄,系之於分。」 數,定數、命定的。

翻譯

山東長山的劉某,身體肥胖愛好飲酒,每當獨飲,總要喝盡一瓮。他有靠近城郭的三百畝好地,常常只種一半莊稼;而家裡非常富足,並沒因為愛喝酒使家境受影響。

一個西域來的僧人見到劉某,說他身患奇異的病症。劉回答:「沒有。」僧人問他:「您飲酒是不是不曾醉過?」劉某說:「是的。」僧人說:「這是肚裡有酒蟲。」劉某非常驚訝,便求他醫治。僧人說:「很容易。」劉某問:「需用什麼藥?」僧人說什麼藥都不需要,只是讓他在太陽底下俯臥,綁住手足;離頭半尺多的地方,放置一盆好酒。過了一會兒,劉某感到又熱又渴,非常想飲酒。鼻子聞到酒的香味,饞火往上燒,而苦於喝不到酒。忽然覺得咽喉中猛然發癢,哇的一下吐出一個東西,直落到酒盆里。解開手足一看,一條紅肉三寸多長,像游魚一樣蠕動着,嘴、眼俱全。劉某很驚駭地向僧人致謝,拿銀子報答他,僧人不收,只是請求要這個酒蟲。劉某問他:「作什麼用?」僧人回答:「它是酒之精,瓮中盛上水,把蟲子放進去攪拌,就成了好酒。」劉某讓僧人試驗,果然是這樣。

劉某從此厭惡酒如同仇人,身體漸漸地瘦下去,家境也日漸貧困,最後竟連飯都吃不上了。

異史氏說:每天喝一石酒,並不會損失他的財富;每天連一斗酒都不喝,反而更加貧窮:人的飲食難道都是有定數的嗎?有人說:這酒蟲是劉某的福星而不是劉某的病根,那個僧人只是想要得到那個酒蟲而欺騙了他。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嗎?[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