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巧對淳于髡》
(節自 《田敬仲完世家》) 鄒忌子以鼓琴見威王①,威王悅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鄒忌子推戶入曰: 善哉,鼓琴。王勃然不悅,去琴按劍曰: 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 鄒忌子曰: 夫大弦濁以春
原文
(節自 《田敬仲完世家》)
鄒忌子以鼓琴見威王①,威王悅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鄒忌子推戶入曰: 「善哉,鼓琴。」王勃然不悅,去琴按劍曰: 「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 鄒忌子曰: 「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攫之深而釋之愉者,政令也; 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②,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 王曰:「善! 語音。」鄒忌子曰: 「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王又勃然不悅曰: 「若夫語五音之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 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③?」鄒忌子曰: 「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 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攫之深而釋之愉者,政令也; 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 連而徑者④,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王曰: 「善!」鄒忌子見三月而受相印。
淳于髡見之曰⑤: 「善說哉! 髡有愚志,願陳諸前。」鄒忌子曰:「謹受教。」淳于髡曰: 「得全全昌⑥,失全全亡。」鄒忌子曰: 「謹受令。請謹毋離前⑦。」淳于髡曰: 「狶膏棘軸⑧,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鄒忌子曰: 「謹受令,請謹事左右⑨。」淳于髡曰: 「弓膠昔干,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⑩。」鄒忌子曰: 「謹受令,請謹自附於萬民(11)。」淳于髡曰: 「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鄒忌子曰: 「謹受令,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淳于髡曰: 「大車不較,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12)。」鄒忌子曰: 「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姦吏。」 淳于髡說畢,趨出。至門而面其仆曰: 「是人者,吾語之微言五,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人必封不久矣!」 居期年,封以下邳(13),號曰成侯。
譯文
鄒忌子用彈琴的技藝,拜見了齊威王。威王很喜歡他的琴藝,因而讓他居住在威王右邊的房間裡。過了一會兒,威王彈起琴來。鄒忌子推門進去說道: 「好極了! 你彈的琴。」 威王很不高興,將琴擱在一旁,拿了一把劍,板起面孔說道: 「你只聽見琴聲而未仔細考察,怎麼就知道我彈得好呢?」 鄒忌子說: 「你將大弦彈得寬和而且十分溫柔,猶如君王; 小弦彈得清廉而且不亂,猶如臣子; 手指深深地將弦抓起,釋放出來的卻是和悅的聲音,猶如政令; 五音諧和以至聲調鳴亮,大弦、小弦相得益彰,雖是邪曲,卻不相互侵害,猶如四時。所以,我知道你是彈得很好的。」 威王說: 「你的五音講得不錯。」 鄒忌子說: 「不只是五音呢,凡是治理國家,安定百姓的道理都在這琴裡邊。」 威王又很不高興,勃然有怒氣,說道: 「若是論及五音的章法,我相信沒有人能像你那樣講得好。至於治理國家,安定百姓,這與琴瑟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鄒忌子說: 「大弦寬和而溫柔,猶如君王; 小弦清廉而不亂,猶如臣子; 手指將琴弦深深地抓起,而釋放出的聲音卻是和悅的,這就猶如政令; 五音和諧以至聲音瀏亮,大弦小弦相得益彰,雖是邪曲,卻互不侵害,這就猶如四季時令。凡是聲音反覆而不混亂的,就與治道昌盛有關; 聲音連續而直的,就與國家的存亡有關。所以說,琴的聲音調和了,天下就安寧。因此,治理國家和安定百姓,無不與五音有關。」威王說: 「很好!」 鄒忌子拜見威王三個月,便受了齊國的宰相印。
這時,齊國有個滑稽善辯的人,名叫淳于髡,他來與鄒忌子相見,說道:「你真善於遊說啊! 我有些愚蠢的想法,願意在你面前陳述。」 鄒忌子說: 「請賜教!」 淳于髡說: 「事君之禮全具,則身名俱獲; 若完全失掉那些禮節,則身敗名裂。」 鄒忌子說: 「謹聽你的吩咐,請讓我不離開君王跟前。」 淳于髡說: 「將豬油脂塗在棘樹做的車軸上,是要它潤滑好滾動,但是,如若將車軸穿在方形的孔里,車輪便不能運轉。」 鄒忌子說: 「謹聽你的吩咐,請讓我小心地對待君王的近臣就是。」 淳于髡說: 「將膠塗在舊的木幹上而使弓、干密合,然而,膠也不能使稀疏的縫隙密合。」 鄒忌子說: 「謹聽你的吩咐,請讓我順着眾人的意願就是了。」 淳于髡說: 「狐皮大氅雖然破了,也不能用黃狗的皮去補縫。」 鄒忌子說: 「謹聽你的吩咐,請讓我謹慎地選擇君子,不使小人雜在其中就是了。」淳于髡說: 「大車如若不校準,便不能運載他應承的重量; 琴瑟如若不校準,便不能彈奏出和諧的五音。」 鄒忌子說: 「謹聽你的吩咐,請讓我修整法律,督查奸惡的官吏就是了。」 淳于髡說完,便走了出去,到了門口便對他的僕人說道:「鄒忌子這人啦,我說了五個方面的暗喻,他對答之快,就像我的聲音的回聲。這人不久必定被封侯。」 鄒忌子在齊被授相位,過了一年,就被封在下邳那地方,封號叫成侯。
鑑賞
這是齊國兩位辯士的一場辯答,鄒忌以機智靈敏快速的應答,完全洞悉淳于髡的諷喻之意,使淳于髡心服口服。事情之緣起是鄒忌以鼓琴遊說齊威王。所以,文章先寫鄒忌說齊威王之事。
齊威王善鼓琴,鄒忌即以鼓琴說之。文章突出齊威王兩次「勃然不悅」,說明他不是輕易信人遊說的昏庸之主,而是有主見的君王。但經鄒忌兩次談五音,並指出五音與治理國家的關係,即 「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 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攫之深而釋之愉者,政令也; 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 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 所以,君王彈奏的琴聲調和,天下就安寧,可見治理國家與安定百姓,與五音有關。這一番議論得到了齊威王的認可,故在三個月之後即封鄒忌為相。
這一事件引起滑稽善辯之士淳于髡的不滿,特前來與鄒忌相見並提出諷喻性的問題,鄒忌自然明白淳于髡的目的,故在五問五答中,淳于髡由明而隱,由小而大,步步緊逼,步步直抵國家大事的主題,但又不明說,而是以隱晦之語出之,但鄒忌一點即明,以機智靈敏快速的反應和以五次「謹受令」 的謙恭態度,不但理解了淳于髡的喻意,而且從事君、遠近臣、愛百姓、任賢良去小人、制禮法懲奸惡方面作了有針對性的、明確的回答,也表達了他的治國方略,這使挑剔的淳于髡不得不服,故預言鄒忌不久必將封侯。
這則故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下,人們思想自由活躍,人才輩出,人的聰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